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春节变得异常安静和紧张,餐厅关门,电影撤档,平日里热闹的商场里变得空荡荡……一些重度依赖线下的领域几乎陷入停摆的困境,给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冲击。
危机的另一面永远存在着机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早已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线上购买水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面对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电商平台不仅及时补足了城市生活需求,同时也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更多的销售通道。
电商成为必不可少的消费渠道
湖北黄石,饿了么骑手郭真真每天要骑行几百公里,把果蔬等食材送到指定小区。在他所负责的黄石港区,过去习惯逛农贸市场的中老年人,纷纷在线上菜场下订单。
实际上,在全国许多城市,“线上买菜”早已不是新鲜事。
如今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群聚集,许多城市对传统农贸市场进行了限流,多地对社区进行封闭式管理,电商服务因网络优势成为老百姓必不可少的消费渠道,市民习惯的“出门买菜”被“等菜上门”取代。一时间,各大电商平台供不应求,像新鲜蔬菜、猪肉等热销商品,往往上架后秒光。
为保障市场供应,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发力。饿了么联合优鲜菜场、菜文基等生鲜商户,重点升级保障全国38个城市的“手机菜篮子”。通过6万家门店,实现蔬菜水果、肉禽水产的线上一站式购买与送货上门。饿了么数据显示,近期送出的生鲜水果订单数持续保持高位,满足了众多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安徽合肥,社区生鲜连锁企业“生鲜传奇”拥有160多家社区门店,农产品日销售量从疫情暴发前的300吨上升到目前的500吨。“其中一大部分来源于线上菜场。”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先锋说,为了配合线上菜场,生鲜传奇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对肉类、水产与蔬菜进行清洁、分拣、包装、消毒,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再通过饿了么进行销售与配送。
河南濮阳市依禾生态农业利用依禾拼购网络平台,收集居民疫情期间的果蔬需求,并通过专职配送队伍配送上门,保障了当地蔬菜瓜果等产品的日常供应。
春节期间原本是零售业淡季,今年各大生鲜电商却呈“逆增长”态势。
京东数据显示,从除夕至初九,京东生鲜销售同比增长215%,全国卖出了近15000吨生鲜产品。
每日优鲜提供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每日优鲜交易额同比增长了300%以上,客单价从成熟区域的85? 90元攀升到120?125元。消费者以前多在每日优鲜平台购买果蔬,疫情期间还增加了肉蛋水产、粮油和食品等需求。
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从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
拼多多数据显示,1月份以来拼多多平台上的食品生鲜需求持续旺盛,水果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涨幅超过120%,米面粮油、肉禽蛋类和新鲜蔬菜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40%。
根据美团数据,美团买菜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四地的銷售量都有明显上涨,其中,北京地区的日销售量最高为节前的2?3倍。
疫情期间,电商不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在促进农产品流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商平台助力滞销农产品“出村进城”
严峻的新冠疫情,同时影响了供销两端。
一边是进不来,城市面对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的挑战。一边是出不去,农民因农产品滞销陷入困境,也严重了影响了春耕。
在海南乐东抱由镇延红村,果农郑先生原本定好的客商都不来了,眼看树上的芒果快要烂掉;在山东东营广饶县,茄子、辣椒、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也出现大量滞销……我们从电视新闻里、网络上看到很多关于农产品滞销的信息,几乎应季农产品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影响。
2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针对部分产地农产品滞销卖难等问题提出,要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线上销售,充分发挥电商企业作用,加大农产品推介销售力度。
当全国多个农产品基地发出求购信息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为滞销农产品开通了“绿色通道”,大量滞销的农产品正在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出村进城”,走上吃货们的餐桌。
2月6日,阿里巴巴调动经济体所有能力和资源,率先推出“爱心助农计划”,并设立10亿元“爱心助农基金”为全国核心产区滞销农产品打造紧急供应链,保障城市菜篮子量足价稳,同时助力构建乡村数字化防疫网络。
针对国内冬季“菜篮子”海南果蔬滞销,在政府部门支持和协调下,阿里巴巴紧急成立项目组,经过努力,重新打通了海南发往全国从采收、加工、物流到销售的农产品数字供应链。2月8日至10日,海南滞销果蔬通过天猫卖出超过500吨,在线下,盒马和大润发在海南直采57吨果蔬和6000只文昌鸡。截至2月18日,阿里“爱心助农计划”已经帮全国农民卖掉超过3.8万吨农产品。
2月10日,京东开通“全国生鲜农产品绿色通道”,发布25项涉及供应链、物流、运营、推广等助农措施,帮助滞销农产品成功销售。据统计,2月11日至16日,京东及旗下的京喜平台累计接到全国1000多条求助信息,累计销售2500吨滞销生鲜农产品,环比增长近10倍。
2月10日,拼多多正式上线“抗疫农货”专区,帮助贫困地区和部分农产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除充足的流量支撑外,拼多多还设置了5亿元的专项农产品补贴,以及每单2元的快递补贴,帮助解决疫情期间的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让农户收入得到保障。 “大家快来看我手上的地瓜,薯皮光滑、色泽鲜艳、肉质细腻,不甜不要钱!”2月21日,山东省临沭县副县长陆永春举着一只紫薯,面对全国20万网友吆喝起来。临沭县作为拼多多“农货产销对接活动”首批合作伙伴,率先探索“直播+拼购”的农货销售新模式。据拼多多统计,陆永春的直播吸引了超20万人围观,累计售出8万斤紫薯。
“疫情”倒逼生鲜产业链变革
疫情影响下,大多数行业受到冷落,生鲜电商却别样“火爆”。然而,“火爆”的背后也暴露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存在的一些不足。
“此次疫情对农村电商发展危与机并存,是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效果的一次大考,让我们看到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供应链体系在救灾、减灾中都至关重要。
以每日优鲜为例,疫情前为了保证一小时内送达,平台采用的是中转仓模式,中转仓的成本非常高,耗损率也高。疫情阶段采用的“预定制”,这样至少可以提前12小时掌握订单,也就有充足时间准备库存,可以更加精准地在上游供应链扫货和备货。
除了每日优鲜外,盒马鲜生也加大力度保证供应链畅通。一方面,盒马通过各地政府,对接更多的供应商,加大从各地的农业基地、批发市场采购力度。另一方面,盒马合作的500家直采基地,第一时间召集工人,复工复产,保证了盒马的生鲜供应。以上海为例,一天有50万份包装蔬菜、80吨的散装蔬菜上架,这些备货其中9成来自盒马的直采合作基地。
备货能力是一方面,配送运力也同样重要。虽然现在各大生鲜平台都十分重视运力的补充,但从目前情况看,平台的运力规模仍难满足疫情期间旺盛的订单需求,导致很多到家服务延长或直接被取消。
除了把货品运输到城市仓库外,终端物流的配送也是当前困扰生鲜电商的一大难题。记者发现,多家生鲜电商相继挂出了“延时配送公告”,相较于过去的1小时内送达,如今5?8小时内送达已属不易。
打通农产品供应链也成为解决农产品滞销的关键。
据了解,疫情发生后,海南农产品出省的电商通道基本上全线瘫痪,连包装用的纸箱都得从外省调用。“最大的难题是物流问题,”一位水果商表示,海南当地紧急推出了很多针对性优惠政策,在本地农产品可以上路,但是出了海南,不一定上得了路。
重新上路很难:从采收到销售——农产品全链路的每一个环节,从产地到销地——农产品途经的每一个地方,都要全部从零开始,重新一一打通。
阿里巴巴紧急成立的项目组,整合數字农业、菜鸟物流和天猫等业务在数字生产、数字流通和数字销售的能力,加上34个商家参战,历时两天攻坚克难,满载海南水果发往北京的货车,终于跨过琼州海峡。在这条全新的供应链上,海南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已恢复到日均近5万单,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在72小时内发货,直供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或许,疫情过后,农产品供应链行业将迎来新的升级。
“新业态”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后端打通了供应链、补足运力之后,前端如何灵活地实现线上订单配送,也是电商平台需要面对的问题。
如今,缺人,成了最大难题。
本来春节期间很多人就返乡回家,再加上疫情影响,一些地方为了防止疫情蔓延,采取“一刀切”做法,很多司机送完货后要隔离14天。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企业返乡员工回程受限,造成超市等零售企业门店营运、物流配送等各方面员工缺编50%以上。
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共享员工”应运而成。
疫情期间,传统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可谓冰火两重天,一个“闲得慌”,一个出现“用工荒”,各大生鲜电商均选择从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业等线下消费领域,招揽“闲置员工”,实现利益最大化。
2月初,盒马鲜生宣布将联合云海肴、西贝、青年餐厅等餐饮企业,促成“共享员工”的合作。将原本在餐饮行业的员工送至盒马各地门店,经训练后参与门店货品打包、分拣、上架等工作。
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联合餐饮、商超企业,将冷门行业的员工与有用工荒情况的企业共享,缓解了企业用工紧张的问题,也让赋闲的员工有了工作收入。
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电子商务行业分院副院李建华表示,在技术驱动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直是包括电商在内的互联网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此次疫情加速了“共享化”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发展。
同样,疫情期间,“非接触配送”物流服务新模式也得到飞速发展。
在疫情持续发酵时,很多小区采取了禁止外来人员出入的封闭式管理,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都被挡在了门外。与之对应的,京东、顺丰等先后开通了“无接触配送”,即配送员和用户约定将商品放到物业中心、公司前台、快递柜等指定位置,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非接触式服务”场景需求会增加,无人智慧餐厅、智能快递柜、机器人配送等新业态会迎来发展的机会。
记者手记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特别是生鲜农产品连续多年以高于电商整体增速快速增长,成为电子商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但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还较低,农产品电商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与农民发展生产、市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过去的2019年,呆萝卜资金链断裂、妙生活关店清算、吉及鲜关仓裁员,生鲜电商狼藉一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中,全国四千多家生鲜电商平台中,仅1%实现盈利,4%营收持平,88%陷入亏损。
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长期亏损,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消费者没有形成在线上购买果蔬的习惯,线下仍然是农产品销售的主战场。
此次疫情给生鲜电商带来了一次“翻盘”的机会。人们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被逐渐培养起来。如果说过去的消费主体主要是年轻人,一直是“菜篮子”线下消费主力军的中老年人,此时也开始了线上消费;从品类上看,除了果蔬外,粮油、食品甚至百货方面,也已经开始转移到线上。
生鲜电商正努力通过特殊时期满足用户体验,留住客户。但想要真正地巩固“暂时”的需求和偏好,并不是那么简单。
生鲜电商本质上仍是供应链竞争,最终会体现在菜品的新鲜度、售价、品质保证以及物流运输上。
目前,由于供应和人力缺口导致的体验不佳,并不在少数。如为了满足综合需求,消费者可能需要同时在几个平台上下单,耗时间、耗精力,还有配送时效等问题。
尽管需求增长打通了用户门槛,但疫情过后,如何留住用户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仍然是生鲜电商需要思考的问题。
危机的另一面永远存在着机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早已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线上购买水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面对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电商平台不仅及时补足了城市生活需求,同时也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更多的销售通道。
电商成为必不可少的消费渠道
湖北黄石,饿了么骑手郭真真每天要骑行几百公里,把果蔬等食材送到指定小区。在他所负责的黄石港区,过去习惯逛农贸市场的中老年人,纷纷在线上菜场下订单。
实际上,在全国许多城市,“线上买菜”早已不是新鲜事。
如今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群聚集,许多城市对传统农贸市场进行了限流,多地对社区进行封闭式管理,电商服务因网络优势成为老百姓必不可少的消费渠道,市民习惯的“出门买菜”被“等菜上门”取代。一时间,各大电商平台供不应求,像新鲜蔬菜、猪肉等热销商品,往往上架后秒光。
为保障市场供应,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发力。饿了么联合优鲜菜场、菜文基等生鲜商户,重点升级保障全国38个城市的“手机菜篮子”。通过6万家门店,实现蔬菜水果、肉禽水产的线上一站式购买与送货上门。饿了么数据显示,近期送出的生鲜水果订单数持续保持高位,满足了众多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安徽合肥,社区生鲜连锁企业“生鲜传奇”拥有160多家社区门店,农产品日销售量从疫情暴发前的300吨上升到目前的500吨。“其中一大部分来源于线上菜场。”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先锋说,为了配合线上菜场,生鲜传奇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对肉类、水产与蔬菜进行清洁、分拣、包装、消毒,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再通过饿了么进行销售与配送。
河南濮阳市依禾生态农业利用依禾拼购网络平台,收集居民疫情期间的果蔬需求,并通过专职配送队伍配送上门,保障了当地蔬菜瓜果等产品的日常供应。
春节期间原本是零售业淡季,今年各大生鲜电商却呈“逆增长”态势。
京东数据显示,从除夕至初九,京东生鲜销售同比增长215%,全国卖出了近15000吨生鲜产品。
每日优鲜提供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每日优鲜交易额同比增长了300%以上,客单价从成熟区域的85? 90元攀升到120?125元。消费者以前多在每日优鲜平台购买果蔬,疫情期间还增加了肉蛋水产、粮油和食品等需求。
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从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
拼多多数据显示,1月份以来拼多多平台上的食品生鲜需求持续旺盛,水果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涨幅超过120%,米面粮油、肉禽蛋类和新鲜蔬菜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40%。
根据美团数据,美团买菜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四地的銷售量都有明显上涨,其中,北京地区的日销售量最高为节前的2?3倍。
疫情期间,电商不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在促进农产品流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商平台助力滞销农产品“出村进城”
严峻的新冠疫情,同时影响了供销两端。
一边是进不来,城市面对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的挑战。一边是出不去,农民因农产品滞销陷入困境,也严重了影响了春耕。
在海南乐东抱由镇延红村,果农郑先生原本定好的客商都不来了,眼看树上的芒果快要烂掉;在山东东营广饶县,茄子、辣椒、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也出现大量滞销……我们从电视新闻里、网络上看到很多关于农产品滞销的信息,几乎应季农产品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影响。
2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针对部分产地农产品滞销卖难等问题提出,要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线上销售,充分发挥电商企业作用,加大农产品推介销售力度。
当全国多个农产品基地发出求购信息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为滞销农产品开通了“绿色通道”,大量滞销的农产品正在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出村进城”,走上吃货们的餐桌。
2月6日,阿里巴巴调动经济体所有能力和资源,率先推出“爱心助农计划”,并设立10亿元“爱心助农基金”为全国核心产区滞销农产品打造紧急供应链,保障城市菜篮子量足价稳,同时助力构建乡村数字化防疫网络。
针对国内冬季“菜篮子”海南果蔬滞销,在政府部门支持和协调下,阿里巴巴紧急成立项目组,经过努力,重新打通了海南发往全国从采收、加工、物流到销售的农产品数字供应链。2月8日至10日,海南滞销果蔬通过天猫卖出超过500吨,在线下,盒马和大润发在海南直采57吨果蔬和6000只文昌鸡。截至2月18日,阿里“爱心助农计划”已经帮全国农民卖掉超过3.8万吨农产品。
2月10日,京东开通“全国生鲜农产品绿色通道”,发布25项涉及供应链、物流、运营、推广等助农措施,帮助滞销农产品成功销售。据统计,2月11日至16日,京东及旗下的京喜平台累计接到全国1000多条求助信息,累计销售2500吨滞销生鲜农产品,环比增长近10倍。
2月10日,拼多多正式上线“抗疫农货”专区,帮助贫困地区和部分农产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除充足的流量支撑外,拼多多还设置了5亿元的专项农产品补贴,以及每单2元的快递补贴,帮助解决疫情期间的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让农户收入得到保障。 “大家快来看我手上的地瓜,薯皮光滑、色泽鲜艳、肉质细腻,不甜不要钱!”2月21日,山东省临沭县副县长陆永春举着一只紫薯,面对全国20万网友吆喝起来。临沭县作为拼多多“农货产销对接活动”首批合作伙伴,率先探索“直播+拼购”的农货销售新模式。据拼多多统计,陆永春的直播吸引了超20万人围观,累计售出8万斤紫薯。
“疫情”倒逼生鲜产业链变革
疫情影响下,大多数行业受到冷落,生鲜电商却别样“火爆”。然而,“火爆”的背后也暴露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存在的一些不足。
“此次疫情对农村电商发展危与机并存,是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效果的一次大考,让我们看到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供应链体系在救灾、减灾中都至关重要。
以每日优鲜为例,疫情前为了保证一小时内送达,平台采用的是中转仓模式,中转仓的成本非常高,耗损率也高。疫情阶段采用的“预定制”,这样至少可以提前12小时掌握订单,也就有充足时间准备库存,可以更加精准地在上游供应链扫货和备货。
除了每日优鲜外,盒马鲜生也加大力度保证供应链畅通。一方面,盒马通过各地政府,对接更多的供应商,加大从各地的农业基地、批发市场采购力度。另一方面,盒马合作的500家直采基地,第一时间召集工人,复工复产,保证了盒马的生鲜供应。以上海为例,一天有50万份包装蔬菜、80吨的散装蔬菜上架,这些备货其中9成来自盒马的直采合作基地。
备货能力是一方面,配送运力也同样重要。虽然现在各大生鲜平台都十分重视运力的补充,但从目前情况看,平台的运力规模仍难满足疫情期间旺盛的订单需求,导致很多到家服务延长或直接被取消。
除了把货品运输到城市仓库外,终端物流的配送也是当前困扰生鲜电商的一大难题。记者发现,多家生鲜电商相继挂出了“延时配送公告”,相较于过去的1小时内送达,如今5?8小时内送达已属不易。
打通农产品供应链也成为解决农产品滞销的关键。
据了解,疫情发生后,海南农产品出省的电商通道基本上全线瘫痪,连包装用的纸箱都得从外省调用。“最大的难题是物流问题,”一位水果商表示,海南当地紧急推出了很多针对性优惠政策,在本地农产品可以上路,但是出了海南,不一定上得了路。
重新上路很难:从采收到销售——农产品全链路的每一个环节,从产地到销地——农产品途经的每一个地方,都要全部从零开始,重新一一打通。
阿里巴巴紧急成立的项目组,整合數字农业、菜鸟物流和天猫等业务在数字生产、数字流通和数字销售的能力,加上34个商家参战,历时两天攻坚克难,满载海南水果发往北京的货车,终于跨过琼州海峡。在这条全新的供应链上,海南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已恢复到日均近5万单,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在72小时内发货,直供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或许,疫情过后,农产品供应链行业将迎来新的升级。
“新业态”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后端打通了供应链、补足运力之后,前端如何灵活地实现线上订单配送,也是电商平台需要面对的问题。
如今,缺人,成了最大难题。
本来春节期间很多人就返乡回家,再加上疫情影响,一些地方为了防止疫情蔓延,采取“一刀切”做法,很多司机送完货后要隔离14天。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企业返乡员工回程受限,造成超市等零售企业门店营运、物流配送等各方面员工缺编50%以上。
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共享员工”应运而成。
疫情期间,传统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可谓冰火两重天,一个“闲得慌”,一个出现“用工荒”,各大生鲜电商均选择从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业等线下消费领域,招揽“闲置员工”,实现利益最大化。
2月初,盒马鲜生宣布将联合云海肴、西贝、青年餐厅等餐饮企业,促成“共享员工”的合作。将原本在餐饮行业的员工送至盒马各地门店,经训练后参与门店货品打包、分拣、上架等工作。
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联合餐饮、商超企业,将冷门行业的员工与有用工荒情况的企业共享,缓解了企业用工紧张的问题,也让赋闲的员工有了工作收入。
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电子商务行业分院副院李建华表示,在技术驱动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直是包括电商在内的互联网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此次疫情加速了“共享化”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发展。
同样,疫情期间,“非接触配送”物流服务新模式也得到飞速发展。
在疫情持续发酵时,很多小区采取了禁止外来人员出入的封闭式管理,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都被挡在了门外。与之对应的,京东、顺丰等先后开通了“无接触配送”,即配送员和用户约定将商品放到物业中心、公司前台、快递柜等指定位置,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非接触式服务”场景需求会增加,无人智慧餐厅、智能快递柜、机器人配送等新业态会迎来发展的机会。
记者手记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特别是生鲜农产品连续多年以高于电商整体增速快速增长,成为电子商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但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还较低,农产品电商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与农民发展生产、市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过去的2019年,呆萝卜资金链断裂、妙生活关店清算、吉及鲜关仓裁员,生鲜电商狼藉一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中,全国四千多家生鲜电商平台中,仅1%实现盈利,4%营收持平,88%陷入亏损。
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长期亏损,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消费者没有形成在线上购买果蔬的习惯,线下仍然是农产品销售的主战场。
此次疫情给生鲜电商带来了一次“翻盘”的机会。人们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被逐渐培养起来。如果说过去的消费主体主要是年轻人,一直是“菜篮子”线下消费主力军的中老年人,此时也开始了线上消费;从品类上看,除了果蔬外,粮油、食品甚至百货方面,也已经开始转移到线上。
生鲜电商正努力通过特殊时期满足用户体验,留住客户。但想要真正地巩固“暂时”的需求和偏好,并不是那么简单。
生鲜电商本质上仍是供应链竞争,最终会体现在菜品的新鲜度、售价、品质保证以及物流运输上。
目前,由于供应和人力缺口导致的体验不佳,并不在少数。如为了满足综合需求,消费者可能需要同时在几个平台上下单,耗时间、耗精力,还有配送时效等问题。
尽管需求增长打通了用户门槛,但疫情过后,如何留住用户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仍然是生鲜电商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