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孔乙己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对孔乙己、阿Q之流的评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其社会遭遇来说,的确要“哀其不幸”;就其个人灵魂说,却又要“怒其不争”。改造社会,必先改造国民。如果说“狂人”是一个开始自觉的“真正的人”的典型,那么,孔乙己就是一个麻木的需要拯救的灵魂的典型。深刻认识孔乙己,就是深刻认识国民的“愚弱精神”,最终达到“立国先立人”的目的。
  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其性格矛盾的悲剧性冲突。
  1.内心自尊与自卑心理的碰撞决定了孔乙己必然自欺欺人、故作清高和迂腐麻木。孔乙己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虽“皓首穷经”却名落孙山,因“不会营生”而“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论理说,如果能够脱下长衫加入到“短衣帮”里并同他们真正混为一类,那么他绝不至于成为被众人嘲弄取笑的对象。但是,孔乙己却自视高人一等,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而标志着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就连人家揭他偷书的疮疤,他也以自以为荣耀的“读书人”的身份作盾牌去抵挡别人的羞辱。这必然招致孔乙己难以逃避的不幸。他可以不搭理别人“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的起哄,也可以看着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但是,他却无法回避别人“亲眼见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的事实,更无法回避“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失意。不肯承认自己的劣行,更不愿正视自己的无能,读书人强烈的自尊意识与“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自卑心理交织冲突,便使孔乙己“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地争辩,以抵抗别人的起哄,维护自身人格和尊严。
  2.要强与懦弱的矛盾性格的冲突注定了孔乙己必陷于被嘲弄羞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无名无功、无权无势,仅是一个穷书生,倘若对旁人的嘲弄完全装聋作哑、闭口不应、逆来顺受,便不可能激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不至于“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所以,孔乙己是在自身性格的冲突、环境的冲突中,成为人们取乐的对象,让人感到“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3.“好喝”与“懒做”的性格冲突决定了孔乙己必然养成小偷小摸的恶习和由此导致的悲剧。在封建社会里,特别是在科举制度下,“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级,从而不劳而获地占有社会物质生产的成果。在“好喝”与“懒做”的性格冲突下,孔乙己面临着三种解决方法的选择:一是以更多的劳动换取较多的生活资料以满足享受;二是放弃贪图享受的欲望而甘于贫困;三是以非正当的方式,即以正当劳动之外的方式去满足欲望。孔乙己选择了第三条途径。尽管“他身材很高大”,但却“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自己发昏,竟偷到了丁举人家去了”,被“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现实生活中,孔乙己式的悲剧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上演,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罢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联系现实思考规律,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现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多种形式的封建残余僵化思想和现代社会的极端功利思想严重地影响着今天的社会思潮,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唯读书论”,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的“读书无用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官僚主义思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社会冷漠思想,等等。为此,社会应注重两点:①培养、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社会思潮。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就业、医疗、住房、保险、养老等。
  实现个性自觉,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成人。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意识,也就有了真正的勇气,他就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了,也就可以拥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胸怀了。孔乙己的悲哀即在于他的“不自觉”和缺乏“独立思考”,他僵化死守读书求仕的理想,遭受失败后又不改初衷,盲从社会落后评价,深陷痛苦而不求自赎,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直至悲惨死去。分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值得借鉴思考的有三点:①自觉自醒,转变观念。家长和学生应扭转“学而优则仕”、“重视知识轻视能力”、“重视人才轻视人品”等观念。②自我定位,自我调适。树立理想,掌握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就不会“英雄无用武之地”;适应形势,就不会受职业歧视,也就不会择业艰难。③独立思考,自立自强。
  每个个体都有充分发展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利。同时,学校教育应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是引导个体充分发展的平台,不应成为个体命运的主宰。否则,学校就可能传播另一种形式的孔乙己思维,造就今天的孔乙己。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强化三点:①尊重个性,平等教育。不要歧视“差生”,溺爱“优生”;不要重视文理,轻视艺体;不要重视普教,轻视职教。②注重人格培养。有德无才的人是脆弱的,有才无德的人更是危险的。所以,教育要五育并重,尤其不能忽略健全人格培养。③健全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体系,就为社会个体搭建了各自充分发展的合适平台。
  
其他文献
新世纪,和平和发展将是它的主旋律,而竞争将是它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不管是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竞争,还是经济上或科技上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那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呢? 
期刊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的导入就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开好这头是小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一堂新课的导入,也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一堂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一开始时就能够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攻新课学习的状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艺术效果?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几
期刊
“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可见,校长在学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关键是管理理念,好的管理理念,会打造一支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出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办出一所名校,赢得社会、家长、同行的一致好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学校的竞争,关键就是管理的竞争,任何一位校长要领导一所学校在这场竞争中胜出,作为学校发展的
期刊
课堂教学应该是在用神奇的力量点化课堂的美丽,在给学生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快乐。所以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常在一堂课中要追求“四味”,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而要达成这“四味”,就必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的数据显示,在信息的传达中,有百分之五十五是通过我们教师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肢体语言是吸引
期刊
每学期开始,各小学就要安排课程表,一学期下来教师就按照这个课程表来工作,可见这个课程表是多么的意义重大。在农村小学,教导主任给教师安排课程的时候,笔者发现存在着一些误区:忽略了教师的年龄特征,忽略了教师的兴趣特长,忽略了教师的工作能力大小,忽略了教师工作量的大小,忽略了教师的身体状况等等,总之没有全面的考虑到客观和主观因素,而是凭着教导主任“官本位”思想的主观臆断来随意分课。  给教师安排课程,可
期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的一场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   一、应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改大潮已经在全国铺开,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从编写体例到内容设置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同时,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来。因此,每一名历史教师又都站在了崭新的教学起点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才能上好历史课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讲解艺术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讲解艺术;好课堂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对学
期刊
一、以人为本  1.树立学生的自信,增强学习动力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 使人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善于创造机会,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赏识自己, 寻找前进的驱动力。数学课程由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 内容稍显枯燥, 多数学生普遍感到数学课不好学, 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甚至失去学习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少批评学生做得不好, 而是尽可能地肯定他
期刊
完形填空是综合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阅读能力和总体语言水平,检查学生在有信息空缺的前提下理解整篇文章的能力的一种题型,它要求通过上下文判断,选择恰当的单词或词组填入空格中,使之成为合乎逻辑、语言通顺、意义连贯的文章。  从近几年各地高考的完形填空来看, 已经不再单纯考查语法方面的知识了,而是从语义搭配、结构搭配、惯用搭配及逻辑知识等方面来测试考生词汇的掌握及运用;而且有些词的选择,必须在理解整篇文章
期刊
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课是教师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的一种教学形式。新课程标准在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地位,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并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中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