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华《古典爱情》中有关吃人的书写,以当下的历史现实和生存经验丰富了“吃人”命题的内涵,并进行了人性意义上的深层挖掘。“吃人”意象在故事情节中安插的突兀性,单线叙述中的重复与循环,以及语言的疏离与陌生无不显示余华的先锋探索。感召于鲁迅关于旧中国吃人本质的指认,余华及其他先锋派作家的文化精神和创作渊源,也就离不开文革时期留下的创伤性成长记忆。然而关乎文革的边缘性经验在与社会文化建制转型的碰撞下,让作家们呈现出激进的美学观和消极的社会政治态度并存的群观,这种解脱于主流文化规范的姿态让他们在挖掘精神世界的深度上一往无前。
【关键词】:余华;古典爱情;先锋流派;文革记忆
“吃人”意象由鲁迅的《狂人日记》始,在历时性的重叙中不断被现代作家赋予不同时代意义的叙事内涵,“吃人”由社会文化事实本身有了从文化寓意上的“吃人”上升到人性探索上的“吃人”的转变,并形成较为系统的包含多层蕴意的“吃人”话语谱系。进入当代,余华等先锋作家文本中的暴力与死亡主题意象赋予了“吃人”主题以新的时代含义,成为表征个人与时代关系的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性恶的披露。余华的《古典爱情》发表于《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是余华在先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以“怀旧式”的历史书写指向当下现实体验的艺术探索。《古典爱情》一共六个章节,有关吃人意象的描写集中在第三四章,其他如绣楼、黄土大道、行人、柳树、河水、月亮等意象散落在其他章节中,它们本身都具有相应的寓意和独立的存在价值,但在“吃人”这一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隐约合成一个象征体系。它们之间互相配合,强劲地凸显了“吃人”这一统摄全篇、负载作者创作意念的象征意象的象征含义。《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是经高度提纯后的语言,以一个疯子的眼睛与心理描写反复强调吃人,通过对“吃人”意象的反复性强调让其转化为包蕴着作者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古典爱情》中的两处吃人情节不同于鲁迅高度象征的吃人,而是经过悉心打磨,专注于描写感官刺激的全景式吃人图景。余华将故事发生放置在看似不可抗的荒年背景中,由于食粮的紧缺与生存欲望之间不可调的矛盾,菜人市场应运而生。实际上是映射文革这个历史进程中的弯路或这场错误发动的历史运动,以及暴虐残酷的政治场景中的丑恶人性。余华以一种全知视角冷眼观看这一日常血腥的发生:一个男子将衣不蔽体的弱妻幼女卖于屠户,转身便走。数人围上探讨吃幼女还是妇人,自家吃还是卖于旁人,用着在菜市场里的再正常不过的语调讨价还价。面对妇人的苦苦哀求,店主不耐烦地表示肢解活体肉质更新鲜。柳生吓得魂不附体,夺路而逃。第二个场景是柳生在酒馆内偶遇沦为菜人的昔日恋人,吟哦幽雅的小姐转眼便成为伙计手中倒提着的人腿,这也无不暗示了精神狂热、体制错乱的文革年代带给正常人的磨难与挣扎。在余华这里,文革历史背景被消解成一个故事材料零七八乱地安插在故事叙述中,但从中依然可清晰地透露、映射出文革的压迫与摧残留给作家的难以磨灭的印记,方使得他们对社会的现实秩序、人的生存现状以及世界与存在本身产生了混乱、错位、荒诞的感觉与强烈的反叛心理。
余华的先锋小说展现着一个充满血腥暴力与死亡的荒诞世界,这种倾向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余华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的童年与整个少年时代充满着可怖的文革记忆,他以儿童的视角旁观那个年代的荒唐与疯狂,从大人们的残酷斗争中感受到人性的丑陋,因而留下的都是文革的碎片式的个人记忆与心灵创伤。文革的经验或是他(们)创作中无法摆脱的大背景。先锋作家的出场则是在新时期现代化与民主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正值社会和文化建制转型,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规范空前放松,社会语境趋于多元,人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逐渐复苏,隔绝三十年后的蜂拥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潮推动着先锋作家们以现代主义的勇气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姿态与策略反叛和超越传统和现实主义的写作。先锋作家大部分是文革经验的非亲历者,只是作为童年或少年时代的边缘性的心灵冲击,这种经验的缺失也确定了先锋派作家把文革当做个人的记忆而非时代的整体的记忆,他们不用顾及历史谬误与否的政治追问需要,而把文革经验作为一种故事性的素材或碎片化的情节片段,作以冷峻讲述。因而,文革在先锋作家的创作中,或显现或隐现地呈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偶然的、孤立的灾难,成为不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种种荒诞事件。由于彻底摆脱了整体性的外在制约,尤其是精神层次的内在制约,作为大历史的客观的文革被个体的情绪化的成长经验所取代,文革趋向于个体化、经验化和碎片化,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解除,就意味着文本结构中理性钳制的消解,作家的想象可以无拘束地跳跃于各种时空场景中,并在每一处细节中重建话语的理想态。
余华在《古典爱情》中把文革历史变形为吃人图景的描写,把吃人当做基本需求而在菜人市场讨价还价的荒诞生存场景置于冷漠语调中,将文革历史大背景消解为不确定年份的荒年环境,为吃人意象与生存主题服务。《一九八六年》、《往事与刑罚》中以骇人听闻的血腥场景呈现了浓缩了历史暴政和历史记忆的自戕、施虐、受虐以及用自我的身体实践古代种种酷刑的场景。《往事与刑罚》中刑罚专家和陌生人眼中的历史凝聚在四个历史时间节点上,对往事的回首意味着对这四个时间及其行为客体依次实施车裂、宫刑、腰斩和棒击的历史回顾,他的意义是在连缀历史之于刑罚或刑罚之于历史的完整性。而残雪更是将恶浊的现实图景、荒诞的梦境与恐怖的历史记忆化作一个个梦幻般污秽、阴暗、离奇的片段,这些片段又是由大量破败、恶心的意象组成。在这个世界中,自然环境恶劣,动物发疯癫狂,而人永远精神恍惚,充满邪恶和暴躁狂想,对政治充满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永远是辞不及意的梦吃。正是癫狂的文革对人的种种压迫与摧残遗留给先锋作家们难以磨灭的苦难记忆,使得他们对社会的现实秩序、人的生存现状、世界与存在本身产生错位、混乱、荒诞的体验,以及强烈的反叛心理。作家精神世界无可避免的缠绕着文革创伤与个体经验的纠葛,加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和叙事技巧的浸染,形成了先锋流派关于世界本真的独特创作观与虚伪的写作方式。他们切断文学与现实、文学与历史的直接的对应关系,重构个体经验与历史故事,采取去道德化、去情感化的叙事姿态和变形夸张碎片化的手法,寓言式地实现着对历史的崭新的叙述。
在这些文革经验的表述中,我们能读到与他们生命记忆和文化身份相关的体验与焦虑。先锋作家关注文革暴政所造就的心理结构、人格症候和人性变异,更关注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故事以及背后凝聚的文化心理、象征隐喻。他们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世界的开掘,注重对作为事物和物象的历史提纯,并对历史暴虐、血腥的本质进行揭示与批判。在这些高度变形的故事与画面中,作家的情感与批判不动声色地消隐始尽,无限夸张的想象与虚构完成了他们高度象征化、隐喻化的历史批判,构成了先锋小说叙事的深层价值结构,这也是先锋派文革书写的叙事意图。
先锋作家与“文革”相伴而生,文革经验成为作家创作中无法摆脱的大背景。他们或隐或现地将文革表现为背景化或环境化的生存道具,以变形的瓦解的作品暗指那个错乱的时代带给自己的心灵震撼与不可磨灭的苦难记忆。在探寻历史本真的同时,先锋作家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将中国故事放置于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技巧中,并生发了自身关于生活真实的生存意义上的创作观。90年代社会建制与文化建制的转型不可避免地使得先锋性削弱,然而先锋作家们独特的文革书写以及背后深层的价值诉求和生存意义的追寻在历史与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余华:余华文集[M].作家出版社.2012.09
[2]鲁迅:呐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
[3]陈晓明:无望的救赎:论先锋派从形式向“历史”的转化[J].花城.1992.02
[4]许子东:先锋派小说中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荒诞叙述”——“文革小说”[5]叙事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1999.06
[6]吴义勤、王金胜: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从《狂人日记》到《酒国》[J].文艺研究.2014.04
【关键词】:余华;古典爱情;先锋流派;文革记忆
“吃人”意象由鲁迅的《狂人日记》始,在历时性的重叙中不断被现代作家赋予不同时代意义的叙事内涵,“吃人”由社会文化事实本身有了从文化寓意上的“吃人”上升到人性探索上的“吃人”的转变,并形成较为系统的包含多层蕴意的“吃人”话语谱系。进入当代,余华等先锋作家文本中的暴力与死亡主题意象赋予了“吃人”主题以新的时代含义,成为表征个人与时代关系的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性恶的披露。余华的《古典爱情》发表于《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是余华在先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以“怀旧式”的历史书写指向当下现实体验的艺术探索。《古典爱情》一共六个章节,有关吃人意象的描写集中在第三四章,其他如绣楼、黄土大道、行人、柳树、河水、月亮等意象散落在其他章节中,它们本身都具有相应的寓意和独立的存在价值,但在“吃人”这一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隐约合成一个象征体系。它们之间互相配合,强劲地凸显了“吃人”这一统摄全篇、负载作者创作意念的象征意象的象征含义。《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是经高度提纯后的语言,以一个疯子的眼睛与心理描写反复强调吃人,通过对“吃人”意象的反复性强调让其转化为包蕴着作者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古典爱情》中的两处吃人情节不同于鲁迅高度象征的吃人,而是经过悉心打磨,专注于描写感官刺激的全景式吃人图景。余华将故事发生放置在看似不可抗的荒年背景中,由于食粮的紧缺与生存欲望之间不可调的矛盾,菜人市场应运而生。实际上是映射文革这个历史进程中的弯路或这场错误发动的历史运动,以及暴虐残酷的政治场景中的丑恶人性。余华以一种全知视角冷眼观看这一日常血腥的发生:一个男子将衣不蔽体的弱妻幼女卖于屠户,转身便走。数人围上探讨吃幼女还是妇人,自家吃还是卖于旁人,用着在菜市场里的再正常不过的语调讨价还价。面对妇人的苦苦哀求,店主不耐烦地表示肢解活体肉质更新鲜。柳生吓得魂不附体,夺路而逃。第二个场景是柳生在酒馆内偶遇沦为菜人的昔日恋人,吟哦幽雅的小姐转眼便成为伙计手中倒提着的人腿,这也无不暗示了精神狂热、体制错乱的文革年代带给正常人的磨难与挣扎。在余华这里,文革历史背景被消解成一个故事材料零七八乱地安插在故事叙述中,但从中依然可清晰地透露、映射出文革的压迫与摧残留给作家的难以磨灭的印记,方使得他们对社会的现实秩序、人的生存现状以及世界与存在本身产生了混乱、错位、荒诞的感觉与强烈的反叛心理。
余华的先锋小说展现着一个充满血腥暴力与死亡的荒诞世界,这种倾向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余华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的童年与整个少年时代充满着可怖的文革记忆,他以儿童的视角旁观那个年代的荒唐与疯狂,从大人们的残酷斗争中感受到人性的丑陋,因而留下的都是文革的碎片式的个人记忆与心灵创伤。文革的经验或是他(们)创作中无法摆脱的大背景。先锋作家的出场则是在新时期现代化与民主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正值社会和文化建制转型,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规范空前放松,社会语境趋于多元,人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逐渐复苏,隔绝三十年后的蜂拥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潮推动着先锋作家们以现代主义的勇气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姿态与策略反叛和超越传统和现实主义的写作。先锋作家大部分是文革经验的非亲历者,只是作为童年或少年时代的边缘性的心灵冲击,这种经验的缺失也确定了先锋派作家把文革当做个人的记忆而非时代的整体的记忆,他们不用顾及历史谬误与否的政治追问需要,而把文革经验作为一种故事性的素材或碎片化的情节片段,作以冷峻讲述。因而,文革在先锋作家的创作中,或显现或隐现地呈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偶然的、孤立的灾难,成为不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种种荒诞事件。由于彻底摆脱了整体性的外在制约,尤其是精神层次的内在制约,作为大历史的客观的文革被个体的情绪化的成长经验所取代,文革趋向于个体化、经验化和碎片化,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解除,就意味着文本结构中理性钳制的消解,作家的想象可以无拘束地跳跃于各种时空场景中,并在每一处细节中重建话语的理想态。
余华在《古典爱情》中把文革历史变形为吃人图景的描写,把吃人当做基本需求而在菜人市场讨价还价的荒诞生存场景置于冷漠语调中,将文革历史大背景消解为不确定年份的荒年环境,为吃人意象与生存主题服务。《一九八六年》、《往事与刑罚》中以骇人听闻的血腥场景呈现了浓缩了历史暴政和历史记忆的自戕、施虐、受虐以及用自我的身体实践古代种种酷刑的场景。《往事与刑罚》中刑罚专家和陌生人眼中的历史凝聚在四个历史时间节点上,对往事的回首意味着对这四个时间及其行为客体依次实施车裂、宫刑、腰斩和棒击的历史回顾,他的意义是在连缀历史之于刑罚或刑罚之于历史的完整性。而残雪更是将恶浊的现实图景、荒诞的梦境与恐怖的历史记忆化作一个个梦幻般污秽、阴暗、离奇的片段,这些片段又是由大量破败、恶心的意象组成。在这个世界中,自然环境恶劣,动物发疯癫狂,而人永远精神恍惚,充满邪恶和暴躁狂想,对政治充满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永远是辞不及意的梦吃。正是癫狂的文革对人的种种压迫与摧残遗留给先锋作家们难以磨灭的苦难记忆,使得他们对社会的现实秩序、人的生存现状、世界与存在本身产生错位、混乱、荒诞的体验,以及强烈的反叛心理。作家精神世界无可避免的缠绕着文革创伤与个体经验的纠葛,加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和叙事技巧的浸染,形成了先锋流派关于世界本真的独特创作观与虚伪的写作方式。他们切断文学与现实、文学与历史的直接的对应关系,重构个体经验与历史故事,采取去道德化、去情感化的叙事姿态和变形夸张碎片化的手法,寓言式地实现着对历史的崭新的叙述。
在这些文革经验的表述中,我们能读到与他们生命记忆和文化身份相关的体验与焦虑。先锋作家关注文革暴政所造就的心理结构、人格症候和人性变异,更关注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故事以及背后凝聚的文化心理、象征隐喻。他们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世界的开掘,注重对作为事物和物象的历史提纯,并对历史暴虐、血腥的本质进行揭示与批判。在这些高度变形的故事与画面中,作家的情感与批判不动声色地消隐始尽,无限夸张的想象与虚构完成了他们高度象征化、隐喻化的历史批判,构成了先锋小说叙事的深层价值结构,这也是先锋派文革书写的叙事意图。
先锋作家与“文革”相伴而生,文革经验成为作家创作中无法摆脱的大背景。他们或隐或现地将文革表现为背景化或环境化的生存道具,以变形的瓦解的作品暗指那个错乱的时代带给自己的心灵震撼与不可磨灭的苦难记忆。在探寻历史本真的同时,先锋作家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将中国故事放置于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技巧中,并生发了自身关于生活真实的生存意义上的创作观。90年代社会建制与文化建制的转型不可避免地使得先锋性削弱,然而先锋作家们独特的文革书写以及背后深层的价值诉求和生存意义的追寻在历史与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余华:余华文集[M].作家出版社.2012.09
[2]鲁迅:呐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
[3]陈晓明:无望的救赎:论先锋派从形式向“历史”的转化[J].花城.1992.02
[4]许子东:先锋派小说中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荒诞叙述”——“文革小说”[5]叙事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1999.06
[6]吴义勤、王金胜: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从《狂人日记》到《酒国》[J].文艺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