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den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培养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开展以“学”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学”带“玩”,以“玩”促“练”,以“练”引“思”,真正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进入深度思维的状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育课堂;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足球;脚内侧踢球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06-03
  问题式教学法,是教育心理学家马丘什金、马赫穆托夫等提出的一种发展性教学理论和方法。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并理解問题、讨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呢?下面,我以《小足球:脚内侧踢球》一课教学为例,分析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所谓问题情境,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呢?问题情境是“人化”的,需要教师积极思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创设而成。
  课始,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带人一个足球的世界,先让学生猜谜语:“圆圆像西瓜,有黑又有白,年纪一大把,人人爱踢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们认识哪些足球明星?”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足球世界杯的知识抢答到认识脚的部位。这样的课堂导入,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一个“足球迷”,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新知。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运用于实际,还能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因问题生情、因问题生趣、因问题生奇,从而诱发他们积极地探索未知,揭开新知识的神秘面纱。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体现趣味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设计适合学生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教师创设“小青蛙跳荷叶”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青蛙积极蹬腿、轻巧落于叶上的一系列动作。学生在情境中仿佛和动物亲密接触,轻松地感知了立定跳远的动作,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双脚蹬地起跳、双脚轻巧落地的动作。
  2.富有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基于学生生活发出疑问,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检验、运用习得的知识技能。例如,教学《快速折返跑》一课时,教师创设“点鞭炮”的问题情境,既形象地将生活中的动作引入教学中,又将折返跑中的制动转体和快速起动等重、难点问题解决于无形之中。“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点鞭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掌握了“点鞭炮”的技能。
  3.注重创造性
  没有创造性的教,就没有创造性的学;没有创造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空谈。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肩肘倒立》一课时,教师将字母“L”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从坐垫的大“L”到倒立的小“1”,创造性地将字母L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对照字母的形状检验自己动作的完成情况。
  可见,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使课堂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把握问题设计,启迪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满足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奇感。
  例如,教学《小足球:脚内侧踢球》一课时,教师用三个问题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步学会动作,并逐渐完善动作。在学生初步自主尝试用脚的不同部位踢球动作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在示范时巧设“支撑脚放在球的什么位置”“用脚的什么部位踢球”“踢球的什么部位”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动作的初步完成,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学生看完老师的示范后,能够马上说出正确的动作要领,同时理解了“一撑二摆三踢”的动作顺序。同时,这三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规范了学生脚内侧踢球的动作,使学生在观察尝试中思考,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体现了“智慧体育”的思想。
  因此,教师要将问题的设计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出发点,使问题的设计真正点亮学生探究之旅。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考虑教学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学会何种技能、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等,从而提炼出反映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重、难点内容。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教学《障碍跑》一课时,教师设计“怎样绕得好、钻得快”这一问题就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2.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指问题的设计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跳一跳,就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既吃得到,又吃得饱。因此,设计问题时遵循适宜性原则,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提出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只有当所教的东西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感觉到问题,学生才能从事积极的思考和创造活动,才会被有效地同化。”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做到了如指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第二,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过易的问题,学生不需思考就可解答,根本不能引发必要的思考;而过难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导致茫然不知所措,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只有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思维的共鸣。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应局限于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和应用,而应走在前头,着眼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才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设计和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既没有超越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向更高阶段发展,这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中的问题,也是教学中最适宜的问题。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例如,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教师提出“为何青蛙不会将荷叶跳破”这一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积极思考,才能够得出“落地要轻巧”的结论。这里,教师提出的问题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动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顺序性原则
  顺序性原则,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教师要考虑问题的衔接和过渡,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上增长、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灵活延伸的、具有生长力的、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善的结构把它们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要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最易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按层次区分,教师在教学中可先提出认知理解性问题,再提出应用和分析性问题,最后提出综合评价性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将问题有机地分解成简单问题的组合,或采用铺垫、设台阶等方法设计成小步距问题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表征问题,引导他们及时分析评价、总结规律,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学《仰卧推起成桥》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即“如何坐”“怎样躺”“何处撑”“哪里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这四个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这个动作的过程。同时,这四个问题的设计遵循了顺序性原则,使学生能拾阶而上,获得新知。
  三、重视问题研究,指导学生实践
  提出适宜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帮助和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体,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这样学生才会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学会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指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敢于放手
  放手,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探究,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倡合作与分享。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精于引导
  體育课中,教师要在学生的知识模糊处多下功夫,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不足,明确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及时梳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在学生的知识迁移处多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分解、比较、联想、尝试、体悟等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要在学生的思维矛盾、认知冲突处多下功夫,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和不同结果,通过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达到完善所学动作的目的。
  3.慎于结论
  在指导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用语应简洁明了,以免有似是而非的感觉,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产生疑问。另外,教师要注意避免使用抽象、笼统的语言,结论中用到的词语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有水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熟记结论。
  总之,问题式教学法不在于以什么形式来展示问题的结论,而是注重让学生亲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问题式教学真正契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让问题的提出更有深度,让问题的分析更有广度,让问题的解决更有意义,从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特约编辑 木清)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自控能力差。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制定合理、适度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听、说、读、写来设计丰富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學习,使语文教学从有效迈向高效。  [关键词]一年级;简约;丰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29-01  语文教学
要想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要做到予“感”于人    感情是教育基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学中应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之间互相接受,产生心理相容、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教师对学生抱有炽热的情感、诚挚的友善,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
[摘 要]对于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人文优势。学校可以“职业角色体验”为抓手,构建多元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把学校打造成广大师生生命成长的生活校园和精神家园,让学生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全方位人才培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角色体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
[摘要]习作的灵魂在于动情点的捕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情点,抓住突发事件捕捉动情点,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习作才能有情表达;而追思动情的前因后果,品味动情细节,习作表达才能生动感人;多阅读、多写日记积蓄动情点,才能为学生的有情表达奠定基础。  [关键词]习作教学;动情点;捕捉;深化;积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1502  小学生习
[摘要]学前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老板幼儿园”“重点班”“小学化”等弊端折射出学前教育领域不公平、“反教育”、师资队伍退化等严重问题。现实促使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学前教育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只有政府规控下的资本投入与运作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育市场化;学前教育;政府规控    浙江省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主导、县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模式;一种是“政府
摘 要:分析初中数学学习困难者的相关情况,发现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只要在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心理环境,培养意志品质上多下工夫,就一定能让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数学 策略    数学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老是学不好,成为数学学科的困难学生。分析数学学习困难者的相关情况,我们发现,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更多的是非
[摘 要]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以全球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借助绘本资源,结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开发关注生活,体现和平、环境、发展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关键词]绘本资源 美术教学 多元化 和平 环境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08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正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挑战,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用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学生观、教育观去指导他们的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现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师素质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
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是我,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超越教材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