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摇滚乐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种很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从它产生起,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求。摇滚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历经多代无数歌手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感召力。是它的旋律?它的音响?它的情怀?它的“歇斯底里”?抑或它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和风格?它凭什么使人痴迷?凭什么具有那么大的魅力而使大批青年追随?它又如何挑战传统?为什么摇滚新人济济……
  刘小山编著的《激情岁月——摇滚的风格、源流与收藏》一书,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
  摇滚乐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并风行于欧美,是同战后欧美相对发展的经济、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文化氛围有极大关系的。而它在青年中引起的轰动和追随,则和它反映青年人心声、反映他们青春的骚动及对西方主流社会的反叛有很大的关系。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说50年代的摇滚乐还仅仅是把眼光停驻在小汽车、姑娘、爱情、逃学之类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之上,那么60年代则使摇滚开始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意识。反战、民权、爱与和平是当时青年文化的主题……摇滚乐告诉青年人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不要盲从……摇滚现象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
  摇滚的魅力得益于它的适时发展变化的生命力和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从早期布鲁斯与白人音乐传统的融合,到它对声光电等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音乐手法的采用,以及各种风格的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充分说明它既借鉴传统又反对传统,既不固守传统也不另立传统。《激情岁月》尤其在这方面痛下笔墨。本书的作者曾是一个铁杆的摇滚歌迷、音乐学院主攻摇滚的研究生,如今从事音乐理论教学。他对摇滚的耳熟能详的程度,如数家珍的老到,全缘于他对摇滚的痴迷不悟和废寝忘食的搜求,更得益于近几年来对摇滚的潜心研究。书中的一些观点虽不能为所有读者认同,但他所提供的材料、所进行的研究和通俗的阐述,对读者从更深层次认识摇滚,还是很有裨益的。
  《激情岁月——摇滚的风格、源流与收藏》刘小山编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6 定价:18.00元
其他文献
自1999年以来,各地农村开始进行新一轮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次调整是全局性、战略性的,涉及面广、触及的问题多,因而目前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非常繁重和艰巨。如何科学地分析目前结构调整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现阶段结构调整应准确把握哪些重点,注意解决哪些突出的矛盾;怎样面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搞好结构调整;怎样处理好结构调整与其他农村经济工作的关系,包括各级党和政
期刊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新的千年,可是上个世纪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和经济政策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许多重大问题,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解决。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有效的,经济增长和停滞的根源是什么,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问题,仍然是需要继续加以讨论的,即便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也是如此。  在这本书中,戴维·柯茨站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角度,对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三个典
期刊
本多胜一1931年11月出生在日本国长野县,195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生物学科,1969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而获皮恩国际记者奖,是日本著名的有正义感的记者之一。   1971年中日尚未恢复邦交,本多胜一从6月至7月就在中国各地采访,回国后8月至12月在《朝日新闻》连载了他的长篇访华报道《中国之旅》。这个报道中有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其中有不足一页纸的篇幅,介绍了中国方面关于日军从上海向南京进攻途中发生的“斩
期刊
绿林是民国时期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分布之广、纠众之多、危害之烈是中外历史上罕见的。研究曾经拥众百万的绿林,有助于弥补民国政治史、社会史的不足,使学界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然而,这一方面的论著却不多见。邵雍先生的《民国绿林史》可谓填补空白之作。  《民国绿林史》阐明了民国绿林的概念、内涵,对民国绿林的兴衰演变进行了比较合理的阶段划分,系统剖析了绿林自民国以来产生、发展、蔓延及与各军
期刊
网上的绝大多数创作都会给人这样一个印象——缺乏生活。这个印象从多个方面不断地得到印证,以至于使人快要相信,网络的创作仅仅提供了个人内省的发泄渠道,而不是为作品内容的更加宽泛开辟了途径。或者说网络固然具备了使创作走向更加深远广阔领域的可能性,因为它激发了众多具有书写能力但原来处于沉默中的人们,但现在还时机未到。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读到《有我是谁》确实使人愉快和振奋,它所展示的视野从城市到村镇、从社会
期刊
1929年李济先生对华阴村遗址的发掘,拉开了中国科学考古的序幕。至此,在中国人文领域里又增添了不同于古代金石之学的现代考古学学科。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薪火相传,不断完善和发展着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他们的劳动和发现,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尤其是上古史的重建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并愈来愈成为诠释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重要依据。  手铲,是考古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工具。正是通过它,跋涉于乡村田野的考古人寻找
期刊
明朝正德年间,北京前门怡春院的掌柜苏淮的三女儿遇到了礼部尚书王琼的三公子。两人一见钟情。  王三公子这时是高考落榜,和苏三混了半年,没了钱,被人从怡春院赶了出来。苏三当然心痛,从此无心梳妆,茶饭不思,很快就被老鸨卖给了马贩子申鸿。  再说这马贩子万万没有料到,苏三并非寻常之人,而是后世家喻户晓名剧中的主角。结果,这女子一张嘴,登时毁了马贩子老家的万世英名。  “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里没好人。” 
期刊
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     本书在坚持系统自组织进化的基本范式的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为基本工具,充分吸纳过程哲学、深层生态学、共同进化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等新兴观念因素,对“发展”这一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从其内在动力机制及其规律、目标和模式选择等各个层面作出反思,以求作出符合世界真实联系和适应时代特征的新解释。本书为“新生代学人文丛”之一。   彭新武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3
期刊
大约两年前吧,听说宗之和雪梅夫妇二人正全力创作一部反映留美学者生活的小说,当时的感觉是颇有些疑惑。想他夫妻二人都是各自实验室的主管,背负着老板沉重的希望,房子刚买要贷款,雪梅又刚怀孕,何来的雅兴又做起文学梦?谁知竟不是说说而已,自此后常可见到宗之或雪梅上班前躲在汽车里写东西,那份执著与追求岂是一个作家梦能够解释的。  怀着一份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情,带着一份文学梦未完成者特有的挑剔的眼光,我阅读了《
期刊
创造本身是一种美。不仅如此,我一向认为,发明创造是人类最浪漫的举动之一。人劳动,自然要应用智慧。有大脑,则思之;有双手,则劳之。思之劳之,快乐有之。从爱迪生到比尔·盖茨,从瓦特到贝尔实验室,人类社会依赖精英们的专利、发明成果不断跃进新的文明,使今天的社会与100年前有着天渊之别。  然而奇怪的是,研究发明创造规律的著作在市面上并不多见,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最终淹没于书海之中。现在,我国教育界已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