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听力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教师常对学生强调“听说读写”这四个字,不论课上还是课下都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要从这四个方面展开英语学习。其中“听”作为“四基”中的首要点,在长期的学习、考试中学生都不陌生,但恰恰许多学生包括教师都普遍反映“听力”难考、难教。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听不懂”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很多学生在听力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最后放弃了听力。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实践中的一些发现,笔者想就听力的重要性及如何辅助中学生的听力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2012年高考改革决定将听力作为高考英语的必要一项。这样就大幅度提高了高中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加大了他们的负担,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学开始,学生就要打好英语听力基础,掌握系统的听力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和课后,虽然教师都会强调“多听”,但碍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个环境,不可能长期开展“英语角”之类的活动。另外,听力作业难布置、布置以后难审核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导致听力提高成为一个难点。
  听力练习不像写作业、背书那样好检验,学生不自觉地钻了空子。在初中初始年级,教师和学生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听力,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之后才会有收获和提高。如果不重视平时的训练,到考试前才重视,不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成绩都是很大的挑战。补救不知从何下手,感觉茫茫无期,很多学生因此却步,讨厌英语甚至放弃英语的情况很多,令人痛心。
  所以初中教师对学生加强听力训练很有必要。教师要根据各个班不同的情况,甚至个别学生的情况安排难度与培养方法。前期不能照考试规则硬套语速与听力的次数。听力练习文章的语速、内容(按照是否学习过相同的或是相似,甚至完全陌生的题材)、篇幅的长短都决定了听力的不同效果。学生在听力练习中,应准备笔和纸,在纸上勾画,速记不可少。在通常情况下,注意听五个“W”——what、why、who、when、where及一个H——“how”,就能大致知道问的是哪一类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自我代入”。英语与汉语有些文化差距很大,不仅表现在习惯表达上,还有生活习惯,而常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学生听到半句就写了答案,特别是在听长段对话、回答几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容易听了第一遍就开始写答案。科学的方法是:第一遍找出关键词,记叙文问的问题大概和文章顺序一致,因此时间、地点、任务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要找出来;第二次注意听“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结合所问问题排除;最后一遍,认真选择,细心揣摩。
  课下不建议学生大量做听力练习,到后期学习英语,由于课文长、生词多,要让学生重复听课文,听以前的东西,且不断模仿原音发音,并将原来听多遍的减缩次数。如果买了听力练习,在课下不用按照答题要求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一直到听懂。课下的自我练习,强调的不是效率与准确性,目的是“听懂”,宁愿慢,也不能快。学习语言被人们称作是枯燥且长期的过程,急于求成只会使自己焦虑。摆正心态,能听懂一句、听懂一篇都是进步,少听且坚持有规律地做,一段时间后必然会有进步。
  长期以来,重视看懂、读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重点,学生在学习中少了交流,就像是英语对话中少了“倾听”,别人一开口,就听不懂、听不清,对学习过的句子又产生了“陌生感”,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常说的“哑巴英语”实际并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在中考的指挥棒面前,学生往往更多地研究题目和应试技巧,大多数都是为考试分数而学习,忽略了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学科,除了考试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长期重视读写、忽略听说,导致“哑巴英语”现象频频出现,学生缺乏语言环境,总担心说了以后别人听不清、听不懂,或者不知道交流是听、说两方面的问题。经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听”的问题甚至更重要,只有做大量的听力练习,才会有顺利的语言输出。
  在听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要求教师在备课以及预设课时,要单独安排听力课,即有专门的听力练习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听背单词只能说是学生读背单词的一项,听写过关严格意义上并不能說听力优秀。初中生应掌握的是学习过的句子及符合学习难度的短文,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合理利用教材。学生甚至可以提高听力难度,以完整听懂听力材料的内容为首要目的,而不是单独的句子或单词。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英语单词发音不正确,自己并不在乎,但如果这个单词不会拼写就会紧张。其实恰好反了,单词的发音才是关键。“读”“听”不一致,听出来的和平时说出来的不一样,听力必然较差。
  教师在课上要注重听力的训练,除了有专门的听力课之外,还应在每节课中都注意听力的培养,利用好教材。有必要时,可改编听力材料,将听力材料设计为填空或者是根据听力内容编写句子,让学生通过听判断正误,目的就是利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听力能力。
  总之,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对学生来说还不够,更多地需要持之以恒。外语学习是一个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学生要流利地使用这个工具,从而开拓视野,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人生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旨在说明只有根据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把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对接起来,才能开展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学生工作;辅导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很重要,它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行,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笔者长期从事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下面结合自
摘 要:当前有些职业院校过于注重以技能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在对工科院校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定位和教学内容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高职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与技能相融合,它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文学作品和应用写作共同组成等观点。  关键词:工科;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  当前有些职业院校过于注重以技能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反映到高职语文教学上,对于高职语文的性质和定位存在
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机械制造业,而我国目前的设备制造水平还非常低,基本还是“一个工人,一把刀,一台机床”。普通机床在中小型企业应用非常广泛,但存在电器和接触器接线复杂、触点易被烧坏、反应速度慢和故障诊断困难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机床的加工质量,PLC的问世弥补了这些缺陷。  一   PLC又称可编程序控制器,1969年由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出,最早应用于汽车自动装配生产线上,它灵活、实用,抗干扰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成为现代教育的方向。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敢想、敢于怀疑、敢于异想天开,不要拘泥于名家的结论,提倡好问。设疑提问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
摘 要:社区护理工作模式用于指导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在发达国家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社区护理工作模式已逐步成熟。近几年国内学者也逐渐关注对社区护理工作模式的研究,为政府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就社区护理工作模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工作模式;社区护理;实践模式  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近几年居民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加之我国特殊的国情,居民普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许多方面的挑战,有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有经济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挑战,等等这些都迫使世界各国的教育进行改革。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接受21世纪多方面挑战的能力。  中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学发展历史中,处处体现着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培养良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说明了读书是获取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一个学生的阅读经历中,如果要想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课外阅读则尤为重要。通常来说,课外阅读都是学生自发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自觉性较差。这样容易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方法不得要领。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最终获益终身。实践证明: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促进学生调动潜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  一、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信心  体育运动中,失败与挫折是经常出现的。而目前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以自我为中心,不正确对待自己,遇到失败和挫折时就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分析他们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在教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的中心任务不仅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肩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因而,从事这项事业的广大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借鉴人类已有的多种艺术成果和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不辱使命。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全面应用,为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