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操作“含金量”,成就精彩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ffan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越来越普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提高;操作;含金量;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62-0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呢?笔者选择了几个有“含金量”的动手操作的教学片断加以论述。
  【教学片段一】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找规律”
  师:同学们已经能很快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但是我们不仅要做一个发现者,还要做一个创造者,你们愿意动手创造规律吗?(愿意)那就用准备好的学具开始吧!
  生1:○□△○□△○□△……
  生2:○○○△△△□□□……
  生3: □□○○○△□□○○○△……
  生4:□□□○○○□□□○○○……
  生5:△△○○□□△△○○□□……
  ……(答案很多,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精彩看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操作是开放的,答案也是开放的。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操作、积极探究,争先恐后创造规律,有的学生这样摆,有的学生那样摆,课堂呈现出“各显神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逐渐进入高潮。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并在展示不同规律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开阔思路,真正做到课堂上“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发展”。
  【教学片段二】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许多三角形),想怎么拼就怎么拼,但必须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规则图形。拼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看看能不能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生1:我先拿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然后又拿出多个三角形拼摆,最后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我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2:我费了好大的功夫,从一堆三角形中挑来挑去,最后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就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3:我也用了很长时间,先挑了一个钝角三角形,然后又挑出好多个三角形试拼,好不容易才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我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才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出示判断题):两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全班同学都判断此题是错误的)
  【精彩看点】教师敢于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想怎么拼就怎么拼”,但要求必须拼成已经学过的规则图形,这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动手操作中,教师提出的目标是明确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探索的空间是广阔的,操作是自主的,探究过程是开放的,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课堂不再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更是将外部活动内部化,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学生在反复调整、拼摆和思考中,充分感知了“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解答判断题时无一人出错。学生亲身体验胜于教师的过多口舌,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真正“做过了就理解了”,也记住了。
  【教学片段三】人教教材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
  师:请各个小组自行选择若干个圆锥和圆柱形容器,然后设计实验,看看能不能通过实验发现圆锥和圆柱形体积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开始分组实验。
  生1:我们组做了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先给圆柱形容器中装满水,然后倒入圆锥形容器中,正好可以倒满3次,由此得出“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先给圆柱形容器中装满水,然后倒入圆锥形容器中,正好可以倒满7次,由此得出“不等底也不等高时,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七分之一”的结论。
  生2:我们组做了三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先给圆锥形容器中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倒3次正好倒满,由此得出“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先给圆锥形容器中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倒5次正好倒满,由此得出“等底不等高时,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五分之一”的结论。在第三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先给圆锥形容器中裝满沙子,然后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倒4次正好倒满,由此得出“等高不等底时,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的结论。
  ……
  师(归纳):各小组做了这么多组实验,有相同的结论吗?
  生3: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用不等底也不等高、等底不等高及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没有一定的规律,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必定满足“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1/3”的关系。
  师(出示判断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全班同学都判断此题是错误的)
  【精彩看点】教师要善于打破教材提供的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的“完美学具”,这是因为“完美学具”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空间。学生自己选择的学具,有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在这种学具的多样性、充足性、多余性、残缺性下,探究才更富有挑战性,操作才会有“含金量”,学生才会真正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保证了对概念、公式的深刻理解。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开放的,答案是开放的,但最后的结论又是统一的。教师在学具准备上做足了功夫,既不用再花口舌费力气强调“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又保证了学生对概念、公式的深刻理解,实验操作的“含金量”大大提高。
  总之,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数学的本质内涵,提炼数学规律,揭示数学魅力,铸就精彩的数学课堂。
  (责编 李琪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生年龄小,在喜欢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数学游戏等策略,构建快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快乐 课堂 策略 数学课堂 创设情境 师生关系 幽默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36  儿童喜欢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认识世界,
人均文化消费,虽然不能完全正确和准确地反映某个地域内文化发展的基本状态,但是,它对于各个地区文化发展态势的描述以及相互对比,还是比较直观的.
期刊
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央<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
期刊
贵州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作为具体试点地区的遵义市和黔东南州有望在2004年5月提前完成全部建站任务,作为省内扩大试点地区的贵阳市,到目前已全部完成乡镇和村级接
期刊
黄平县计生局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用真心、真情、真爱去践行"三个代表",用自己的行动把党的温暖送给了人民群众,用真情换来了广大群众的赞誉,演绎了当今共产党人的先
期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的热烈反响,成了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充分认识它的必要性及其重大
期刊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的直接体现,是教师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活动状态,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只有把课堂问题设置得巧妙精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情景 有意义 认知水平 层次性  [中图分
复习题是数学复习课的重要载体之一,复习题的设计要避免"照搬式"与"单题式",就需要紧扣数学概念和基本技能,基于数学应用设计"串联式"复习题组,从而使复习课达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