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为高校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性,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其具备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育模式改进、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企业平台等优势,同时从人才培養模式构建方式、促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建设教职工成长平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阐述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特殊性,提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需要从构建校企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高校教学体制改革进程、提升教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提供广泛社会实践平台等方面构建发展策略,为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与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4-0057-03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不管在教育还是在管理方面都有共同目标和任务。面对社会发展激烈竞争压力,社会各界纷纷改革,进一步将改革开发推向新高潮。教育行业也面临同样问题,大中专院校为谋求自身更长远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有针对性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学校发展能力与前景,在人才培养方面有针对性依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实践操作能力。校企合作是一项注重学生质量、注重理论与实践、注重资源与信息共享的互惠互利发展模式,其发展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实践与理论基础相结合的全新发展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2006年国家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其中提到,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条意见重点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在国内外众多高校被采纳,中国“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等,都带着校企合作的身影,那么接踵而至的问题是校企合作模式在学生、教学模式、教职工、党员等管理方面该如何进行更有效合作。校企合作下二级学院在党建方面始终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仍需在触碰中加深融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集中性攻克不足,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和企业合理共享、利用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校企合作优势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和考察发现,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学校和企业需求会有不同协作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显性有六种,包括订单模式、校企共建基地模式、校企共建园区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校企联合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教集团模式等。[1]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发展来说都具备发展优势,尤其对于高校来说,校企合作能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场所,培养的人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在培养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能促进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断深化改革,同时也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1.1 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学校拥有师资、人力资源、活动场所、科研机构、研发团队等,学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动力所需要的动力形态的组织机构,提供社会所需人力资源,而企业或者市场所具备资源宝包罗万象,首先能提供高效运作环境,也就是实践平台。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过多实践检验,而企业能提供社会实践岗位,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往往受益终身,同时也为其毕业后就业提供更好支撑。学校与企业需要相互融合,学校培养人才输送到企业,企业通过人才创造更多利益,两者相互协作,相互提供自身既有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企业与学校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
1.2 提升学生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高校以培育输送社会人才为目的,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社会各项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学生就业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李克强总理曾提到:“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宝贝”,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加入。学生就业能力也是考验学校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高校向前发展的需求。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吸收新鲜血液,逐步夯实其基础建设,为做大做强奠定基础。社会与企业都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校企合作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合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即成为学校的学生又成为社会、企业的学生,在学校学理论基础知识,在企业、社会学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提高实践能力又能促进其加强理论学习。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企业共同培养下,其综合素质必然有质的飞跃,而企业也更需要优质毕业生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1.3 促进人才培育模式改进
纵观国内外高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模式发展下衍生出其独特校园文化、学校气质,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种特殊的、必要的文化气质。不同教学管理模式,必然带来不同教学模式,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开创新的教学途径,但往往结果还是会回归到教学管理目标中,跟随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解惑,而教学大纲往往不能及时更新。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教学模式变革缓慢,不能适应当今高速发展信息社会,很多与社会发展匹配专业因教学模式改革不及时,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老套、教学成果滞后等,其培养出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能将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参考当下企业需求,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训。教学管理跟不上时代步伐是很多高校面临客观存在的事实,校企合作能帮助学校转换老式教育管理模式,社会前言信息数据加上教学丰富教师,这样组合既能从客观上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也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学管理也是全新挑战。 1.4 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企业平台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形式,对于教授者——高校教师来说教授能力要求很高。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师要求都是具备博士学历或具备高级职称,这是我国多数高校都客观存在的人才竞争压力。高校在引进人才、招聘时更多吸收博士人才,而新引进教师都以学校为主要活动范围,从读书到工作都在学校完成,对于做科研教师具有天然优势,学术氛围浓厚,但高校在科研投入上有具有局限性,为此有重大突出贡献成果相较于社会、科研机构、国家支持项目来说实在是捉襟见肘。高校应该注重教学和科研,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做好科研任务,这是大多数高校需求的全能型教师,如果单靠学校力量,教师发展会在科研、培训、交流、研讨等社会性资源上受到一定限制。校企合作模式在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可以进行互补,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平台。高校在教师培养上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社会资源,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教师培养模式,将企业知名管理者或是学者作为发展资源,为学生授课,将大量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不同教学方式和内容,同时将高校教师外派,驻扎企业一线,在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总结实践经验,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校企教师互派、交流座谈、资源共享等环节以此提升教师能力,为其发展空间提供更大可能性和更广阔平台。
2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特殊性
巫晓婷在《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提出目前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任务有以下几点:坚持为国育才理念,注重人才培养,推动学院发展、为师生排忧解难、聚集合力,凝聚人心、继承创新,促进和谐等。[2]校企合作模式下二级学院在党建工作中应该有其自身独特的建设、发展规律和特殊性。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高校发展重要途径之一,在此发展模式下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需要新的管理体系和模式,才能更好发挥校企合作最大优势,如果按照常规党建管理模式,不仅不能发挥合作优势反而会制约其发展,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校企合作下党建管理工作其特殊性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社会需求、教职工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具备高校和企业各自的气质,同时也具备双方共同形成的特殊气质,即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需要特殊式管理模式。
2.1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式
高校党建工作第一要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输送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首要任务仍是育人,但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其特殊性。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发力,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校企合作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不明显、资源利用不充分、学校单方面管理培养模式等历史性问题,校企共建培养模式受到严重限制,而这将直接影响校企合作进程。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校企合作特殊性,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提供广阔空间,为此,在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校企双方优势,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构建新型培养模式。
2.2 促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加剧,据调查显示,学生素质是其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弱、专业能力不突出、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上,加之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已过时,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轨。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结构,校企合作从客观上能帮助高校解决教学内容陈旧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解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面、专业技能等方面问题。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可到企业进行历练,实行2+1+1培养模式,在学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践一年然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保证学生能学习到一线企业所需求知识技能,将基础知识学习融入到实践中,提高与社会需求接轨能力。高校应充分认识企业实践学习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积极多角度、多方位开发企业教学内容,保障学生所学与发展中社会需求相匹配。
2.3 建设教职工成长平台
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加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人起主导作用。校企合作在人员配置上有其特殊性,双方派驻人员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协同作战方式,提升各项能力和积累丰富社会资源。第一,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既能适应学校又能适应企业的双重管理体制,在学校管理体制下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同时又需要在企业要求下提升企业效益。在双重高压下,实践能力提升迅速;第二、在社会閱历方面,高校有众多学识渊博学者,企业派驻人员可以结识并向其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在企业活动中学习更多具有竞争力、挑战力的实际工作案例,丰富社会阅历;第三、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都可以接触到不同层面、不同学历、不同类别的人,在无形中积累人脉,学习社交经验。
校企合作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高校没有将校企合作深度化,导致一系列阻碍合作情况发生。第一、企业派驻员工发展受到限制。企业员工在高校工作,很多方面会受到限制,如职称评定、评优评奖、课题申报等,而企业员工同样具备这些资格,却没有机会享受归属于学校的发展条件;第二、企业职工同工不同“酬”。企业职工需要完成高校布置的工作任务,同样为学校组织架构和学生服务,但在认可度上却不同,严重打击职工积极性;第三、二级学院党建工作阻碍丛生。高校党建管理基本上下放到二级学院进行,而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较为复杂,涉及高校和企业两个部分,如果学校各管理层级不够重视,校企合作学院在党建工作上就会出现阻碍,严重影响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
2.4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是党建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其独特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开发内容和形式。产学研即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自身优势,将研究、开发、生产有机统一。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的先行者,在教学资源上校企合作具备天然优势。企业通过自身优势构建协同育人中心,接收多项协同育人工作任务,教师来自各领域精英人才,教学手段更接近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符,教学资源丰富,同时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共同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如企业教学资源由谁来承担相应费用、高校是否愿意接受企业教师的授课内容或形式、高校与企业如何做才能充分利用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共同制定符合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开发规则。相较于传统模式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资源开发利用更具复杂性,内容更具挑战性。 3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策略
目前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要求,校企双方将努力打造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利益共同体,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中,党建合作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3]校企合作二级学院不仅需要完成常规党建管理内容,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构建模式、教学体制改革、教职工队伍素质平台建设、提供实践平台等方面采取新举措,与高校对接,实施“一校两制”战略合作,形成适合于校企合作新型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新思想、新模式、新理念、新策略,为校企合作发展再上新台阶夯实基础,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工作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1 构建校企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构建新模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教学质量等提供可能性。高校党建管理工作,应该紧紧围绕育人为主要目标,加快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提供强大育人机制体制,为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提供全面支持。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要以党建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抓手,充分挖掘校企双方资源,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人才培养主要以教师、理论教育为中心,而校企合作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极大提高人才培育質量。[4]第一,学校与企业相融合。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双方在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采取共享战略,以最大限度发挥校企共建优势;第二,教学与科研融合。学校有良好的科研氛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科研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为企业做研发,企业为科研提供资金支撑,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升科研水平;第三,教学与实践融合。高校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技能传授,校企合作正好弥补这一不足,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教学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四、理论与实践融合。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基础,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3.2 加快高校教学体制改革进程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他认为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近日,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为“十三五”规划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这是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前凑,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应该要结合国家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体制转型发展。
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目前高校教学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校企合作将企业融入到高校教学中,能从以下几点促进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发展:第一,教学思想。高校可以学习企业培养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形成竞争机制,让学生在快乐与痛苦中成长成才,同时促进其自主养成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自我发展规划能力,转变被动学习思想;第二、课程设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课程,将学校课堂与企业课堂相结合,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是能提高学生能力;第三、实践教学途径。企业不定期为学生以批次形式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由企业一线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丰富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实践学习途径;第四、考核模式。高校在考核方式上应该结合学生企业实践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内容应该体现学生能力素养而不是单一课本知识。校企合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前提和重要支撑。
3.3 提升教职工队伍综合素质
社会发展竞争力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校企合作需要发展,同样人才是关键。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需要注重关键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现有校企互派人员能力,同时加强教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培训。队伍素质培训借助校企双方资源,为职工提供学习、培训等机会。从高校层面来说,高校具备很多特殊资源如职称评定、教育部培训、教师资格培训等企业不具备的功能,为此高校应该为企业员工提供平等培训学习、课题申报、职称评定等机会;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也具备其自身优势,如一线实践平台、社会专业技能培训等,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相关学习实践机会,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应该重视双方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最大限度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提供人才优势。
3.4 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校企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可能性。实践是人才培养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要途径之一,人才培育是否合格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从知识输出角度来看,要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并将其融入到理论知识教学中,让教师能从多维度、多角度教授知识;从知识接受角度来看,需为学生提供广泛社会实践平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深化,也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促进其自我提升。为此,二级学院党建工作应该重视相关数据资料整理,牢固校企合作根基,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多与专业相关的高端、实用实践机会以此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能力,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4 小结
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新途径之一,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众多历史性问题,需要校企双方不断完善合作细节,将校企合作深入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培养等关键点上。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在开展党建管理工作时需要进一步梳理校企合作内化机制体制,提高工作创新性、可行性、前瞻性,保障二级学院党建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完成学校和企业共同目标,达到共建、共赢、共享之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芳等.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2] 巫晓婷.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4-15.
[3] 杨建浩,包春平.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104.
[4] 胥长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挑战[J].专家论坛,2013:23.
关键词: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4-0057-03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不管在教育还是在管理方面都有共同目标和任务。面对社会发展激烈竞争压力,社会各界纷纷改革,进一步将改革开发推向新高潮。教育行业也面临同样问题,大中专院校为谋求自身更长远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有针对性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学校发展能力与前景,在人才培养方面有针对性依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实践操作能力。校企合作是一项注重学生质量、注重理论与实践、注重资源与信息共享的互惠互利发展模式,其发展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实践与理论基础相结合的全新发展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2006年国家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其中提到,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条意见重点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在国内外众多高校被采纳,中国“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等,都带着校企合作的身影,那么接踵而至的问题是校企合作模式在学生、教学模式、教职工、党员等管理方面该如何进行更有效合作。校企合作下二级学院在党建方面始终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仍需在触碰中加深融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集中性攻克不足,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和企业合理共享、利用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校企合作优势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和考察发现,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学校和企业需求会有不同协作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显性有六种,包括订单模式、校企共建基地模式、校企共建园区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校企联合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教集团模式等。[1]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发展来说都具备发展优势,尤其对于高校来说,校企合作能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场所,培养的人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在培养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能促进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断深化改革,同时也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1.1 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学校拥有师资、人力资源、活动场所、科研机构、研发团队等,学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动力所需要的动力形态的组织机构,提供社会所需人力资源,而企业或者市场所具备资源宝包罗万象,首先能提供高效运作环境,也就是实践平台。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过多实践检验,而企业能提供社会实践岗位,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往往受益终身,同时也为其毕业后就业提供更好支撑。学校与企业需要相互融合,学校培养人才输送到企业,企业通过人才创造更多利益,两者相互协作,相互提供自身既有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企业与学校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
1.2 提升学生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高校以培育输送社会人才为目的,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社会各项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学生就业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李克强总理曾提到:“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宝贝”,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加入。学生就业能力也是考验学校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高校向前发展的需求。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吸收新鲜血液,逐步夯实其基础建设,为做大做强奠定基础。社会与企业都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校企合作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合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即成为学校的学生又成为社会、企业的学生,在学校学理论基础知识,在企业、社会学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提高实践能力又能促进其加强理论学习。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企业共同培养下,其综合素质必然有质的飞跃,而企业也更需要优质毕业生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1.3 促进人才培育模式改进
纵观国内外高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模式发展下衍生出其独特校园文化、学校气质,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种特殊的、必要的文化气质。不同教学管理模式,必然带来不同教学模式,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开创新的教学途径,但往往结果还是会回归到教学管理目标中,跟随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解惑,而教学大纲往往不能及时更新。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教学模式变革缓慢,不能适应当今高速发展信息社会,很多与社会发展匹配专业因教学模式改革不及时,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老套、教学成果滞后等,其培养出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能将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参考当下企业需求,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训。教学管理跟不上时代步伐是很多高校面临客观存在的事实,校企合作能帮助学校转换老式教育管理模式,社会前言信息数据加上教学丰富教师,这样组合既能从客观上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也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学管理也是全新挑战。 1.4 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企业平台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形式,对于教授者——高校教师来说教授能力要求很高。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师要求都是具备博士学历或具备高级职称,这是我国多数高校都客观存在的人才竞争压力。高校在引进人才、招聘时更多吸收博士人才,而新引进教师都以学校为主要活动范围,从读书到工作都在学校完成,对于做科研教师具有天然优势,学术氛围浓厚,但高校在科研投入上有具有局限性,为此有重大突出贡献成果相较于社会、科研机构、国家支持项目来说实在是捉襟见肘。高校应该注重教学和科研,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做好科研任务,这是大多数高校需求的全能型教师,如果单靠学校力量,教师发展会在科研、培训、交流、研讨等社会性资源上受到一定限制。校企合作模式在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可以进行互补,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平台。高校在教师培养上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社会资源,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教师培养模式,将企业知名管理者或是学者作为发展资源,为学生授课,将大量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不同教学方式和内容,同时将高校教师外派,驻扎企业一线,在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总结实践经验,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校企教师互派、交流座谈、资源共享等环节以此提升教师能力,为其发展空间提供更大可能性和更广阔平台。
2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特殊性
巫晓婷在《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提出目前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任务有以下几点:坚持为国育才理念,注重人才培养,推动学院发展、为师生排忧解难、聚集合力,凝聚人心、继承创新,促进和谐等。[2]校企合作模式下二级学院在党建工作中应该有其自身独特的建设、发展规律和特殊性。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高校发展重要途径之一,在此发展模式下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需要新的管理体系和模式,才能更好发挥校企合作最大优势,如果按照常规党建管理模式,不仅不能发挥合作优势反而会制约其发展,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校企合作下党建管理工作其特殊性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社会需求、教职工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具备高校和企业各自的气质,同时也具备双方共同形成的特殊气质,即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需要特殊式管理模式。
2.1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式
高校党建工作第一要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输送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首要任务仍是育人,但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其特殊性。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发力,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校企合作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不明显、资源利用不充分、学校单方面管理培养模式等历史性问题,校企共建培养模式受到严重限制,而这将直接影响校企合作进程。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校企合作特殊性,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提供广阔空间,为此,在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校企双方优势,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构建新型培养模式。
2.2 促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加剧,据调查显示,学生素质是其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弱、专业能力不突出、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上,加之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已过时,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轨。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结构,校企合作从客观上能帮助高校解决教学内容陈旧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解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面、专业技能等方面问题。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可到企业进行历练,实行2+1+1培养模式,在学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践一年然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保证学生能学习到一线企业所需求知识技能,将基础知识学习融入到实践中,提高与社会需求接轨能力。高校应充分认识企业实践学习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积极多角度、多方位开发企业教学内容,保障学生所学与发展中社会需求相匹配。
2.3 建设教职工成长平台
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加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人起主导作用。校企合作在人员配置上有其特殊性,双方派驻人员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协同作战方式,提升各项能力和积累丰富社会资源。第一,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既能适应学校又能适应企业的双重管理体制,在学校管理体制下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同时又需要在企业要求下提升企业效益。在双重高压下,实践能力提升迅速;第二、在社会閱历方面,高校有众多学识渊博学者,企业派驻人员可以结识并向其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在企业活动中学习更多具有竞争力、挑战力的实际工作案例,丰富社会阅历;第三、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都可以接触到不同层面、不同学历、不同类别的人,在无形中积累人脉,学习社交经验。
校企合作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高校没有将校企合作深度化,导致一系列阻碍合作情况发生。第一、企业派驻员工发展受到限制。企业员工在高校工作,很多方面会受到限制,如职称评定、评优评奖、课题申报等,而企业员工同样具备这些资格,却没有机会享受归属于学校的发展条件;第二、企业职工同工不同“酬”。企业职工需要完成高校布置的工作任务,同样为学校组织架构和学生服务,但在认可度上却不同,严重打击职工积极性;第三、二级学院党建工作阻碍丛生。高校党建管理基本上下放到二级学院进行,而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较为复杂,涉及高校和企业两个部分,如果学校各管理层级不够重视,校企合作学院在党建工作上就会出现阻碍,严重影响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
2.4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是党建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其独特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开发内容和形式。产学研即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自身优势,将研究、开发、生产有机统一。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的先行者,在教学资源上校企合作具备天然优势。企业通过自身优势构建协同育人中心,接收多项协同育人工作任务,教师来自各领域精英人才,教学手段更接近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符,教学资源丰富,同时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共同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如企业教学资源由谁来承担相应费用、高校是否愿意接受企业教师的授课内容或形式、高校与企业如何做才能充分利用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共同制定符合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开发规则。相较于传统模式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资源开发利用更具复杂性,内容更具挑战性。 3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策略
目前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要求,校企双方将努力打造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利益共同体,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中,党建合作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3]校企合作二级学院不仅需要完成常规党建管理内容,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构建模式、教学体制改革、教职工队伍素质平台建设、提供实践平台等方面采取新举措,与高校对接,实施“一校两制”战略合作,形成适合于校企合作新型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新思想、新模式、新理念、新策略,为校企合作发展再上新台阶夯实基础,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工作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1 构建校企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构建新模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教学质量等提供可能性。高校党建管理工作,应该紧紧围绕育人为主要目标,加快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提供强大育人机制体制,为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提供全面支持。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要以党建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抓手,充分挖掘校企双方资源,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人才培养主要以教师、理论教育为中心,而校企合作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极大提高人才培育質量。[4]第一,学校与企业相融合。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双方在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采取共享战略,以最大限度发挥校企共建优势;第二,教学与科研融合。学校有良好的科研氛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科研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为企业做研发,企业为科研提供资金支撑,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升科研水平;第三,教学与实践融合。高校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技能传授,校企合作正好弥补这一不足,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教学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四、理论与实践融合。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基础,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3.2 加快高校教学体制改革进程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他认为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近日,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为“十三五”规划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这是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前凑,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应该要结合国家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体制转型发展。
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目前高校教学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校企合作将企业融入到高校教学中,能从以下几点促进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发展:第一,教学思想。高校可以学习企业培养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形成竞争机制,让学生在快乐与痛苦中成长成才,同时促进其自主养成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自我发展规划能力,转变被动学习思想;第二、课程设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课程,将学校课堂与企业课堂相结合,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是能提高学生能力;第三、实践教学途径。企业不定期为学生以批次形式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由企业一线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丰富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实践学习途径;第四、考核模式。高校在考核方式上应该结合学生企业实践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内容应该体现学生能力素养而不是单一课本知识。校企合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前提和重要支撑。
3.3 提升教职工队伍综合素质
社会发展竞争力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校企合作需要发展,同样人才是关键。二级学院党建管理工作需要注重关键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现有校企互派人员能力,同时加强教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培训。队伍素质培训借助校企双方资源,为职工提供学习、培训等机会。从高校层面来说,高校具备很多特殊资源如职称评定、教育部培训、教师资格培训等企业不具备的功能,为此高校应该为企业员工提供平等培训学习、课题申报、职称评定等机会;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也具备其自身优势,如一线实践平台、社会专业技能培训等,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相关学习实践机会,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应该重视双方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最大限度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提供人才优势。
3.4 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校企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可能性。实践是人才培养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要途径之一,人才培育是否合格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从知识输出角度来看,要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并将其融入到理论知识教学中,让教师能从多维度、多角度教授知识;从知识接受角度来看,需为学生提供广泛社会实践平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深化,也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促进其自我提升。为此,二级学院党建工作应该重视相关数据资料整理,牢固校企合作根基,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多与专业相关的高端、实用实践机会以此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能力,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4 小结
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新途径之一,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众多历史性问题,需要校企双方不断完善合作细节,将校企合作深入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培养等关键点上。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在开展党建管理工作时需要进一步梳理校企合作内化机制体制,提高工作创新性、可行性、前瞻性,保障二级学院党建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完成学校和企业共同目标,达到共建、共赢、共享之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芳等.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2] 巫晓婷.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4-15.
[3] 杨建浩,包春平.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104.
[4] 胥长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挑战[J].专家论坛,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