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由学生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获得,学生应成为教师的合作者,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践不仅是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精神萌芽和成长的沃土。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热爱科学的热情,又能磨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而这些都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动手操作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对于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容易出现误解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主动获取,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如教学“退位减法23-6=?”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摆小棒想办法计算,看谁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想出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拆开一捆和3根合起来然后再减;第二种是拆开一捆,先从中拿走6根,再合并剩余的;第三种是先去掉3根,再拆开一捆去掉3根,最后合并剩余的。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三种想法都是对的,接着予以指导:先拆开一捆变成10,再和3合并是13,13减6等于7,7加上10等于17。教师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再操作一次。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了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10的道理。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数学,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法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的有效办法。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可利用实验教学法进行,特别是一些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等。如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可通过实验得到。在实验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分别准备以下几种情形的圆柱形、圆锥形容器以及足量的沙子:(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包括“圆柱的高>圆锥的高”和“圆柱的高<圆锥的高”两种情形);(3)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包括“圆柱的底>圆锥的底”和“圆柱的底<圆锥的底”两种情形);(4)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组在实验时,可将装满沙子的圆锥往圆柱里面倒。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结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全班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强化实验的结论,使学生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理解深刻。
三、注重讨论交流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讨论,能相互启发,产生互补的作用,加深认识程度,可以把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转为小集体共同的认识成果。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既可以纠正教师教学中无法对学生一一纠正错误的弊端,又有利于学生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把0.1米、0.10米和0.100米转化为整数来表示,即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从而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有的学生动手实际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0.1米=0.10米=0.100米”来总结小数的性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开阔了思维,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思维更灵活了。
四、模拟情境教学
模拟情境教学是让学习者扮演着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数学课本中出现的生活模型很多,教师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复制出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置于模拟环境中,有效地参加实践,轻松地获取知识。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可创设 “文具商店售货员出售文具” 的情景,模拟现实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元、角、分单位间的换算。
五、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总价的计算、列车时刻表的使用及长度、面积、体积与容积的测定等。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测量并计算出房间的地面面积,计算装饰房间地面所需的地砖数及购买地砖的总价。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探索。教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数学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问题的内在联系,启迪心智,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编 杜 华)
一、加强动手操作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对于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容易出现误解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主动获取,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如教学“退位减法23-6=?”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摆小棒想办法计算,看谁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想出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拆开一捆和3根合起来然后再减;第二种是拆开一捆,先从中拿走6根,再合并剩余的;第三种是先去掉3根,再拆开一捆去掉3根,最后合并剩余的。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三种想法都是对的,接着予以指导:先拆开一捆变成10,再和3合并是13,13减6等于7,7加上10等于17。教师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再操作一次。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了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10的道理。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数学,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法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的有效办法。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可利用实验教学法进行,特别是一些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等。如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可通过实验得到。在实验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分别准备以下几种情形的圆柱形、圆锥形容器以及足量的沙子:(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包括“圆柱的高>圆锥的高”和“圆柱的高<圆锥的高”两种情形);(3)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包括“圆柱的底>圆锥的底”和“圆柱的底<圆锥的底”两种情形);(4)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组在实验时,可将装满沙子的圆锥往圆柱里面倒。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结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全班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强化实验的结论,使学生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理解深刻。
三、注重讨论交流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讨论,能相互启发,产生互补的作用,加深认识程度,可以把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转为小集体共同的认识成果。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既可以纠正教师教学中无法对学生一一纠正错误的弊端,又有利于学生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把0.1米、0.10米和0.100米转化为整数来表示,即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从而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有的学生动手实际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0.1米=0.10米=0.100米”来总结小数的性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开阔了思维,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思维更灵活了。
四、模拟情境教学
模拟情境教学是让学习者扮演着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数学课本中出现的生活模型很多,教师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复制出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置于模拟环境中,有效地参加实践,轻松地获取知识。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可创设 “文具商店售货员出售文具” 的情景,模拟现实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元、角、分单位间的换算。
五、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总价的计算、列车时刻表的使用及长度、面积、体积与容积的测定等。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测量并计算出房间的地面面积,计算装饰房间地面所需的地砖数及购买地砖的总价。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探索。教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数学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问题的内在联系,启迪心智,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