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巧——谈诗歌的语言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其独特之处不在于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或描绘了独特的景物形象,也不在于抒发或寓含了作者深切真挚的情感,而在于其短小精悍的独特形式。短小精悍的艺术作品,浓缩了文学精华,凝聚了诗人心血。因此,我们欣赏诗歌时,只有在语言技巧上仔细品味,反复揣摩,才能感悟到诗人创作时用心之良苦,进而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诗人进行创作时精雕细琢的功夫往往体现在“炼字”上。“炼字”又叫做“诗眼”,是诗人反复锤炼精心选择出的精当而又极富表现力的字眼。它能使整篇诗作增辉添彩,但也最能耗费诗人心血。正如贾岛所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人之辛酸苦楚。
  “诗眼”一词,诞生较晚,最早见于苏轼的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和范成大的诗“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在这之前,人们称之为“炼字”。关于炼字和诗眼的作用,有人评价说:“一字得宜,使全诗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具体说来,它们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诗眼在写景状物上精炼传神。或使诗意精确恰当,或使景物生动形象,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字与早意丝丝相扣,非常精确。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中,用“抹”和“粘”的动作勾画出景物的线条和轮廓。杜甫的名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一个“吐”字化静为动,极富有诗情画意。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垂”和“涌”,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咽”和“冷”,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白居易的《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局部诗眼。
  第二,有的诗眼还是全诗思想情感的凝聚点,能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揭示诗词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例如,赵师秀的《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静候客人而客人迟迟不至时的焦急心情,紧扣约客之意。李白的《菩萨蛮》中“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忽”的“空”字表达出了思妇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更好地表达了愁闷、悲苦的情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把诗人心无杂念,偶然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情景写得很自然,准确鲜明地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再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的“空”,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中的“愁”,李华的《春行即兴》中“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的“自”和“空”等,都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恰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成为全诗的“眼睛”。
  当然,并不是每首诗都有诗眼。有的诗虽无闪亮字眼,但全诗浑然天成,意境优美,同样是精美绝伦的好诗。像李白的《思乡》,千古绝唱,却不好找出诗眼,好多诗都这样。那么如何判断诗眼呢?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如岑参的诗“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中的“然(燃)”和“捣”,章孝标的诗“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中的“娇”和“妒”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但这不能作为定律,而应该结合诗意,从下面两个方面分析。
  
  一、从词性的角度考虑,动词和形容词往往是诗人锤炼诗眼的重要对象。
  
  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写出了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它的滋养哺育,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写出了烽烟的劲拔、刚直、坚毅,又给人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把孤独寂寞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再如杜甫的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中的“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而“吐”字则化静为动,富有诗情画意。除此之外,数量词和虚词也可以炼成诗眼。如杜甫的《丞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都是精妙的诗眼。
  
  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字用得极为准确、生动、传神。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泉流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声音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人在痛苦的幽咽。而“冷”字则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互相交通,深刻而奇妙地表现出幽僻、阴冷的感受,从而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描绘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再如张先的诗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将云和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的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类似的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隔水帘栊渐吐灯”的“吐”字等都是典型的诗眼。
  当然,除了炼字和诗眼,还要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并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对诗人描写景物,刻画形象,表达感情以及营造意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比如,含蓄,是指诗人在表达感情和观点时委婉不直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己感悟评判。清新,是指诗人选取的意象自然洁净而稚嫩。生动形象则是指诗人在描写景物和刻画形象时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达到的一种效果。因此,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应该综合分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类辨格,即根据诗作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来把握其语言风格。例如,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语言风格就豪爽而气势磅礴;婉约派作品感情柔婉细腻,则语言就清丽含蓄,婉转缠绵;山水诗语言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田园诗平淡朴实,恬淡闲适;边塞诗悲壮慷慨,雄浑壮阔等。当然不同作家的风格不同,如杜甫的诗作大都凝重沉郁,而李白的诗则飘逸洒脱,其实就是同一诗人,不同的作品也会风格迥异。如众所周知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写出了哀婉凄美的《江城子•悼亡妻》,陆游写出过令人柔肠寸断的《钗头凤》,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写出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诗句,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甚至同一作品,前后风格也有较大变化。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篇气势恢宏,不可遏抑;中间豪迈雄壮,气吞万里;而篇尾回归现实,则哀婉凄清,伤感无奈。因此,鉴赏和评价诗作风格,要仔细琢磨,反复品味,综合考虑,不可以偏概全。
  诗人呕心沥血,反复雕琢,给我们留下了完美的艺术精品。我们自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来感悟体验其精妙,体验持久而深刻的美感和情感共鸣。感悟了其中的奥秘,我们就能真正体会到诗歌鉴赏的乐趣,把艰苦的劳动转化为美的享受。
其他文献
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课文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新课改的进程。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    《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亚里士多德
叶圣陶先生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源泉。”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与生活结合。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语文能力是一种生活能力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项能力的具备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所不可缺少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能
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新时期,宁夏回族群众在生育问题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与新动向,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差距逐渐缩小,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有所提高。这些改变对宁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需要具备深刻的主题、新颖的题材、创新的结构,还有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语言优美靓丽,文章文采飞扬。讲究文采是美化作文语言的“不二法门”,是做好考场作文的制胜宝典,也是我国悠久辉煌的文学之优良传统。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缺少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流传也不会久远。刘勰说:“文温以丽,可谓乎一字千金。”除了强调文章要惜墨如金,唯陈言以去之处,还应讲究词藻和语言的优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依据“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对学生作文的首项要求是“求真”,也就是要求文章要以真实为本、为务。“真”是文章之骨,那么对于记叙文来说,真情永远是基础,学生只有从真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实实在在的人,叙述真真切切的事,由人而起,缘事而发,才有情可抒,有所感悟,写出好文章。  “求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现在学生好多还
什么是“情感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不仅用智慧.而而且用心灵感知周围世界……思维、情感和体验分不开。”《情感教育心理学》的作者认为:“情感教
任何一场革命运动,思想是先导.邓小平理论诞生在中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实际的结晶.本文就邓小平理论在哲学认识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从古老的《诗经》到浪漫的《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诗歌中成长。诗歌,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浸润着中华儿女的才情。  整个高中阶段,我们在课内外要接触不计其数的诗歌,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诗歌鉴赏这个过程呢?我想方法虽多,但既简单又方便操作,且收效甚高的莫过于抓住诗歌的“意象”这把钥匙。  什么是“意象”呢?“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