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国演义》武打场面的描写中,每当双方鏖战僵持不下之际,高手往往出入意料地使出舍命一招——卖个破绽!这实在是正中求奇、本中弄险的一着。读者每读至此,虽不一定为主人公的命运失色咋舌,但手心里总不免捏出一把汗来。
傅佥就难得地使过这一高招,虽然他在三国上将军行列中只算是个平平的角色。那是第一百一十二回:“王真挺枪出马,蜀将中傅佥出迎,战不十合,佥卖个破绽,王真便挺枪来刺;傅佥闪过,活捉真于马上,便回本阵。”
第六十三回,张飞擒严颜,亦赖此招。此招在张飞技击中的出现,是张飞个人搏击术成熟的标志。其时,“四下里锣声大震,众军杀来。严颜见了张飞,举手无措,交马战不十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张飞闪过,撞将过去,扯住严颜甲丝,生擒过来……”
以上两场战斗的画龙点睛之笔,在“卖个破绽”四个字。我们起码得到如下的印象:
1.傅、张与王、严交手,都是“战不十合”,也就是,戏刚开了个头,是好是坏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就“卖个破绽”了。显然,这并非是傅、张力量不够、武技不高的缺陷,而是主动为之,自觉为之,不属过失,而属故意。
2.“破绽”者,对敌是攻击之天赐空当,对己则是防守薄弱环节。傅、张在毫无外力的威逼或利诱下,完全自愿地自“卖”破绽,白讨苦吃,倒不是风格高尚,而是大有深意,因为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自戕性命的笨蛋。观察傅、张二将,战不十合便走此险棋,显然为图速战速决。如果双方深沟高垒、坚壁自守,谁都极力隐藏庐山真面貌,谁都不先使出撒手锏,必然耗力费神,而破绽一露,则大不相同了,对手必定见空就补,见空就插,也必定亮出看家本领,暴露真实意图,就像带有阴阳电荷的两片云层相遇,立刻发响声,立刻爆火花,是雌是雄立见分晓。
3.傅佥、张飞有准备有限度地露个缺陷,终于诱使和调动了王真向自己挺枪、严颜对自己砍刀,说明傅、张的“破绽”有反应了。王真的斤两被傅佥称透了,严颜的进攻意图赤裸裸地自我坦白了,剩下的就是听凭傅、张二将的摆布了。
4.“先与”之后,傅、张二将都使用了闪战法,从而在运动中造成了王、严二将或有过失,出现漏洞,或立足不住,失去平衡,在王真、严颜的枪力、刀劲被引进落空之后,傅、张立刻一反忍辱负重的脸面,一下子改变了主动送上前、迎上前挨打的局面,毫不客气地转入了“后夺”决战,“撞将过去”,顺势活捉对手。想战斗伊始,傅、张二将卖个破绽,真真地好似你打了他左嘴巴,他又送上来右嘴巴的“阿弥陀佛”;此刻,王、严才体会到,傅、张压根儿不是吃素的,“劝君让人先一步,后发制人棋更高”,陈毅元帅的这句诗,惜哉,王将军、严将军当时无幸拜读。
不过,这“卖个破绽”并不是三国上将的专利,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到楚汉相争、隋唐演义,从杨家将、岳家将到戚氏御倭、康熙平北……总之,在表现中国式兵团战役的武打中,可以经常见到这弄险一招。倘只有傅佥、张飞,也许可以读作争强好胜、哗众取宠之举,但中国历代大将都如此垂青“卖个破绽”,在战争的长河中始终不搁浅,不撞礁,淹不坏也冲不走,看来就有些科学的名堂在其中了。
这科学的名堂,可以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不妨先举个生活中的常例:麻雀起飞时,不是先双爪蹬地,而是身体下蹲,紧接着才伸腿使力蹬地,在给地面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地面给自己的向上的反作用力,于是乎,麻雀飞上天空。麻雀如此,所有飞禽走兽莫不如此,人的走、跳、跑、翻……也不例外。麻雀起飞面对的对手是地面,要离地面而去(飞起),却先表现为接近地面(下蹲),这与技击时要“夺”对手,却要先“与”对手 (表现为卖个破绽)大致相似。
这科学的名堂,还可以从哲学上看。《老子》第:三十六章说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同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就是说,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Ⅱ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拿给它。老子认为,这是一个预见——柔弱必定胜刚强。不町否认,老子这话,权术味太浓了。也不叮否认,我们不能不体会到这其中的辨证思想,这其中对于强弱、废兴、夺与、敛张互相转化的真谛。历代大将,包括三国演义中的傅佥、张飞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终于预见了“先与”反面的“夺”——尽管它是那样的难以看见而义深沉,而一旦预见,就立刻以体现的形式形象化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暂学思想的渗透力,也佐证了中国式的文与武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看来,古代大将们都深得道家思想之三味。
在概括分析了以—亡两点之后,我想把这科学的名堂重点放在心理意义的沦述上。先与后夺,与其说是一场力量、技巧、速度的比赛,倒不如说是——场精神、思想、意识的较量。傅佥擒王真,张飞擒严颜,实际也是一场心理大战。
当傅与王、张与严交手时,双方都把心理活动逼上了电闪雷鸣的闪爆点。傅、张能取胜,从心理意义说,首先具有自觉而敏锐的攻防感觉。在双方对垒中,通过对手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攻防作用于己方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劲力的针对性的反映,这就叫做攻防感觉。谁能较快而义较准地获得攻防感觉,谁就能占有战斗主动权。而获得这一感觉的基础,便是双方接触(表现为王真向傅佥刺枪,严颜向张飞砍刀)——而傅佥、张飞正是为了获得接触→获得感觉,才“卖个破绽”。在傅佥、张飞,这一感觉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审敌阶段。首先,傅、张:卖个破绽,引王、严攻击自己,人体表面(外感受器)开始接受作用于它的进攻力量的方向、大小(即刺激物),双方对峙,依靠感觉摸底。在这阶段中,傅、张即依靠视觉了解对于神态、体型、实力、攻防路线及出手动向;又通过听觉,凭借对手出击引起振动所发出的声波,作用于自己的听觉分析器,从而掌握进攻的力度、力点和方向:特别依靠体测及神遇将对手攻防意图打探清楚。
第二阶段:决策阶段。当王真挺枪来刺和严颜一刀砍来时,来自外周的神经兴奋传人傅、张的中枢。傅、张将对手的攻防虚实强弱种种情况所带来的神经冲动进行综合分析,据此确定应付措施及战胜对手的方法。
第三阶段:致胜阶段。返回信息,转入进攻,傅佥、张飞都闪过进攻,并撞将人去,在曲横闪战中,主动地引导对方形成被动局势,—举生擒了对手。
当然,傅、张取胜的心理活动,除了他们具有对王、严个别属性和部分的反映———攻防感觉之外,还具有对王、严攻防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一攻防知觉。这是指搏斗中的奥妙无穷、瞬息万变的双方复杂态势所构成的反射活动。应当指出,傅、张要比王、严知觉主体优良得多,反映清晰得多,所以格斗信心强烈得多,态度也主动得多。
也许,当王真、严颜被活捉时,他们那戴着头盔的大脑还不曾反应过来:怎么好端端地捕捉个“破绽”,一家伙捅去,却反倒束手被擒呢?渎者诸君,还是让王将军、严将军去总结吧!也许,“卖个破绽”对他们将永远是不解之谜,因为,他们忙于南征北战,哪里像我们一样,会有机会安静地坐下来,读一点什么力学、哲学、心理学……之类的玩意儿哩。
傅佥就难得地使过这一高招,虽然他在三国上将军行列中只算是个平平的角色。那是第一百一十二回:“王真挺枪出马,蜀将中傅佥出迎,战不十合,佥卖个破绽,王真便挺枪来刺;傅佥闪过,活捉真于马上,便回本阵。”
第六十三回,张飞擒严颜,亦赖此招。此招在张飞技击中的出现,是张飞个人搏击术成熟的标志。其时,“四下里锣声大震,众军杀来。严颜见了张飞,举手无措,交马战不十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张飞闪过,撞将过去,扯住严颜甲丝,生擒过来……”
以上两场战斗的画龙点睛之笔,在“卖个破绽”四个字。我们起码得到如下的印象:
1.傅、张与王、严交手,都是“战不十合”,也就是,戏刚开了个头,是好是坏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就“卖个破绽”了。显然,这并非是傅、张力量不够、武技不高的缺陷,而是主动为之,自觉为之,不属过失,而属故意。
2.“破绽”者,对敌是攻击之天赐空当,对己则是防守薄弱环节。傅、张在毫无外力的威逼或利诱下,完全自愿地自“卖”破绽,白讨苦吃,倒不是风格高尚,而是大有深意,因为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自戕性命的笨蛋。观察傅、张二将,战不十合便走此险棋,显然为图速战速决。如果双方深沟高垒、坚壁自守,谁都极力隐藏庐山真面貌,谁都不先使出撒手锏,必然耗力费神,而破绽一露,则大不相同了,对手必定见空就补,见空就插,也必定亮出看家本领,暴露真实意图,就像带有阴阳电荷的两片云层相遇,立刻发响声,立刻爆火花,是雌是雄立见分晓。
3.傅佥、张飞有准备有限度地露个缺陷,终于诱使和调动了王真向自己挺枪、严颜对自己砍刀,说明傅、张的“破绽”有反应了。王真的斤两被傅佥称透了,严颜的进攻意图赤裸裸地自我坦白了,剩下的就是听凭傅、张二将的摆布了。
4.“先与”之后,傅、张二将都使用了闪战法,从而在运动中造成了王、严二将或有过失,出现漏洞,或立足不住,失去平衡,在王真、严颜的枪力、刀劲被引进落空之后,傅、张立刻一反忍辱负重的脸面,一下子改变了主动送上前、迎上前挨打的局面,毫不客气地转入了“后夺”决战,“撞将过去”,顺势活捉对手。想战斗伊始,傅、张二将卖个破绽,真真地好似你打了他左嘴巴,他又送上来右嘴巴的“阿弥陀佛”;此刻,王、严才体会到,傅、张压根儿不是吃素的,“劝君让人先一步,后发制人棋更高”,陈毅元帅的这句诗,惜哉,王将军、严将军当时无幸拜读。
不过,这“卖个破绽”并不是三国上将的专利,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到楚汉相争、隋唐演义,从杨家将、岳家将到戚氏御倭、康熙平北……总之,在表现中国式兵团战役的武打中,可以经常见到这弄险一招。倘只有傅佥、张飞,也许可以读作争强好胜、哗众取宠之举,但中国历代大将都如此垂青“卖个破绽”,在战争的长河中始终不搁浅,不撞礁,淹不坏也冲不走,看来就有些科学的名堂在其中了。
这科学的名堂,可以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不妨先举个生活中的常例:麻雀起飞时,不是先双爪蹬地,而是身体下蹲,紧接着才伸腿使力蹬地,在给地面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地面给自己的向上的反作用力,于是乎,麻雀飞上天空。麻雀如此,所有飞禽走兽莫不如此,人的走、跳、跑、翻……也不例外。麻雀起飞面对的对手是地面,要离地面而去(飞起),却先表现为接近地面(下蹲),这与技击时要“夺”对手,却要先“与”对手 (表现为卖个破绽)大致相似。
这科学的名堂,还可以从哲学上看。《老子》第:三十六章说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同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就是说,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Ⅱ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拿给它。老子认为,这是一个预见——柔弱必定胜刚强。不町否认,老子这话,权术味太浓了。也不叮否认,我们不能不体会到这其中的辨证思想,这其中对于强弱、废兴、夺与、敛张互相转化的真谛。历代大将,包括三国演义中的傅佥、张飞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终于预见了“先与”反面的“夺”——尽管它是那样的难以看见而义深沉,而一旦预见,就立刻以体现的形式形象化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暂学思想的渗透力,也佐证了中国式的文与武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看来,古代大将们都深得道家思想之三味。
在概括分析了以—亡两点之后,我想把这科学的名堂重点放在心理意义的沦述上。先与后夺,与其说是一场力量、技巧、速度的比赛,倒不如说是——场精神、思想、意识的较量。傅佥擒王真,张飞擒严颜,实际也是一场心理大战。
当傅与王、张与严交手时,双方都把心理活动逼上了电闪雷鸣的闪爆点。傅、张能取胜,从心理意义说,首先具有自觉而敏锐的攻防感觉。在双方对垒中,通过对手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攻防作用于己方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劲力的针对性的反映,这就叫做攻防感觉。谁能较快而义较准地获得攻防感觉,谁就能占有战斗主动权。而获得这一感觉的基础,便是双方接触(表现为王真向傅佥刺枪,严颜向张飞砍刀)——而傅佥、张飞正是为了获得接触→获得感觉,才“卖个破绽”。在傅佥、张飞,这一感觉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审敌阶段。首先,傅、张:卖个破绽,引王、严攻击自己,人体表面(外感受器)开始接受作用于它的进攻力量的方向、大小(即刺激物),双方对峙,依靠感觉摸底。在这阶段中,傅、张即依靠视觉了解对于神态、体型、实力、攻防路线及出手动向;又通过听觉,凭借对手出击引起振动所发出的声波,作用于自己的听觉分析器,从而掌握进攻的力度、力点和方向:特别依靠体测及神遇将对手攻防意图打探清楚。
第二阶段:决策阶段。当王真挺枪来刺和严颜一刀砍来时,来自外周的神经兴奋传人傅、张的中枢。傅、张将对手的攻防虚实强弱种种情况所带来的神经冲动进行综合分析,据此确定应付措施及战胜对手的方法。
第三阶段:致胜阶段。返回信息,转入进攻,傅佥、张飞都闪过进攻,并撞将人去,在曲横闪战中,主动地引导对方形成被动局势,—举生擒了对手。
当然,傅、张取胜的心理活动,除了他们具有对王、严个别属性和部分的反映———攻防感觉之外,还具有对王、严攻防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一攻防知觉。这是指搏斗中的奥妙无穷、瞬息万变的双方复杂态势所构成的反射活动。应当指出,傅、张要比王、严知觉主体优良得多,反映清晰得多,所以格斗信心强烈得多,态度也主动得多。
也许,当王真、严颜被活捉时,他们那戴着头盔的大脑还不曾反应过来:怎么好端端地捕捉个“破绽”,一家伙捅去,却反倒束手被擒呢?渎者诸君,还是让王将军、严将军去总结吧!也许,“卖个破绽”对他们将永远是不解之谜,因为,他们忙于南征北战,哪里像我们一样,会有机会安静地坐下来,读一点什么力学、哲学、心理学……之类的玩意儿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