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打造冀中南经济区的思考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y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冀中南经济区的意见,自提出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思考与讨论。概括起来,问题有三个:第一,冀中南经济区的范围;第二,发展冀中南经济区的必要性;第三,冀中南经济区如何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区”。
  一、冀中南经济区的范围
  对于冀中南经济区包括的范围,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有明确界定,即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4市。对这一范围界定,现实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突出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传统上属于冀中南的保定、沧州没有被划入其中?
  可能的解释是:尽管冀中南区域的范围在很长的时间里是指京津以南的河北广大地区,即包括了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沧州、衡水6市,但现在所说的是冀中南“经济区”,而不是冀中南“地区”,那么,其范围就需要在综合考虑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情况下进行划分了。首先,考虑与首都互补发展的问题,将环首都的14个县(市、区)拿出来,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并作为经济增长极,带动所在市的发展。于是,有环首都县(市、区)的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都被划到了环首都经济圈中;其次,考虑环渤海的问题,把我省沿海(环渤海)的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拿出来,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并积极推动河北沿海的秦唐沧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传统的冀中南地区中,保定进入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沧州进入了沿海经济隆起带,那么,“一区”自然就由剩下的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来组成了。
  这样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仅止于此却不可避免地又会出现一个问题:“一圈”、“一带”的划分都有依据,但“一区”的依据是什么呢?仅仅是因为这4市地处冀中南吗?难怪有人认为提“一区”就是为了凑个数,使河北省剩下那些既不环京津,也不环渤海的市也能有所依归。情况当然不是如此。进一步的解释是:冀中南4市,地理上紧密相连,历史人文特征相似,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相近,同时又有便捷的陆路交通使其连为一体,从而具备了成为一个经济区的基础与条件。更重要的是,石家庄在本区域一枝独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已经与其他3市形成了落差,凭借其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研中心地位,作为本区域的核心与龙头,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主导区域合作。
  以上的分析可以自圆其说,冀中南4市似乎也可自成体系,但其中仍有一点使我们的结论不那么牢靠。这一点就是单靠石家庄一己之力能否担负起协调、带动冀中南的重任?尽管石家庄在这个区域一家独大,城市发展同其他区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落差,但从全市域来看,仍然面临着加速完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在现有行政体制分割的情况下,石家庄肯定要把办好自己所辖县(市、区)的事情放在首位,这样,本身就无力或没有多少余力,即使有心,其主导、辐射、带动作用肯定也会大打折扣。这一点,邢台、邯郸、衡水心知肚明。因此,虽然省里高调提出冀中南经济区,而除石家庄外,其他3市应者寥寥。我们看邢台、邯郸、衡水的十二五规划,在谈到改革开放,强化与外界区域联系时,都是对接京津、融入环渤海,甚至是融入中原经济圈,加强与中西部、东南沿海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唯独不谈冀中南!
  这是冀中南经济区最大的尴尬之处。尴尬的症结,我认为是冀中南经济区参与各方很难从现有的制度安排中看到1+1+1+1>4这样的发展前景。具体说来,各地关心的是参与这样一个经济区,对各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能有何促进,对对接京津、融入环渤海,拓展发展空间又有何帮助。显然,冀中南经济区现有的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的规划范围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这4个市原来的发展主要是靠自身资源与陆路交通,比较优势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现在的情况是,除石家庄外,陆路通道的走廊效应在不同程度上递减,而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也没有多大的改观。现在,仍然是这4个市,再圈起来搞一个经济区,能有多大作用呢?因此,我们要对冀中南经济区的范围重新审视。
  首先说沧州。沧州应该属于冀中南,这不仅因为区位,更是因为它与其他市的关系,特别是经济联系。沧州是冀中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黄骅大港与沧州渤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如火如荼,其定位之一就是要作为冀中南的龙头与引擎,拉动冀中南地区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黄骅大港与沧州渤海新区,才使冀中南地区看到了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从内陆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直接同出海口对接的重大机遇。随着邯黄铁路、邯黄高速、保港高速等建成通车,与既有的石黄高速相匹配,冀中南作为其直接腹地将大为受益,除了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之外,产业发展与对接也将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同时,港口的根在腹地,沧州也只有在与冀中南其他市的互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其实,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与沧州属于冀中南经济区根本就不冲突,冀中南要把沧州当自己人。
  再看保定。保定地域面积广阔,各县差别很大。实施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对于保定北部及东部一些县(市)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但对于定州、安国、博野、望都这些保定南部县(市)来说,作用确实有限。在保定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划分了环首都经济圈的两个梯队,保南各县(市)无一入围。实事求是地讲,保定南部各县(市)也应该划入冀中南经济区,原因也在于它们与冀中南其他地市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将这些县(市)纳入其中,不仅使这些县(市)有所依归,而且也将使以石家庄为核心的冀中南经济区更为完整,布局也更为合理。
  二、发展冀中南经济区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冀中南经济区实际上将包括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与保定南部这6个区域,保守地说,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也超过了50%,从绝对值来看,超过了一万亿。试想一下,在京津以南、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渤海以西,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产业齐全、交通发达,迅速崛起的GDP超万亿的经济体,将是何等的令人振奋!从这个范围来看,发展冀中南经济区的必要性就显露无遗了。
  首先,只有这样的一个冀中南经济区,才能有1+1+1+1+1+
  0.5>5.5的效果。当今时代,是一个以城市群为主体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时代,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撑。毋庸讳言,冀中南在河北经济发展的整体中处于落后的位置,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果每个市还是各自为战,那么势必使自身地缘经济边缘化,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只有联合起来,发展冀中南经济区,打造冀中南城市群,通过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也使各市实现晋位升级。
  其次,发展冀中南经济区的必要性,在于加速形成京津冀“第三极”,切实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冀中南经济区是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个子系统。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一体化已提出多年,但时至今日,河北的环首都贫困带问题仍没有解决,遑论距京津较远的冀中南。原因很多,但自身实力不足,落差太大,难以与京津平等地展开合作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发展冀中南经济区,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石家庄,使双核结构变为三足鼎立,才能建立与京津平等的合作共赢关系,从而切实推动京津冀一体化。
  发展冀中南经济区的必要性还在于,在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中占得先机。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使其成为了各路资本豪强竞相追逐的热土,所涉及的广大地域,谁能把握住此次机遇,必将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冀中南经济区,整体打造投资热土,以优越的条件吸引投资,抢占先机,成为河北省的一个必然选择。
  另外,发展冀中南经济区,也是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任务的需要。冀中南地区是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冀中南地区不作为一个经济区,难以担此重任。
  三、冀中南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区”
  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联系与互动,没有联系与互动,就谈不上是经济区。多年来,冀中南几个市都是自我发展,联系与互动很少,直到现在,情况依然如此。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各市实力差别不大,城市等级规模层次性不明显,缺乏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区域内各市存在行政壁垒,“诸侯经济”造成区域内联系不畅。三是产业趋同性较强,竞争有余,合作不足。冀中南经济区要真正成为经济区,就必须采取措施,缓解以致消除这些阻碍联系与互动的因素。
  首先,完善区域城镇结构,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沧州和邯郸为次中心,邢台和衡水为节点,辐射带动区域内众多县城、小城镇的区域城镇网络。在现阶段,做大做强石家庄又是其中的关键。冀中南经济区可以构筑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十”字形纵横发展轴——纵向以京广线联接京津及广州,向北辐射保定南部,向南辐射邢台、邯郸;横向发展轴以石太线、石德线、石黄高速联接资源大省山西和环渤海重要区域,向西辐射太行山区,向东辐射衡水,直达沧州。如此才能真正在区域内建立起联系与互动。增强石家庄的辐射带动能力,一是建立人才高地,在促进京津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大力吸纳人才流入,在制度保障和基金方面吸引各方人才落地创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筑产业层次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突出中心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作用,加快形成区域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加速壮大工业经济,加大工业投入,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物质基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业,打造特色产业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其次,建立省政府领导下的协调机制,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一是冀中南经济区作为省级战略,必须由省政府站在全省的高度进行谋划,整合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加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投资,引领各城市向规划目标努力。二是建立区域内城市合作机制。由省政府或中心城市牵头,建立城市定期磋商或联席会议制度,商讨区域合作重大事项,梳理制约合作的体制、政策、法规等障碍,建立有效合作的政策平台,解决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区域内城市的经济联系,实现一体化发展。各城市发展相辅相成,需要加强联系,积极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通过要素聚集强化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地位,通过区域内产业的合理转移强化各城市的支撑力度,在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四是建立一体化的交通设施。在交通通信、信息共享、电子政务、教育科研等方面实现区域协调和衔接,为生产要素和产品集聚、交流和扩散提供支持。五是推动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省级和各城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知识和技术力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内知识和产业的有机结合。
  第三,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只有促进产业整合与集聚,才能形成区域产业组织优势。一是按照产业基础进行产业集聚,整合分散的产业资源,丰富产业构成,扩大产业规模。要实现有步骤、有计划的区内转移,推动石家庄药都、邢台建材中心、邯郸优质钢材基地等做大做强。二是大力扶持产业龙头,促进大企业集团在城市间的产业整合,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集聚中的骨干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三是组建区域内商会、行会,完善产业组织,形成行业合力,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塑造区域品牌。四是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对外开放,积极有选择地接收区域外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区域内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编/赵哲)
其他文献
2009年3月27日,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在2009年芝加哥举办的匹兹堡展会上发布新的产品和技术,在帮助实验室的客户优化分析、简化流程、改善结果质量、提高效率。该展会是实验室科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抓住历史机遇,承担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去年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沧州作为后发达地区,必须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确保“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
F1灌装机的无前台驱动系统包括可组合机组的冲瓶机在内。冲瓶机和灌装机、灌装机和封盖机之间通过单独的夹颈星轮连接作业。
考察了外源有机酸(丙酸、乙酸、琥珀酸)对于游离细胞与纤维床反应器生产丙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 CCTCC M207015为生产菌株时,纤维床反应器具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表明官德至少包括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两大部分:前者基于官员特殊的政治职业角色,后者基于官员普通的社会个体角色。官德评判应包括对这两方面的综合评判,尤其是对前者的评判。但有些地方却剑走偏锋,过分地强调后者,忽视甚至漠视前者。    一、导致官德评判剑走偏锋的时代因素    其一是对官德滑坡原因的误判。目前,我国官员腐败问题
古人曾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是对朋友的一种注释。明朝的苏浚把朋友分为四种类型。他在《鸡鸣偶记》中阐释道:“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朋友的分门别类不仅详尽,而且五花八门。譬如,在一起同过窗的为学友,当过兵的为战友,打过工的为工友,撰过文的为文友,还有棋友、牌友、球友、麻友、发烧友什
以11oP麦汁酿造作对比,研究了超高浓度酿造对酵母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汁浓度升高降低了酵母利用葡萄糖、麦芽糖和麦芽三糖的效率,其中对麦芽三糖和麦芽糖的影响较葡萄糖
一直以来,食品包装所使用的材料除了一部分是纸以外,几乎都是塑料制品。由于塑料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腐烂,焚烧则会产生有毒气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集美大学近日发布
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局里很多人心里的希望就像院子里几株大树的新叶,见风就长。  主政了十年的老局长终于像冬日树梢上的黄叶一样,虽苦苦支撑着却也无可奈何地随风飘落了。十年里,院子里几株大树的新叶长了落,落了长,可局里除了少数人外,很多干部停留在时光隧道里:十年前是科员,十年后还是个科员;十年前是科长,十年后依然是科长……  哪个公务员不希望自己就像初春的新叶一样迅速成长?  十个春秋啊!  当老黄叶飘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综观中国文艺史,无数事实证明,只有面向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才会受到人民大众的拥戴;只有与人民心连心的作家艺术家,才能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只有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艺术作品,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