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关联—顺应理论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互补关系,阐明了关联—顺应理论对《红楼梦》的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作用,进而揭示这一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巨大作用。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化语词的运用尤为出色。《红楼梦》中频繁出现的文化语词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和文体风格特点。目前,由杨宪益夫妇以及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提供的两种英译本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认可。关于这两个英译本,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持己见。基于认知语言学范畴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及Verschueren的顺应论,本文将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进行分析。
一、关联—顺应理论研究
赵艳芳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新的语言观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作用,并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意义,也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曾文雄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一书的第三章介绍了关联论的翻译研究。作者指出,对于文化差异现象,译者需要在译语文化的背景下建构起一种相应的文化语境来寻求冲突的调节点。
在《认知语用学导论》一书的第五章中,作者李佐文详细阐述了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讲述了关联理论,指出由于人类认知模式进化的方式,人类会自动寻求最大关联,即人类的认知机制会自动筛选潜在的相关知识来获得相关假设前提,并高效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这是人类认知的统一模式。
曾文雄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一书中的第四章里分别从顺应动态交际过程、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意识程度、顺应策略性选择等四方面来研究语用文化的翻译。顺应动态交际过程体现在四方面,即时间维度的适应、不同语境的制约、事件和表意框架的制约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译语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会自觉地运用关联认知和元语用意识,辨明明示和隐含的信息,自动运用翻译策略,对原语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注释、删减,或是对原文承载的信息进行调整。顺应策略性选择要求译者将原语的语用策略在译语中再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关联、顺应地选择策略,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其隐含的语用意图,对原语的策略、原语的文化、原语的语用用意进行策略性的灵活翻译。
曾文雄还指出,关联论忽略了交际规范性和常规性、社會文化语境的作用,而顺应论没有具体告知如何找到顺应的目标。若把这两种理论结合,则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解释力,能够更有效地指导翻译活动。
二、用关联—顺应理论分析对比《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
在《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一书中,作者李占喜提出“关联—顺应研究路向”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他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读者在理解译文时用尽可能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是一个译者动态顺应译文读者的交际过程。因此,在翻译《红楼梦》时,译者在语篇释意的交际过程中得到的最佳关联的引导下,有意识地从译文话语构建成分的不同层面进行语言选择,在确保译文读者认知的前提下,来传达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会考虑译文认知语境中的社会、文化语境,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等。
在《〈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一书中,作者党争胜指出,翻译具有跨文化交际本质。周方珠在《翻译多元论》一书中认为,译者使用两种语言来处理两种文化。鉴于翻译的这种本质特性,党争胜认为在翻译中要注意反映民族文化特有的规范或风情,应重视目的语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差异,才能保持翻译作品的完整性和充分性。因此,在翻译《红楼梦》这部代表中国经典文学的名著时译者就应该让目的语读者去了解这部作品的内容、表现内容的形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即在没有违反逻辑和没有“异化过度”的两大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三、结语
笔者旨在通过讨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互补关系,阐明关联—顺应理论对《红楼梦》的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作用,进而揭示这一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巨大作用。《红楼梦》中文化语词的翻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将其原汁原味再现出来,并能够为西方读者所接受,这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译者利用关联—顺应理论,首先对原文进行明示推理,然后选用恰当的译语将解读出来的信息进行准确表达,这正是这一理论的优势所在。
(1.榆林学院;2.榆林高新区第二小学)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化语词的运用尤为出色。《红楼梦》中频繁出现的文化语词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和文体风格特点。目前,由杨宪益夫妇以及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提供的两种英译本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认可。关于这两个英译本,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持己见。基于认知语言学范畴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及Verschueren的顺应论,本文将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进行分析。
一、关联—顺应理论研究
赵艳芳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新的语言观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作用,并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意义,也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曾文雄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一书的第三章介绍了关联论的翻译研究。作者指出,对于文化差异现象,译者需要在译语文化的背景下建构起一种相应的文化语境来寻求冲突的调节点。
在《认知语用学导论》一书的第五章中,作者李佐文详细阐述了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讲述了关联理论,指出由于人类认知模式进化的方式,人类会自动寻求最大关联,即人类的认知机制会自动筛选潜在的相关知识来获得相关假设前提,并高效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这是人类认知的统一模式。
曾文雄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一书中的第四章里分别从顺应动态交际过程、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意识程度、顺应策略性选择等四方面来研究语用文化的翻译。顺应动态交际过程体现在四方面,即时间维度的适应、不同语境的制约、事件和表意框架的制约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译语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会自觉地运用关联认知和元语用意识,辨明明示和隐含的信息,自动运用翻译策略,对原语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注释、删减,或是对原文承载的信息进行调整。顺应策略性选择要求译者将原语的语用策略在译语中再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关联、顺应地选择策略,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其隐含的语用意图,对原语的策略、原语的文化、原语的语用用意进行策略性的灵活翻译。
曾文雄还指出,关联论忽略了交际规范性和常规性、社會文化语境的作用,而顺应论没有具体告知如何找到顺应的目标。若把这两种理论结合,则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解释力,能够更有效地指导翻译活动。
二、用关联—顺应理论分析对比《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
在《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一书中,作者李占喜提出“关联—顺应研究路向”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他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读者在理解译文时用尽可能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是一个译者动态顺应译文读者的交际过程。因此,在翻译《红楼梦》时,译者在语篇释意的交际过程中得到的最佳关联的引导下,有意识地从译文话语构建成分的不同层面进行语言选择,在确保译文读者认知的前提下,来传达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会考虑译文认知语境中的社会、文化语境,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等。
在《〈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一书中,作者党争胜指出,翻译具有跨文化交际本质。周方珠在《翻译多元论》一书中认为,译者使用两种语言来处理两种文化。鉴于翻译的这种本质特性,党争胜认为在翻译中要注意反映民族文化特有的规范或风情,应重视目的语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差异,才能保持翻译作品的完整性和充分性。因此,在翻译《红楼梦》这部代表中国经典文学的名著时译者就应该让目的语读者去了解这部作品的内容、表现内容的形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即在没有违反逻辑和没有“异化过度”的两大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三、结语
笔者旨在通过讨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互补关系,阐明关联—顺应理论对《红楼梦》的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作用,进而揭示这一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巨大作用。《红楼梦》中文化语词的翻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将其原汁原味再现出来,并能够为西方读者所接受,这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译者利用关联—顺应理论,首先对原文进行明示推理,然后选用恰当的译语将解读出来的信息进行准确表达,这正是这一理论的优势所在。
(1.榆林学院;2.榆林高新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