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政党制度优雅性的研究综述

来源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界对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相关研究涉及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标准、视角、比较、增强路径等。要从“三个自信”的内在联系,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共产党依法执政、参政党依法参政”等角度进一步增强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
  关键词: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政治实践的智慧结晶。中国政党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笔者拟从概念界定、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发展完善路径等角度对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促进相关研究。
  一、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标准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政党制度,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衡量标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能否正确、全面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学界关于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标准大致有以下3种看法。阎美玲从世界性和民族性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她认为,一种是世界政党制度普遍的衡量标准,即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程度;另一种是“相对优越性”标准,即中国政党制度是否与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合,是否与中国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能否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1]。周淑真把邓小平提出的3条标准总结为“实践的检验”。她认为实践效果是检验政党制度成功与否的唯一尺度,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程度也是考察政党制度的重要标准[2]。柴宝勇从“制度效果论”和“价值合理论”角度进行阐释。他一方面把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中国政党制度的评价标准归纳为“制度效果论”;另一方面从价值意义出发,认为自由、公正和人权是衡量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标准[3]。
  二、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视角
  学界从多种视角对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进行了探讨。笔者把其划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一)从“三位一体”的宏观视角分析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运用“成本”概念认识中国政党制度。曹绪飞从“民主成本”角度出发,认为政党制度内部结构的强大包容性使民主与效率达到动态平衡,降低了民主成本[4]。贺建林、李慢从“社会成本”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唯一适合国情的政党制度;认为其对应的执政成本最小,制度优势降低了直接成本,累积效应降低了间接成本,文化内涵降低了社会成本[5]。
  2.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角认识中国政党制度。邵景良认为,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主要体现在各个政党和爱国力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优化配置。这种配置以政治合作为目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以协商、监督为手段,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6]。刘雪岩认为,中国政党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巨大作用[7]。鲍跃华提出,政党本身就内含着协调一致的机制,能广泛吸收与代表各方利益,并进行整理与协调,以政党制度的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8]。
  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认识中国政党制度。从广义的角度看,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徐成芳、闫义夫认为,中国政党制度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因素、借鉴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基础上形成的[9]。晏永和把中国政党制度的文化基础概括为民本思想、和合传统、谏言文化。他认为这3种文化在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0]。薛晨芳从“大一统”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与多党合作,“民本思想”与政党制度、人民利益价值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中国政党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以人为本的优越性[11]。
  (二)从“内部结构”的微观视角分析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从党际关系认识中国政党制度。林雁鸣把政党关系概括为“和谐”“稳定”“合作”[12]。王彩玲在对我国政党关系与国外各政党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和谐、合作的政党关系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13]。章舜钦认为,和谐的政党关系具有差异性、共同性、平等性和合作性等特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14]。
  2.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识中国政党制度。万利民从政党性质、地位、权力、形式4方面把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相比较,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高效性[15]。张江伟、梅周记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16]。侯远长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集中体现在广泛的代表性、坚强的领导核心及协商一致3个方面,并以执政党的优势促进政党制度优势的发挥[17]。
  3.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认识中国政党制度。常欣欣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开展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使中国政党制度具有强大政治吸纳和整合功能[18]。万光碧认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为协商民主的一种方式,补充和完善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9]。侯远长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为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把其优越性概括为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有序、兼顾各党派的利益、团结合作和共同奋斗[15]7-8。
  三、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比较
  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不同形态的政党制度而言的。研究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应更多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不同学者采取了不同的维度。
  (一)中国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维度
  中国曾经出现“资产阶级多党制”和“国民党一党专政”。姚桓、李燕奇从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出发,认为中国政党制度既避免了先前高度集权的政党政治,也打破了政党林立、组织涣散的局面,实现了一党集中领导与多党广泛参与的结合[20]。万光碧把历史上形成的政党制度与现行的政党制度相比较,把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概括为:执政党的主导性,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多党合作、协商民主,有利于补充和完善选举民主的不足;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避免失误;民主监督有利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17]73-74。   (二)中外不同政党制度的现实维度
  毛光祥在中英两国两种政党制度的比较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性、合理性、优越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1]。中国政党制度既能发扬民主,又能形成统一的意志;既能反映各方面的利益,又能形成共同的目标;既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能保持高效性。吴晓红从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内部结构特征”“外部结构特征”3个方面对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中国政党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能够与民主党派相互监督和共同进步的结论[22]。龙兵把中国政党制度“内部结构特征”进一步细化,从“政党与政权”“政党与政党”“政党与群众”3个维度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避免了西方各政党的轮流执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谐的友党关系避免了西方政党之间的争权夺利;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利益代表的广泛性,避免了西方政党仅代表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病[23]。虞崇胜在把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引入“对称性与非对称性”概念。他认为,西方的各不同政党势均力敌、轮流执政,其政党制度是对称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安其位、相互配合和相互合作,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非对称性;非对称性正是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24]。
  四、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增强路径
  中国政党制度虽然具有优越性,但是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学界关于进一步发挥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途径有如下思考。
  (一)从“三位一体”角度进一步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在经济上,贺建林、李慢认为,进一步发挥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要降低社会成本。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监督功能、降低监督成本;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社会基础,降低改革成本[5]48-49。章舜钦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意识到阶级结构的迅速变化,不断把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更好应对社会结构“中产化”给政党政治带来的挑战,减轻改革阻碍,降低改革成本[14]140。
  在政治上,王邦佐认为,中国政党制度更好发挥政治稳定与社会整合功能需从3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意识形态社会化;其次是建立广泛的组织网络,达到建成团结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政治体系;再次是在政策过程中尽可能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利益关系一致[25]。
  在文化上,张恒认为,中国政党制度应吸收传统礼义道德,使中国的政党制度不断完善,体现出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优越性[26]。孙代尧认为,在继承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民主的一些具体形式可以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并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造和吸收[27]。
  (二)从政党制度内部角度进一步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王力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的变革是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发展的政治性前提[28]。胡月英认为,在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党的执政方式,进一步明确人大、政协、各民主团体和社会团体等现有组织机构的地位和权责范围[29]。王东勤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组织政治参与和推动政治公开3个层面对执政党进一步执好政提出了建议[30]。
  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方面,梁琴、钟德涛认为,完善政治协商机制、提高政治协商实效有两条路径。其一要做到先协商后决策、不协商不决策,以实现程序化;其二,必须围绕执政党和国家现阶段的总任务,抓难点、重点和热点,以提高政治协商的实效[31]。王寿林认为,在发展政治协商过程中,重点是强化民主监督。他主要从监督的载体、监督的机制和监督保障3个层面提出建议[32]。郑宪指出,制度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带有根本性、长期性、保障性的方面。他主要从组织原则、党内监督、选举制度等方面展开论述,强调通过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促进政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33]。
  综上所述,学界已经对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问题开展了一些研究。要不断加强中国政党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要从“三个自信”的内在联系,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共产党依法执政、参政党依法参政”等角度进一步增强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阎美玲.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比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3):17-20.
  [2] 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77-378.
  [3] 柴宝勇.论政党制度的分类、比较与评价标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6):48-53.
  [4] 曹绪飞.论我国政党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优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54-59.
  [5] 贺建林,李慢.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基于社会成本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9(6):46-49.
  [6] 邵景良.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2-115.
  [7] 刘雪岩.充分发挥政党制度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29-31.
  [8] 鲍跃华.论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和谐功能[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12-16.
  [9] 徐成芳,闫义夫.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J]. 社会主义研究,2010(6):65-69.
  [10] 晏永和.认识协商民主独特独有独到优势[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62-66.
  [11] 薛晨芳.浅析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影响[J].环球人文地理,2014(16):91-92.
  [12] 林雁鸣.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优势[J].理论视野,2006(5):40-42.
  [13] 王彩玲.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39-42.
  [14] 章舜钦.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下的党际和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24-28.
  [15] 万利民.浅析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必然合理性和优越性[J].民主,2001(9):10-12.
  [16] 张江伟,梅周记.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139-140.
  [17] 侯远长.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J].中州学刊,2013(1):5-10.
  [18] 常欣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J].领导之友,2009(5):10-11.
  [19] 万光碧.从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看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J].重庆行政,2009(6):71-74.
其他文献
摘要: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厘清3个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广泛多层制度化的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5)05-0084-02.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
期刊
摘要:TPP、RCEP是当下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舞台。作为亚太经济格局中的特殊一员,台湾对自身经济的边缘化趋势十分焦虑,希望在当前的格局中分得利益。台湾当局表面采取“双轨并进”策略,实际却选择优先参与TPP的路径。这一选择包含三重政治意涵,一是试图在岛内政治方面突破“执政”困境,二是力争在两岸关系方面实现政经分离,三是继续在对外关系方面确保来自美国的“安全感”。我国台湾地区优先参与TPP的策略,与其
期刊
摘要:抗战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引下,周恩来在武汉和重庆等地深入开展统战工作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党合作思想。抗战时期的周恩来多党合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开展政治合作、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抗战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多党合作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
期刊
摘要: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关于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统一战线中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可具体表征为统一战线同心圆。统一战线同心圆是以公约数为价值标尺建构的向心系统,反映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统一战线同心圆呈现由近到远的环绕排列,越往外层包容“异”的半径越大,对“同”的要求越低。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要求以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建立健全社会
期刊
摘要:近10年来,学界、政界从理论建构和经验总结高度对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研究主题集中于涵义作用、理论视角、结构维度、制约因素、机制途径、实践经验及发展创新等7个方面。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研究不足的主要表现是: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描述性研究多,多学科研究少;内部分析多,比较研究少;综合研究多,具体研究少。加强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研究要构
期刊
摘要: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指导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必须聚焦政治认同问题。政治认同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战线本身就是政治认同的象征,是最大公约数的符号。“社会重构”与“重构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客观事实,后者是主观自觉。在当代中国重构社会中增进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价值。统一战线发展的新形势对充分发挥政治认同的作用提
期刊
摘要:伴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从业人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的政治认同状况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稳定。为更好地引导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认同,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必要深入开展对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增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认同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认同;统战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前景理论对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如何做出风险决策具有较强的解释以及预测效应。将前景理论用于分析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心理认知发现,岛内部分民众将两岸现状以及“一国两制”港澳实践作为认识与评价“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主要参考点,这使其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台湾主流民意对国家统一前景的确定性结果尚未达成根本共識,维持现状的确定性效应依然较为显著。这也使岛内部分民众更倾向于接受具有确定性效应的现状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以爱德基金会为代表的民办公益基金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金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二是要拓宽筹资渠道,为基金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加强媒体宣传,为基金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四是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基金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公益事业;民办公益基金;爱德基金会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两岸的长期隔阂和岛内的复杂政治生态,致使部分台湾同胞具有较复杂的统一观念,既具有一定的“拒统”情结,也具有坚定的“不独”态度,这种观念为“被统”意愿的萌生提供了潜在的空间。鉴于部分台湾同胞具有复杂的统一观念,必须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引导下,通过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互利共赢局面、合理安排“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等加快两岸融合进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台湾同胞的统一观念进行再建构,尽可能地促进台湾同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