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来源 :祖国·建设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y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只有抓住而不是偏离这个核心和本质,牢固树立这个基本执政理念,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智慧和力量源泉。
  关键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谐社会公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只有抓住而不是偏离这个核心和本质,牢固树立这个基本执政理念,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智慧和力量源泉。
  首先,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巩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我们今天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它既不同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又不同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要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必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发展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决定》结合新的实际,对此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扎实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扎实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特别重视在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上加强薄弱环节,特别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特别重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其次,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增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是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内在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要着眼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要做的工作很多。当前特别要重点解决这样几个关键性课题:
  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要素处于不断的分化和重组之中,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能不能整合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关系的能力。
  要整合好社会关系,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在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整合社会阶层关系的目标,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所有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这就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各个社会阶层都应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尽所能”,同时,应该使所有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各得其所”,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和谐相处于社会主义大家庭中。
  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而又绕不开的问题,这些新情况使得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我们国家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决定》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对解决社会矛盾,特别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尤其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必须提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安全网”;建立健全的法律援助制度,使困难群众享受到事实上的法律平等。
  四是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的社会。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确实还存在某些不公平的方面和不公平的现象。努力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平程度,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因此,《决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由于社会现象的错综复杂性和多维性,我们可以把公平划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和伦理公平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些不同类别的公平中,当前人们尤为关注的是经济公平。但是,经济公平也包括许多方面,比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们占有和使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平问题,占有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公平问题。当然,在公平问题上,目前社会各界尤其关注的还是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发出的时代强音。
  参考文献
  1 夏显.关于高校各级党校建设的若干思考.求实,2006-05:50-52
  2 杨花伟.完善党校培训工作的三个着力点.领导科学,2004年第21期:20-24.
  
其他文献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练习,自己探讨解题,自己去发现、归纳规律的教学方法,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尝试”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及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数学 尝试 教学       “尝试”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
期刊
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以及知识本身的可塑性有目的地创设的数学教学环境。数学教学中,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这一情境中主动参与,愉快合作、高效能地学习,是数学教师应当潜心钻研的一项重要教学艺术。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期刊
摘要 具有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實践,不断地改变和更新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努力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地理教学。  关键词 自学习惯思想方法生活能力批判思维创新思维       1.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习惯。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
期刊
摘要 公路的建设质量事关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的成败,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多年的公路工程施工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来确保公路施工的质量,其中强化公路工程测验检测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试验检测工作的具体措施,希望在今后的公路施工中,切实的加强工程的试验检验工作,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 公路试验检测质量 
期刊
摘要 工业厂房的基础建设的施工测量在整个工程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值得我们注意。本文就工业厂房基础建设的施工测量的构成以及在施工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藉以此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工业厂房基础建设施工测量的重要性,更好的关注工业厂房的施工工程质量问题。  关键词 工业厂房施工测量基础建设       一、工业厂房基础建设施工测量的构成  工业厂房不同于普通民众居住的楼
期刊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此背景下,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人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步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关键词 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此背景下,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人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步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要学科之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期刊
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尤其是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各种灾害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工作更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总结多年来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及教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等闲视之、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必须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抓紧抓好,是所有工作的头等大事。因此,必须采取积极主动、超前防范措施,从“四个重要”环节入手,强化管理,营造安全生产氛
期刊
人的思想作风、学识水平,甚至体质的提高,是由客观的环境与主观锻炼养成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摄影记者的修养,有工作任务的要求,有个人行为准则的要求,也有社会交际的要求。摄影记者的修养总括起来有:政治修养、理论修养、业务修养、知识修养和思想作风的修养。  一、政治修养  摄影记者应当有胆有识。有胆无识,只是匹夫之勇;有识无胆,为平庸之才。当上下一致,政策与实践一致,各方面利害一致,矛盾不尖锐
期刊
摘要 各级广播电视台都强调“新闻立台”,可以说新闻性节目是检验一家广播电视台能力水平的关键,而新闻播音员是节目的最后把关者。因此,新闻播音员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中,丰富的语文知识更应当是此类播音员知识结构中的主体。  关键词 新闻立台播音员语文知识       一、良好的语文功底是新闻播音员正确发音的基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传承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汉字来实现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
期刊
摘要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停滞不前,反而走向退化的趋势。二者的失衡导致了农村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促使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本文提出了对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建议。  关键词 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       2011年10月26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