我们文明的痼疾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190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园先生的专著,发表于1999年元月。此后十多年,每遇“戾气”字眼,或类似情景,首先想到的就是赵园有关“戾气”的研究。专著的开编(“明清之际士大夫话题研究”),第一章(易代之际士人经验反省),第一节,以“戾气”为题,说明“戾气”在全部“话题研究”中的分量。(在2006年年底出版的《制度·言论·心态》中,“话题研究”有了“续编”。作者说,虽然对该话题还有很多的“不自信”,但基本工作可告一段落。)
  对戾气的讨论,是明清易代之际,明“遗民”对易代“经验反省”的一部分,刻骨铭心,因而深邃有力。王夫之和钱谦益是批评者的代表人物,批评主要体现在王的隐喻之作《读通鉴论》和《宋论》,和钱的《牧斋有学记》里。赵园在注意到王夫之反复批评士的戾气各种表现情状后,总结道:“以‘戾气’概括明代尤其明末的时代气氛,有它异常的准确性。”
  有明二百七十多年历史,政治暴虐,直接表现为杀人——非一般可想象地杀人,十足地虐杀,用赵园的话说,是“一个常识性话题”。构成她本节论述主干的,恰是“暴政一对抗”小节——对“暴政所造成的精神后果的分析”。分析引人瞩目之处,不在于对“戾气”各种形式的描述,而是鲜明指出戾气弥漫的政治根源——明代“民情士风”,是“整个明代政治的结果”。
  “明太祖的杀戮土人,对于有明二百余年问‘人主’与士的关系,是含义严重的象征”。作者的指控与其分析结果,有着严密逻辑关系。但凡对明史稍有所知之人,无不对始自太祖朱元璋大规模虐杀士人(首先是进入仕途的读书人),而感到惊骇、不可理喻。太祖、成祖一路杀来,不是一个个杀,而是成千上万地杀,不是一次性地杀,而是杀人如家常便饭——将明代政治称作杀人政治,不为过也。
  问题是,这种由朝廷组织的对士人的虐杀,是怎么来的呢?任何一个朝代,其维系统治的重要力量,正是儒士。有明一代,他们怎么成了当权者乐此不疲、随意诛杀的对象?王夫之有解释,赵园称为“怪论”:正是士的隐忍偷生,鼓励了暴政。黄宗羲的分析或许更接近真相:明代皇帝视士如所“蓄之”的“奴婢”,想杀便杀,想砍就砍。问题又来了:何以明代士人面对暴政宁取隐忍,皇家待之如奴婢,宁可偷生被屠,而对其不加反抗?赵园引王夫之分析道:主上刻核而臣下苛察,浮躁激切,少雍容,少坦易,少宏远规模恢宏气度,君臣相激,士民相激,鼓励对抗,鼓励轻生,鼓励奇节,鼓励激烈之言伉直之论,轻视常度恒性,以致“天地之和气销烁”,更由习气之熏染,“天下相杀于无已”。——上下相激相争,是有明一代特有的现象么?王夫之以宋代为例——据说宋代“人主”宽仁,“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实情是与不是,暂且放下。
  且看作者归纳王夫之总结的有关明代“君臣上下,莫非乖戾之气”的原因。“‘戾气’,不止由人主的暴虐,也由‘争’之不已的士民所造成。”除此,作者引王夫之强调“争”这一行为的破坏性,以及士风民俗浸染上的“凶险且不易救治的精神疾患”——“普遍的残忍与刻核”,对士阶层精神品质的损害,使得王朝政治的苛酷性格,犹如传染病一样,在斫伤士人的同时,也葬送了王朝自身。在作者看来,王夫之更犀利的洞见,是对弱者“隐蔽的暴力倾向”的察知,以及土民“嗜杀”品性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正应了顾炎武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亡天下”之论,是“较之亡国更为绝望的情景”。如此,明代戾气盛行的历史结构,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作者引鲁迅,这历史并未结束。鲁迅在《忽然想到》中说:“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未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人们有理由追问,上下相激相争,朝野充塞戾气,仅仅是明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么?鲁迅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对造成此一现象的原因,也给出答案。但我以为,作者还未挖出原因背后的原因,鲁迅也未给出答案的答案。
  我们不仅要从王朝的政治性格中找原因,从朝廷与士民的关系中找原因,更要从人性进化与统治意识形态教化的关系中找原因,甚至要从中国自然地域特点及其对外交往的模式中找原因。总之,笔者模模糊糊的感觉是,历史以来国人上下“戾气”、“嗜杀”性格,是这个文明“独特性”的一部分——特别予以注意的是,境外文明亦嗜杀成性,但里外世界的明显区别,是外部那个世界,以杀“外敌”为主,即使内部杀戮,也是当对方成为绝对意义上的敌人时(尤其异教徒),才大开杀戒;而本邦文明的杀人特点,是刀锋朝内,异常残酷。
  当一种对内力量无以约束,领头杀人,不讲理由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止这一现象的四处泛滥,过程的不断延续。或日,吊诡的是,这一文明并未因此而自我毁灭。我以为,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前,吊诡之论或许成立,此后如何,还真不那么容易说清。要避免最坏结局,重温有明戾气、嗜杀的发生学研究,特别必要,由此顺藤摸瓜,上下摸底,或能找出解药。
其他文献
基于儒家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史上一直都是主流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事实,中国的改革者和批判型知识分子日益将之视为关键资源,用以在当代中国社会倡导社会责任,这种情形应该并不令人惊讶。然而,这却导致另一个问题:是否有可能倡导这样一种传统社会伦理,它既意味着治疗过度的个人主义疾病,同时又不落入保守的原教旨主义。具有政治头脑的儒家复兴人士把儒家视为国族身份的核心,而且区别于自由主义之类的“外来”传统,他们力辨以
期刊
从“古装大片”到“主流大片”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票房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2002年《英雄》等古装大片的出现,使得中国电影走出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低迷状态。可以说,中国电影产业如同中国经济一样经历了高速增长,年增长率高达35%,并且势头依然强劲,仅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就已接近50亿元(更有专业人士估计今年内地总票房会突破100亿元)。这种“票房奇观”与2003年以来广电总
期刊
这些年来,香港社会的抗议活动此起彼落,舆论的焦点主要是放在政制上。其实香港的问题,政制只占三分之一;起码有三分之一是世代问题,当中蕴涵深层次的文化问题。  早前,香港某大学的教职员发起了一场正名运动。事缘大学当局多年来聘任了大批导师(instructors),负责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以前大学里的讲师或教授,是要兼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这些年来某些大学因为经费紧缩,复为提升研究质素,便减免了老一批的
期刊
编者按:2010年10月17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两岸绿色经济发展论坛暨三届二次会员大会”在台北召开。在“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上,台湾统一集团总裁林苍生、台湾信义房屋董事长周俊吉、万科董事长王石、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美通无线总经理王维嘉等嘉宾围绕“企业家责任与绿色经济”主题各抒己见。论坛没有囿于技术性问题,而将目光放在了更为深远的华人社会价值重建之上,与本刊的“文化重建
期刊
香港回归无疑触及到国家认同问题。传统帝制中国的政治认同建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基础上,而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传统“文明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一方面要发展出在多元民族基础上塑造了“中华民族”或“中国人”的概念,从而奠定现代国家的民族认同基础,另一方面要发展出现代国籍法,对文化意义和基于血缘的民族意义的“中国人”的概念加以改造,发展出“中国公民”、“海外华侨”、“海外华人”等法律上严格界
期刊
5月11日19点左右,富士康龙华园区的一线工人,24岁的河南许昌姑娘祝晨明,从9楼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工厂富士康半年内的第8跳(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有多次跳楼事件发生)。接连不断地自戕,昭示着这个群体和这个时代无以名状的疾苦。这个时代没有为整全的生命留有空间和选择,生命被压缩为标示价格的商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21世纪经济报道》曾描述过一个女工的工作实况:“
期刊
如果说人类的出现是生物史上的巨变,工业社会是人类史上的巨变,我们这个时代正经历着工业社会的巨变。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一贝尔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过“后工业时代”的概念,管理学家德鲁克曾阐述“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国学者郑也夫则宣称“后物欲时代”即将来临,我们对“后现代”之类的说法更是耳熟能详。很多学者都强烈感受到这个世界的重大变化,可是究竟是怎样一种变化,他们尚未达成共识。  在本书作者弗罗里达
期刊
《文化纵横》:自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后,乡村治理进入了以村民直接选举为主的自治实践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政府和党的领导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应该逐渐退出,而让更多的农民习惯民主的养成与自我的治理。但雁塔区在十年实践中,一整套概念和做法都是党组织作为主体以积极推进的方式进入乡村社会。您怎么看待这种反差?  王军:民主和法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共识。但是不论是学界还是执政者,大
期刊
乡村自治的压力    王军最初开始这项试验的起因,是迫于雁塔区乡村自治的民主结果带来的压力。  雁塔区位于西安市南城板块,全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口112,27万,辖8个街道办事处,89个城市社区,1]9个行政村,因辖区内拥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雁塔而得名。自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地方治理格局的大变革迅速展开,以村民直选为基本特征的村民自治真正进入实践阶段,与此同对,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雁塔区
期刊
“接触”是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支柱和指导原则。因为不得人心的伊拉克战争和争议不休的反恐战争,美国招致了全球范围的愤怒,也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和信誉,甚至分化了自己的盟友。所以奥巴马总统就职之初,就宣告和过去的外交政策告别,同时表示要建立一个新的积极的可靠的全球外交议程。这个激发了全球期待的美国新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接触。  这一“全面接触政策”包括各个方面和多重机构的对盟友和敌对国家的协商交流,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