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婚姻关系解除后的探望权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16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模式、家庭结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保护未成年的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尽量减轻因父母离婚而带给未成年的伤害,让未成年子女成长为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强化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的法律意识,构建和谐探望权,对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探望权的认识、完善探望权法律制度。
  关键词:探望权;未成年人;离婚夫妻;亲权
  一、探望权的概念和性质
  (一)探望权的概念
  “探望”一词从词意上解释有“不在一起的双方远道来看望”的意思,从“探”字我们可以感觉出包涵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而对于探望权,国内对此有多种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的学者认为探望权是父或母对与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有实施联系、了解和增加感情因素所享有的权利即广义上的探望权。第二种观点是狭义上的探望权即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直接负监护责任的一方)享有定期或不定期探望子女的权力。
  在此,我们只研究后者,探望权的概念也就由此明了:所谓探望权是指夫妻双方在离婚后,不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依法享有与子女相聚、交往和增进感情的权利。
  (二)探望权的性质
  探望权是离婚夫妻中的一方对未成年子女的探望,其中被探望主体是未成年子女。首先,我们可以肯定探望权不属于监护权,因为行使探望权的一方肯定不与被探望人生活在一起,没有直接抚养被探望人,所以探望权不属于监护权。同样,探望权也不属于配偶权,因为在此时夫妻双方已经离婚,配偶身份已经消灭。由于被探望者只能是未成年子女,不管父母离婚与否,他们都享有对未成年子女人身和财产的照顾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这种权利就是亲权,所以探望权就是亲权这种身份权的具体内容,也是亲权的派生身份权。
  二、探望权的要素与法律特征
  (一)探望权的要素
  1、探望权的主体。探望权的对象是指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基于社会伦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当然享有探望权,而自然成为探望权的主体,不过,只有不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时的一方才是探望权人,包括了未成年子女的亲生父母、养父母、尽了扶养义务的继父母。因为探望权是基于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产生的,这主要是为了增进未成年子女与不在身边一起生活的父或母的感情而设立的,在孩子心目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不可缺少的,探望权能够保障子女得到相对完整的父爱和母爱,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所以,未成年人的(外)祖父母和成年兄、姐,不属于探望权的主体。
  2、探望权的内容。探望权的内容是指探望权主体凭借父亲或母亲的身份而享有的情感利益,它包括看望、言语交流、短暂共同生活、游玩、嬉笑等人之常情的感情因素。他们相互接触,交流感情,从精神上、心理上尽量减轻因父母的离婚而带给未成年子女的伤害,让未成年子女成长为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因此,探望权也是不具有财产性的。
  (二)探望权的法律特征
  1、权利主体的单一性,探望权的主体是离婚夫妻中的一方。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只能由父或母其中一方抚养,与该方共同生活。与此同时,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不能与子女共同生活,无法或难以与子女见面,照顾子女。因此,行使探望权的主体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相反,在探望过程中其义务主体则是直接抚育子女的母或父一方。
  2、行使探望权是无条件的。无论是法院判决离婚或是夫妻协议离婚,由父母一方对子女直接抚养行使监护权时,法律同时赋予了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对该子女的探望权。行使探望子女权利时,不必以是否支付子女抚育费为前提,即使因某种原因暂时未能支付抚育费,父母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不仅如此,行使探望权也不以父母一方或双方是否再婚为条件,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再婚,或者不直接抚养子女、行使探望权的父或母再婚,都不影响其探望子女的权利。
  3、探望权具有非财产性。探望权在效果上体现为一种精神利益即非财产性。探望对未成年子女具有减轻伤害的功能,能满足子女接受父母双方关爱的需要,避免子女因缺乏父爱或母爱而变得自闭抑郁,或者变成社会的问题少年。探望权具有这种从情感上得到支持、心理上得到满足的精神利益的特征,使探望权从父母照顾权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亲属法上的一种特殊身份权。
  4、探望权是一项法定权利。亲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所享有和承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父母双方平等地拥有亲权,但亲权的行使是以亲权人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为前提。父母离婚后,亲权被一分为二,由父母双方分别行使。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行使了直接抚养权,照顾子女的生活,辅导子女的学习。而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则依法享有了探望权,探视子女,与子女交往,了解子女的情况,并监督对方对子女亲权的行使情况,因此,探望权是基于父母子女身份而产生的一项法定权利。
  5、探望权有一定的期限。探望权适用的期限仅限于父母离婚后,子女是未成年人的。如果子女成年,探望权便随之消灭。
  三、探望权的保护
  (一)探望权保护的含义及保护方式
  探望权的保护是指探望权在行使过程中遇到障碍妨害其实现时,法律给予的各种强制性的救济措施。其保护方式有: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
  探望权的私力救济。对于亲属法而言,法律允许的私力救济方式主要是和解或者调解,比如《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的规定。采用这种保护方式的意义是由于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通过自愿协商一致,气氛和谐、良好,能保证权利人与未成年子女正常的交往、交流,尽量减少因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变化对未成年子女在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子女的身心、情感等健康发展。
  探望权的公力救济。按照《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后半段“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和第四十八条关于强制执行的规定,采取公力救济的方法主要是民事诉讼和强制执行。但必须注意的是,公权力对受侵害的探望权予以救济,是以探望权人提出请求为前提。是否提出申请,应由探望权人自行决定。
  然而,从《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和《婚姻法解释(一)》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来看,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的同时,可以对探望权行使裁判权。这个规定有令人疑惑的地方。在审判实践中,不管原告是否在起诉时或在诉讼过程中提起探望权的请求,或者是被告在诉讼过程中提出探望权的要求,有的法院却予以采纳,并且进行裁判①。在这里有必要对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起诉条件进行探究:
  从程序意义上看,起诉是指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执时,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法院依法審理,给予法律保护的诉讼行为。而这种诉讼行为所要追究的民事法律责任的行为,是针对不法行为之过去,必须是以侵权行为或民事争议已经发生或者继续存在的状态为前提的,它是基于某种行为所发生或产生的后果而相应采取的必要的补救措施②。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三项规定,起诉前提条件必须有权利被侵害的事实或者发生民事争议的事实。而在审理离婚案件时(特指夫妻未分居的),是否准予离婚或者离婚的判决都没有发生法律效力,即在探望权的主体没有确定的情况下,以及一方当事人都没有来得及行使探望的行为,当事人却提起了探望权的请求,人民法院依据什么事实对探望权做出裁判。
  从实体意义上看,在离婚裁判之前,子女归父或母直接抚养,随哪一方生活都没有确定,法院依据什么确定探望权的义务主体及其民事责任。假如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的同时,对探望权行使裁判权,那么在上诉后,上诉法院依二审程序做出终审裁判前,必然出现探望权人至少在这段时间内因没有合法的依据而不能看望自己的子女的情形,无意之中是法院剥夺或中止探望人的探望权。
  注 释:
  ①李鲲、张强、张水红编著:《典型婚姻继承改判案例精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58—161页.
  ②樊成玮著:《民商法律责任通论》,中国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9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后位继承制度是指被继承人在遗嘱中首先指定某继承人继承其遗产,当某种条件成就或期限到来时需移转给另一位继承人的一种特殊继承制度。该制度充分尊重了个人财产所有权人的意志,是继承法遗嘱自由原则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后位继承制度的概念、特征、各国立法实践及目前对于确立后位继承制度所持的不同主张入手,从而探讨后位继承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  关键词:后位继承;遗嘱自由  引 言  后位继承制度肇端于罗
期刊
执行程序是诉讼程序中最后一道程序,直接决定着权力诉求人诉求权利的实现。“执行难”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社会现实中的执行难问题很突出。执行难问题给中国的法治建设带来了很多隐患,使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蒙上了阴影。“任何社会都需要权威来维持,因而也需要维持权威,在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劝慰尤为重要,否则无法有效地进行动员和实现目标,但是真正的权威并不单纯仰仗强力。”找到一条正确解决“执行难”的道路
期刊
摘 要:预算差异分析控制是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预算差异分析的内涵、差异分析的方法控制、差异分析的程序控制、差异分析的后续控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差异分析;控制  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控制方法。在我国,许多企业已意识到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忽视预算控制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其控制效果的发挥。搞好对预算差异分析具体方法的控制,有
期刊
摘 要:本文诠释了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构建的内涵,说明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毕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并指出在职业预期和职业能力构建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及克服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预期;职业能力  针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不同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对未来有不同的预期,并在自己职业预期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参加相关活动,
期刊
摘 要:在《丁登寺》一诗的主体中,华兹华斯成功地构造了三个不同的连词句式,并巧妙地将隐性的诗歌主题置于带有明显含义的连词句式之中,不但传达了自然美景对他心灵的巨大影响,而且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神秘体验,从而揭示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与大自然由蒙昧到迷恋到最终形成亲和的三个阶段。论文最后指出,对诗歌明显含义的感性把握,更有助于揭示文学经典的隐性主题。  关键词:华兹华斯;《丁登寺》;明显含义;连词
期刊
摘 要:民事诉讼调解是指发生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就争议的民事权益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以达成协议,从而化解矛盾、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在全国法院系统争先恐后的追求高调解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消极作用,因此要努力探索、创新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的调解之路。  关键词:民事诉讼;调解;出路  一、现行民事诉讼调解遭遇的困境  民事诉讼调解是指发生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
期刊
银行保险是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的一种模式,我国银行保险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银行保险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何发展与完善我国的银行保险,成为现阶段我国金融保险经营必须尽快妥善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保险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保险营销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服务质量。判断保险企业服务质量高
期刊
摘 要:模因论作为文化进化的新理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可以解释语言中的诸多现象,尤其是网络语言中模因的传播规律。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语言模因形成的分析,为读者解读了网络语言以燎原之势迅速流行开来的合理性;再通过对众多语言模因,如何经过优胜劣汰成为强势模因的分析,为读者解释了网络流行语为何常以格式语形式被仿造、传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五类流行的格式类型。  关键词:模因;网络语言;
期刊
摘 要:政府预算透明度是指向公众公开关于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等信息的程度。它贯穿于政府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涵盖全部财政活动和准财政活动。预算透明化是政府财政透明化的核心,是政府理财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的标志,但又是有条件、有限度的。目前,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还处于认知和起步阶段。预算编制与执行不符合民主程序,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与
期刊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成熟与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一方法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成了大型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