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途径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980_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建设、分散性建设、投资型建设。由此产生了许多自我封闭的、条块分割的、信息隔绝的网络和信息系统,使得本来可以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信息、资源被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不能由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孤岛问题给政府各个部门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带来了诸多困难,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瓶颈。要提高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就必须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利用和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把该共享的信息共享出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5月联合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不仅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对策,而且是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规范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符合国情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和任务。
  本文结合我国一些省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和实践经验,对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建议。
  一、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
  天津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中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建立了分布式业务数据库,存放各部门开展业务工作所必需的信息,跨部门协同所需的共享信息可以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共享数据库获取,各业务数据库之间的信息通过申请进行传输交换。
  广州市建成全市自然人、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形成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数据基准;建成全市统一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解决了跨部门信息共享交换难的问题;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逐步摸清政府信息资源现状;建立业务预警机制,通过对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提取管理信息,对违规单位及时发出预警,引导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展开监察;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信息共享应用工作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四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平台和统一数据中心。
  上海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注重信息整合,建立市级信息交换平台和共享数据库。第二,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建立了分布式业务数据库,存放各部门开展业务工作所必需的信息,跨部门协同所需的共享信息可以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共享数据库获取,各业务数据库之间的信息通过申请进行传输交换。第三,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
  重庆在机构改革中,组建了信息产业局,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成立了重庆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合现有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建立了包含空间数据、关系数据、文档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的共享平台,以满足省级政府部门间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与开发利用的要求。制定了《福建省政务信息网信息共享管理办法(试行)》,以规范信息资源的采集、生产、处理、保存、处置和利用等全过程。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应用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管理。
  二、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途径
  我国一些省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建设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以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大框架下,按照一定的途径,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一)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管理机构建设
  为解决政务信息资源为各个部门所有、各个部门垄断的问题,真正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首先,需成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统筹兼顾,统一规划。从全局出发,协调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关系,明确各部门需交换和提供的共享数据,重点规划设计政府部门协同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形成集规划、协调、管理、监督于一体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
  设置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制度。CIO由既懂行政事务又懂技术还要有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高主管成为最高决策层的一员,其职责在于从政务大局与战略出发,全盘统筹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提升。
  (二)数据中心网络共享平台建设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中心,将数据中心网络接入政务专网,其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政务数据与信息的交换采用一种集中式的交换模式。在这种交换模式下,利用XML从各个异构数据库中提取出公开信息和跨部门共享的信息汇集到政府的数据中心。各政府部门之间并不直接交换信息,而是同一个统一的政务基础数据中心进行信息的交换,由这一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向各部门分发信息。
  1.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建设
  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中,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是交换共享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来对信息资源进行大面积整合,从而建成面向客户的“综合服务型”政府。共享目录收录各部门各种业务的政务信息资源,对共享信息的具体名称、数据格式、提供方式、提供单位、更新方式、更新时限等要素进行了科学标识。共享目录可以根据信息资源主题、所属部门、类型等不同,划分专题视图进行查阅。任何部门使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中的任何内容,部必须通过交换共享平台向资源提供部门发出使用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实现资源交换。
  2.基础数据库建设
  对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公文法规、行政执法、审批证照、社会诚信、基本公共服务等各类基础性政务信息资源,均应当建设中央共享数据库,并通过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数据中心)向各部门提供服务。涉及两个以上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原则上都应当通过建设中央共享数据库来实现。
  3.政策法规建设
  建立健全重要政务信息的采集、加工、管理、交换、共享、利用等相关制度和规范标准,促进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标准化。
  总之,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制度、规定、条例等,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4.数据中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它需要绝对的安全,同时又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安全与开放是矛盾的,这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通过网络安全域的划分来保障数据中心数据库的安全。在网络的结构中,考虑中心数据库应该所处的位置、WEB服务器应该摆放的位置,以及如何利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等。
  通过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来屏蔽和阻断非法的操作,防范内部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恶意的操作。
  通过一定级别第三方认证建立电子政务比较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结束语
  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对政府业务和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分类组织、标准化,以满足政府业务协同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机制与规则的过程。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应体现政务信息资源与政府业务之间的关联性,以满足政务业务协同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高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的效率。
  (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计算机系)
其他文献
(一)个人征信系统是主要对信贷信息进行共享的金融基础设施个人征信,也称为消费者征信,是指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
期刊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合肥市5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并对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以期在高校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高校体育经济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行的武术教学体制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所以,改革势在必行。阐述了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手段及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武术教学改革的设
近年来,伴随智慧化的日趋成熟,智慧城市建设逐渐被广大民众接受,智慧街区同样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以往街区信息化建设不同,我们所理解的智慧街区解决方案在满足“服务于民,加强管理”基础上,引入“惠民”的核心理念,按“服务为基础,安全为保障,养老为积淀”的原则,全方位创造街区价值。  智慧街区概述  智慧街区旨在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高效、智能的信息处理,有效提高各街道办管理效
本文运用群众路线的思维方法,以龙一家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为例,通过对学习型班组创建的实证研究,得出贯彻群众路线助推学习型班组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为学习型班组的发展,提供
4年辗转,几易其稿,我国第一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终于在上海正出台.rn2009年3月1日,(下称)正式颁布,它明确了电子商务企业的法律地位,同时对其权利与义务作了明确
为观察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一氧化氮(NO)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failure,CHF)大鼠增强的心交感传入反射(cardiac sympathetic affer
(一)个人征信机构保持独立性是其业务运营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市场主体的要求还是政府监管的要求,坚持独立第三方征信,有效防范征信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是国际公认的征信准则.保持
期刊
“军民融合”是党在新时期根据我军职责的转变,随着各项任务的不同而设定的,这一决策是通过总结我军军民关系的实际经验所做出的选择.通过这一决策可以更好的执行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