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教育的对象虽然只是十来岁的青少年,但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和突变的转折时期,也是急剧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是观之,中学教育不仅意义重大,且教育内容丰富、复杂,事业空间无限广阔。因此,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在中学任教肯定能大有作为,同时,也肯定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但是,我们也知道,如果不坚定地走教研结合之路,不在专业发展上发奋努力,不把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能彰往察来,只单纯应付教学,唯分数论,一定后劲乏力,其专业成长之路一定行之不远。随着岁月的推移,再高的学历,也会“泯然众人矣”!高学历教师团队不能修炼成一流教师团队,创办世界级学校,恐怕也是一句空话。
一个青年教师,尤其是高学历青年教师,如果一辈子具备忧患、前瞻、发展这三种意识,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其前途应该是无量的。具有三种意识,并不保证就能实现自己的未来定位和人生目标。从指导思想上看,根本在于一辈子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把教师职业当教育事业来努力。毋庸讳言,首先要学会教学,这是大前提,硬道理。
第一,教学,诲人不倦。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他看来,教授知识,解答问题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陶行知先生也有一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认为,一个合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诲人不倦,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可含糊。除了师德纯、师风正的要求外,要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和达到诲人高效之目的,还有两个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优质课的标准。虽然大家对优质课的标准见仁见智难以完全统一,但毕竟会有一个大致的共识。最主要的是四条:第一,科学性,绝对不能讲错、解错、答错;第二,艺术性,简言之就是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死为活;第三,教育性,就是事事渗透为人处世办事的健康德育,提供的是正能量;第四,思辨性,课堂必须充满着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质疑,应该有教学者自己的独立思考后的思想、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
二是优质课的实现。这就涉及备课问题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关键,要尽可能做到吃透课标、吃透考纲、吃透教材、吃透试题、吃透学生。特别是吃透教材,教材内容真正吃透了,真正把握了,讲课才可以随心所欲。所谓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都应该不在话下。
第二,教研,探索不止。
为何研究?研究,就是钻研探索,主动利用有计划、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目的在于发现、解释或校正各种问题。教研,就是钻研探索教育教学问题,主动利用有计划、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研能力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中学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大凡优秀中学教师,不仅要娴熟于教学,且要沉浸于科研。这样的教师,才有持续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促进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之可能。
开展教研活动,应根植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立足于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教学研究决不能搞假大空,装腔作势,无病呻吟,隔靴搔痒。教师的教研,决不能是为教研而教研,决不能是“领导要我研我才研”。为教研而教研,决不是真正的教研,也决不会是有前途的教研。教研既是为人,为学生茁壮成长、成才而研;也是为己,为自己专业成长而研。
研究什么?就中学教师个人而言,不要只是着眼于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各种课题,又是开题又是结题,场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雷大雨小,个人收效甚微。研究的对象首先是教材,要不断地质疑单元特征、质疑基本概念(定理定义)、质疑纵横联系、质疑基本结论、质疑人所不疑;要不断质疑教材的重点 、难点、盲点、热点,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是教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简便,最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第三是试题,尤其是高考题、中考题,包括高考模拟题、中考模拟题,就试题的难度、区分度、题量、题型等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找出期间规律性的问题以指导教学。第四是教化,也就是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德育,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外,学校管理也是研究的对象。
怎么研究?首先要专注有定力。教师求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职业生涯学术活动开始的过程。若要有所成就,不仅要满腔热忱,也要沉稳专注,实事求是,有自己的思想定力,不跟风。前段时间报道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中国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确实是名闻天下,实至名归。她能成功,原因诸多,最值得敬慕的则是她那种执着、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精神,甘于淡泊,不患得患失,不见异思迁,几十年如一日,实在是难能可贵。“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个座右铭可以鞭策、促进教师践行教研之结合,专注于教研之活动。
其次要善于找课题。课题在哪里?这是一般中学老师经常提出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其实,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或发现的问题,即使是小问题也都是教研的课题。愈是备课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愈是同行间脸红耳赤争论不休的问题,愈是学生提问无法解答深感尴尬的问题,一句话,愈是弄不明白说不清楚的问题愈是好课题。问题即课题,问题多就是课题多,这应该成为常识。此外,必须提醒的是,“善于”的前提是“有心”“用心”。只要时时“有心”、处处“用心”,中学教育教学的广阔天地到处都是可耕耘播种的肥田沃土,可研究课题自然也像山涧泉水汩汩而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著述以立言,物化研究成果。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此处的“述”,是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不作”是指自己不创作。其实,孔子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既是“述”,也是“作”。否则,孔子就不会成就为孔子(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是自谦,不以功自居)。然而,“述而不作”在今天,还有另一种意思,即只讲述不写作。有的人,教了一辈子的书,却未写过一篇文章,这也可以说是“述而不作”。若这样的话,学习心得、研究成果既传之不远,也存之难久。好花不能与人共赏,好果不能与人共享,所以在今日难成大器,更难“扬名立万”了。所以,教师每解决一个问题,每当教有所得时,都应行之于笔端,成诸文字,物化成果。只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研究,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才可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可能“存之名山”,“传之后世”。《左传》有立德(道德成功)、立功(事业成功)、立言(学问成功)之说。三立是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三不朽”,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永恒价值,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就立言论,研究生是高级知识分子,做此努力,应该是极本分之事。著述以立言,贵在独立思考,要在善于怀疑,忌在信口开河,难在坚持真理,智在量力而行,乐在社会认可。时下的不少著书撰文者或抄袭他人,或追求速成,而抄袭者终究会身败名裂,速成者自然难免于速朽。这是教师应该引以为戒的。
在中学教育这个广阔天地里,在读书学习中不断增长学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问题,在思辩驳难中不断提高素养,在著述立言中不断成就自己,走教研结合之路,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做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中学教师。年轻的高学历(硕士、博士)教师,基础好、潜力大、起点高,兼之现在的学术研究大环境愈来愈宽松,学校又有健全的教研规范和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如果能够安心并根植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始终坚持走教研结合之路,始终坚持学术自由与独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在中学教育这一广阔天地一定大有作为,在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中学教师方面,也一定会开花结果,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个青年教师,尤其是高学历青年教师,如果一辈子具备忧患、前瞻、发展这三种意识,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其前途应该是无量的。具有三种意识,并不保证就能实现自己的未来定位和人生目标。从指导思想上看,根本在于一辈子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把教师职业当教育事业来努力。毋庸讳言,首先要学会教学,这是大前提,硬道理。
第一,教学,诲人不倦。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他看来,教授知识,解答问题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陶行知先生也有一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认为,一个合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诲人不倦,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可含糊。除了师德纯、师风正的要求外,要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和达到诲人高效之目的,还有两个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优质课的标准。虽然大家对优质课的标准见仁见智难以完全统一,但毕竟会有一个大致的共识。最主要的是四条:第一,科学性,绝对不能讲错、解错、答错;第二,艺术性,简言之就是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死为活;第三,教育性,就是事事渗透为人处世办事的健康德育,提供的是正能量;第四,思辨性,课堂必须充满着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质疑,应该有教学者自己的独立思考后的思想、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
二是优质课的实现。这就涉及备课问题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关键,要尽可能做到吃透课标、吃透考纲、吃透教材、吃透试题、吃透学生。特别是吃透教材,教材内容真正吃透了,真正把握了,讲课才可以随心所欲。所谓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都应该不在话下。
第二,教研,探索不止。
为何研究?研究,就是钻研探索,主动利用有计划、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目的在于发现、解释或校正各种问题。教研,就是钻研探索教育教学问题,主动利用有计划、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研能力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中学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大凡优秀中学教师,不仅要娴熟于教学,且要沉浸于科研。这样的教师,才有持续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促进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之可能。
开展教研活动,应根植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立足于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教学研究决不能搞假大空,装腔作势,无病呻吟,隔靴搔痒。教师的教研,决不能是为教研而教研,决不能是“领导要我研我才研”。为教研而教研,决不是真正的教研,也决不会是有前途的教研。教研既是为人,为学生茁壮成长、成才而研;也是为己,为自己专业成长而研。
研究什么?就中学教师个人而言,不要只是着眼于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各种课题,又是开题又是结题,场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雷大雨小,个人收效甚微。研究的对象首先是教材,要不断地质疑单元特征、质疑基本概念(定理定义)、质疑纵横联系、质疑基本结论、质疑人所不疑;要不断质疑教材的重点 、难点、盲点、热点,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是教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简便,最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第三是试题,尤其是高考题、中考题,包括高考模拟题、中考模拟题,就试题的难度、区分度、题量、题型等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找出期间规律性的问题以指导教学。第四是教化,也就是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德育,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外,学校管理也是研究的对象。
怎么研究?首先要专注有定力。教师求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职业生涯学术活动开始的过程。若要有所成就,不仅要满腔热忱,也要沉稳专注,实事求是,有自己的思想定力,不跟风。前段时间报道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中国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确实是名闻天下,实至名归。她能成功,原因诸多,最值得敬慕的则是她那种执着、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精神,甘于淡泊,不患得患失,不见异思迁,几十年如一日,实在是难能可贵。“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个座右铭可以鞭策、促进教师践行教研之结合,专注于教研之活动。
其次要善于找课题。课题在哪里?这是一般中学老师经常提出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其实,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或发现的问题,即使是小问题也都是教研的课题。愈是备课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愈是同行间脸红耳赤争论不休的问题,愈是学生提问无法解答深感尴尬的问题,一句话,愈是弄不明白说不清楚的问题愈是好课题。问题即课题,问题多就是课题多,这应该成为常识。此外,必须提醒的是,“善于”的前提是“有心”“用心”。只要时时“有心”、处处“用心”,中学教育教学的广阔天地到处都是可耕耘播种的肥田沃土,可研究课题自然也像山涧泉水汩汩而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著述以立言,物化研究成果。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此处的“述”,是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不作”是指自己不创作。其实,孔子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既是“述”,也是“作”。否则,孔子就不会成就为孔子(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是自谦,不以功自居)。然而,“述而不作”在今天,还有另一种意思,即只讲述不写作。有的人,教了一辈子的书,却未写过一篇文章,这也可以说是“述而不作”。若这样的话,学习心得、研究成果既传之不远,也存之难久。好花不能与人共赏,好果不能与人共享,所以在今日难成大器,更难“扬名立万”了。所以,教师每解决一个问题,每当教有所得时,都应行之于笔端,成诸文字,物化成果。只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研究,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才可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可能“存之名山”,“传之后世”。《左传》有立德(道德成功)、立功(事业成功)、立言(学问成功)之说。三立是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三不朽”,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永恒价值,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就立言论,研究生是高级知识分子,做此努力,应该是极本分之事。著述以立言,贵在独立思考,要在善于怀疑,忌在信口开河,难在坚持真理,智在量力而行,乐在社会认可。时下的不少著书撰文者或抄袭他人,或追求速成,而抄袭者终究会身败名裂,速成者自然难免于速朽。这是教师应该引以为戒的。
在中学教育这个广阔天地里,在读书学习中不断增长学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问题,在思辩驳难中不断提高素养,在著述立言中不断成就自己,走教研结合之路,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做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中学教师。年轻的高学历(硕士、博士)教师,基础好、潜力大、起点高,兼之现在的学术研究大环境愈来愈宽松,学校又有健全的教研规范和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如果能够安心并根植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始终坚持走教研结合之路,始终坚持学术自由与独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在中学教育这一广阔天地一定大有作为,在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中学教师方面,也一定会开花结果,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