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探讨——“振兴与腾飞——凝聚华语电影新力量”主题论坛综述

来源 :当代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2月22日,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主题论坛“振兴与腾飞——凝聚华语电影新力量”在吉林长春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主办,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电影家协会承办,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协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以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当代电影》杂志社等多家学术机构的学者出席本次论坛,并由《当代电影》《电影文学》期刊提供学术支持.
其他文献
所有人都不会忘记,2020年1月23 日,农历年三十的前一晚,武汉因为突发疫情而宣布封城.2021年12月31日上映的《穿过寒冬拥抱你》,则把观众带回两年前的特殊时刻,从快递员、外卖骑手、钢琴老师、退休医生等各行各业普通人的视角,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基调,艺术性地再现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全景影像,重温平凡英雄的勇敢与信念、坚毅与乐观.电影上映三天,票房便突破五亿元,力压其他十一部新片,稳居元旦档期的榜首,既做到了“一手击剑”——直接击中主旋律影片的市场需求,又做到了“一手太极”——用诗意化、本土化的电影意象满
期刊
当西方民主陷入民主衰退与治理衰败的双重困境时,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在西方把控民主解释权的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想准确理解与系统阐释中国民主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就不能仅在中国语境中自说自话,而是需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放在西方民主的对照面加以考察.由此可以发现,正是因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主权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重塑了被西方民主所破坏的民主与治理的关系,通过针对性地解决“选主”取代民主的问题重塑了实质性的民主内容体系.与此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也因为具备不断更新调适、追
考察电影史学的方法论,并不能从概念体系出发,形成形而上学的先验的自逻辑体系,以体现所谓的“理论性”,而应将史学方法的命题历史化,不但要朴学化地从现代思想史的角度来描述中国电影人长途跋涉的坎坷精神史,而且要通过历史研究的方式从电影文献中直接呈现出中国电影理论的形态、命题和方法,在电影理论的历史展示中本然地揭示其自身嬗变的逻辑进程,以为当代中国电影史学者提供一个扎实的思维空间和思想资源.突变式的现代化进程到底给中国电影史学理论提供了什么样的文化条件和多大的理论空间?中国电影史学理论与美学的学术前提又是什么?中
陈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电影导演、编剧,1971年出生于浙江,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获得硕士学位,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著有《电影与戏剧本体比较论纲》等著作,提出“叙事动作力学”理论.其导演、编剧的电影《蛋炒饭》获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电影处女作奖”;电影《冬日细语》获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审团大奖”;电视剧《国门英雄》获第二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网络电影《爱·在线》获得“Crystal Awards年度最佳网络电影奖
期刊
区域电影史是在借鉴历史学、区域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研究电影史的新路径.它既是区域史理论与方法在电影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电影史研究在空间维度上的拓展与深化.与传统的电影方志和地方电影史相比,区域电影史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学术旨归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开展中国区域电影史研究,不仅有助于充分阐释中国电影在不同区域的发展面貌,同时也是书写中国整体电影史的有效途径,进而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现代科学颠覆了人们对于世界真实/现实的认知,也改变了艺术表达的方式.艺术不再以遵从和复制自然为最高任务,而是去创造一个高于自然的自然;对于人的理解也被提升到宇宙层面去看待.20世纪抽象艺术家的表达野心超越了地球,走向了宇宙,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于宇宙天体及不可见的世界的表现,这意味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物质之具体而走向抽象图形表达和光的表现.以《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星球大战4:新希望》(Star Wars Ⅳ,1977)和《第三类接触》(Close
2021年1月10日下午,由北京市电影局、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当代电影》杂志社联合主办,《视听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协办,以及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指导的电影《狙击手》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青春光线电影院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与《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共同主持会议,王杰群、王一川、张卫、周星、吴冠平、赵卫防、戴清、高小立、谭政、胡建礼、李道新、陈宇、李洋、韩培、唐金楠、王长田等影视学界、业界专家和政府部门领导参加研讨会.
期刊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影坛涌现了一批留学生,他们在海外学习了先进电影技术,熏染了艺术电影观念,为初兴的中国影坛注入了一股力量.尽管影界留学生数量不少,(1)却并未引起中国电影史学界的足够重视,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留学承载的文化交流历史,也忽略了留学生主体在参与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基于此,本文做出如下思考:如何在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中,纳入留学生这一文化群体?不同国家归来的留学生在形塑2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过程中体现了何种电影观念?发挥了什么作用?
期刊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的创作往往具有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思想价值.其代表作之一《索拉里斯星》前瞻性地开启了宇宙视角的想象,接连被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和美国导演索德伯格改编为同名电影.这些影片不直接表现现实层面上的美苏太空竞赛,却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关于外太空格局的理解,并揭示出此类电影制作在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化影像再造问题.
在三次萧条期中,重视人才和人才流失带来的影响重塑了英国对电影产业的发展策略.本文追根溯源,从现象到认知逐层剖析英国调整电影产业发展思路的深层原因,解读自20世纪90年代起历任政府坚持的人才策略和产业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详细分析英国电影理事会、英国电影委员会和英国电影协会在观念意识环境、服务管理环境和教育环境三方面的具体举措,勾勒出英国依托公立机构推动人才软环境建设的成功轨迹.基于中英两国对电影和电影产业的相似定位,借鉴英国公立机构的举措,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现状的人才软环境建设思路,包括完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