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的和平使者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ue_h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这就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街——“中英街”。这里承载了中国的百年荣辱,见证着改革开放以及香港回归祖国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风云变迁。
  1969年3月,广东边防六支队十三中队进驻“中英街”。当时,中方一侧实行严格的“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港英政府则在“新界”实行“宵禁”。十三中队官兵手握钢枪,荷枪实弹在“中英街”上巡逻,时刻注视着香港一侧的动静,双方边界执勤军警在“中英街”上相遇都是横眉冷对,有剑拔弩张之势。这种敌对的“军事防御”型执勤模式一直持续到1978年。随着深港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加强,“中英街”上的紧张气氛也趋于缓和,但是“军事防御”的本质依旧没有改变。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深港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对于“中英街”上的深港警方来说,昔日的“敌人”都变成了自家兄弟,如何加强合作管理好中英街成为了双方共同的话题。也就是从香港回归起,边防勤务顺应时代要求,从“军事防御型”向“行政管理型”转变。
  至此,已是39个春秋流转!
  1996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齐名授予广东边防六支队十三中队“沙头角模范中队”荣誉称号。他们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爱,用青春和热血在“中英街”上谱写着一曲曲爱民固边的时代赞歌。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记者踏上了这片处处洋溢着繁荣祥和的百年小街。丽日蓝天下,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紫荆花旗显得是那样的耀眼夺目。古老的界碑下,两名英姿飒爽的边防战士,庄严威武地伫立在哨位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往来穿梭的居民在街上漫步、购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祥和的盛世图景。
  
  “中英街”上,忠诚和信念超越了一切,每一个坚毅的灵魂筑就的是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走私分子将这里视为一夜暴富的“风水宝地”,偷渡、贩毒、贩枪等犯罪分子也在这里蠢蠢欲动,官兵们时时面临着各种糖衣炮弹的侵袭。
  2008年1月10日下午,中队获悉有一伙犯罪分子将于当晚在离“中英街”不远的海边走私手机。是夜,战士黄智宇和殷高山奉命来到海边草丛中守候,准备将走私分子一网打尽。一月深圳的夜晚,寒风袭人,两名战士被冻得浑身发抖。一个夜晚守下来,他们吃尽了苦头。然而,狡猾的走私分子虚晃了一枪,根本没有出现。
  “宁肯吃再大的辛苦,也不能放过一个走私分子!”黄智宇和殷高山没有气馁,第二天晚上如期守候,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走私分子以为自己躲过了4个晚上没事了,便于第五天凌晨5点多钟出洞。他们一伙4个人,每人扛着4大箱手机,快步向等在海边接应的小船冲去。正当他们要将货物移至小船的时候,一声大喝:“举起手来,不许动!”4个家伙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抱头鼠窜。
  当他们无奈地交出手中的走私货物后,发现来抓他们的只有两名边防战士,便决定用钱打通关节。一个小个子从身上掏出早已准备好的1万元人民币和几叠厚厚的港币塞到战士的手中:“只要放过我们这一马,我们以后会不断地报答你们!”两名战士推回钱:“收起你们这一套,马上到队部接受处理!”见两名战士铁面无私无法通融,走私分子马上露出了凶恶的嘴脸,掏出刀子向两名战士扑来。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尽管他们四对二厮打,但根本不是两名训练有素的边防战士的对手。黄智宇和殷高山拳脚并用,两三个回合下来走私分子已是人仰马翻,只好束手就擒。
  在这个鱼龙混杂、复杂变幻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十三中队官兵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用信念、意志甚至鲜血,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2000年3月9日下午3点10分,“中英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关口的值勤战士陈志春像往常一样,在哨位上认真查验过往群众的证件。他一边以5秒钟验过一证的速度工作,一边用眼角的余光审视过往人群携带的物品。多年边防检查工作岗位上练就的敏锐直觉,预感一名青年男子携带的黑色塑料袋有问题,便不动声色地待他通关验证时要求检查。心怀鬼胎的男子以为走私枪支弹药的犯罪事实败露,便气急败坏地从袋子里掏出一把子弹已经上膛的“五四”手枪,将枪口对准了陈志春的胸膛。
  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陈志春大义凛然,十分镇静。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缴获歹徒手中的枪,不仅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周围群众的生命同样受到威胁。就在歹徒将要开枪的那一瞬间,陈志春一个箭步猛扑上去,歹徒人倒枪落,一场血案避免了。在一旁惊恐不已的群众目睹了这惊险的一幕,都对陈志春伸出了大拇指:“边防战士临危不惧,真是英雄好汉啊!”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边防官兵以青春和热血抒写着自己的忠诚,无怨无悔。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个个都是祖国母亲放心的好儿女。
  
  “中英街”上,传承着爱,这不再是使命和职责使然,而是警民相依相偎的心灵
  
  在沙头角街道采访,许多群众谈起与他们朝夕相伴的十三中队官兵,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满脸愉悦的笑意,还有说到动情处的眼泪。
  被誉为“活雷锋”的陈观玉是沙头角“中英街”的老住户。在这里,她已经生活了50多年,亲眼见证了十三中队官兵如何将亲民爱民这一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说起边防官兵为当地百姓做的一桩桩感人事,陈观玉眼里就是止不住的动情泪:“如果没有十三中队官兵的照顾与爱护,我这条老命也不知死过多少次了。在我和家人心中,他们不仅是边防战士,更是我们的亲人。”
  今年60岁的陈观玉,年轻时就患上了严重的癫痫病,发病时不省人事,生命垂危。那是30多年前的一天,陈观玉到河边挑水时,癫痫病发作,一头栽倒在地。这时,十三中队两名巡逻的战士发现了倒在河边的陈观玉,马上将她送进医院救治。事后,战士们不仅没有告诉陈观玉是谁救了她,还悄悄挑水添满了她家里的水缸。从那以后,十三中队的官兵们不时主动上门替她担水劈柴,巡逻的士兵只要经过她家附近,都会主动上门看看她有无异常。
  如今30几年过去,边防官兵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对陈观玉的关爱却一直延续着。在战士们的精心照料下,陈观玉的身体逐渐好转,今年她还欣喜地当选了奥运火炬传递深圳站火炬手。
  多年来,十三中队的官兵们从细微处着眼,处处想群众之所想。
  按惯例,部队清晨进行早操前要吹起床号、集合号,操练时还要喊口号鼓舞士气。然而,考虑到每天早晨6点钟正是周围群众的睡眠时间,他们便实行无号早操,既不吹号,也不喊口号,一切都在安静中进行。起 初,个别官兵有些不习惯:“部队操练悄无声息,长此以往会不会影响了士气?”中队领导态度却十分坚定:“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凡事都应该为群众着想,决不能扰民!”
  如今,十三中队官兵们不仅早已习惯了无号早操,甚至连说话都尽量压低声音,惟恐影响周围群众的休息。这些细微的小事,体现的是边防官兵爱民为民的强烈爱心。
  “取消宵禁,为沙头角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便利,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我们有信心在不增加兵力的情况下,实行24小时通关,搞好中英街关口的管理。”由中队领导主动向上级请缨、在十三中队官兵立下的为民誓言中,2003年5月28日,这条百年关口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通关。
  沙头角数千居民闻讯激动万分,敲锣打鼓来到十三中队,向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方便地方群众的官兵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在取消宵禁的基础上,2007年9月,中队还在关口开通了镇内居民专用通道和游客通道,大大提高了通关速度。“以前出关口人挤人,现在好了,六支队的办证中心上门为我们采集了指纹,只要手指在指纹识别机上一按,两秒钟就可以从专用通道顺利通关。”说起现在的变化,镇内居民对六支队十三中队赞赏有佳,“我们是方便了,因为多开了几个通道可把中队官兵累坏了,他们一天要站十几个小时。”对此,中队长阮道斌表示:“只要群众满意,就是脱层皮我们也甘愿。”
  “中英街”不仅是繁荣兴旺的商贸免税区,而且是富有历史意义的游览地,每天进街的群众比肩接踵,人头攒动。这巨大的人流令商家们欣喜,却让家有学童的附近居民心有余悸:孩子上下学独自出入关口,如果被挤伤撞伤可怎么办?
  十三中队的官兵们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组成了一个专门接送学生过关的特别班组。每天早晨6点30分,学生们从特别通道进关时,中队官兵们已经按时等候在这里,一直将孩子们安全送到学校。到了放学的时候,他们又准时地等在学校门口,护送学生们出关回家。20年过去了,中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接送学童上下学的任务一直风雨无阻地执行着。
  十三中队官兵爱民为民的无言大爱,感动了一方百姓,更影响了一方百姓。他们将赤诚的爱化作一粒粒种子,在百姓的心中开花结果。
  
  “中英街”上,行动的目标就是必胜,无怨无悔的生命誓言,唱响了橄榄绿的生命之歌
  
  沙头角地势较低,又处于沙头角河的入海处,每当连降暴雨时,河水暴涨,水库超容,城区极易被浸。面对突袭的洪水,第一个冲入水中抗洪抢险的是十三中队的官兵。
  一年初夏,深圳连降暴雨,由于沙头角正坑水库桥洞被淤泥杂物堵塞,漫出的雨水就要浸没低处高达三四米的建筑,周围群众跑到大坝上,眼看着自家房屋随时可能被冲毁却束手无策。十三中队官兵闻讯后火速赶到现场,马上派官兵手持铁钩潜入桥洞底部,疏通堵塞物。然而,由于暴雨不停气温偏低,再加上洪水不断上涨,水流湍急,官兵们下去工作没一会儿便被冻得浑身发僵,无法继续工作。
  暴雨依然下个不停,水库的水位快速上涨。如果再任凭水位上涨两个小时,整个沙头角都将大水漫城,一片汪洋。
  官兵们发誓要立即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他们找来白酒,每人喝下几口驱寒,然后再冲进深达6米的水下抢险。就这样,在几十名官兵的舍命抢修下,一个小时后,桥洞口被清理出来了,滔滔的洪水开始快速下降。居民的房子保住了,附近公路的交通枢纽保住了。围观的群众在那一刻连声欢呼:“边防官兵,好样的!”
  然而,在水下长时间作业的战士们被拉上岸后,一个个嘴唇发紫色,瑟瑟发抖地瘫倒在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可当他们看到群众兴奋的笑脸时,脸上洋溢起一种特别的欢喜。那一刻,一切付出都那样的值得。
  熊熊山火突发,第一支冲进火海灭火的还是十三中队官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
  2004年12月12日下午3时,盐田后山突发山火,3个山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山上,往香港输电的高压线随时有被山火吞噬的危险,而山下的盐田港区码头也危在旦夕。十三中队接到上级通知后,火速赶往火灾现场,冲在救火人群的最前列。战士们手持灭火弹在肆虐的大火面前临危不惧,任凭火舌烧焦了头发、眉毛甚至肌肤,没有一个人后退躲避。
  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山火终于被扑灭。十三中队的官兵为防止死灰复燃,继续兵分三路,沿过火地段全面复查,将有可能重新复燃的灰烬彻底熄灭后,方安心撤出,而此时已经是次日凌晨。
  当沙头角的居民们看到那些被烧焦了头发和眉毛以及四肢及脸部皮肤的官兵们依然像往常一样站在哨位上履行职责时,眼里禁不住涌上了动情的泪花:“官兵们为我们老百姓付出得太多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中英街巍巍国门,屹立着有生命的界碑,那是世代边防官兵不朽的青春与不屈的尊严化作的生命;挺立着百年繁茂的古榕树,那是世代边防官兵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化作那缠缠绕绕的根和不朽的年轮……
  
  文字编辑:亦 水
其他文献
内敛、豁达、执着,道不尽的张丰毅。  黄沙、戈壁、胡杨,说不完的克拉玛依。  一部30集电视连续剧《西圣地》,再次让张丰毅这位“银幕硬汉”在荧屏前火了一把,同时也让国人对地处祖国西北的石油城——克拉玛依,对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在东川文工团的七八年里,张丰毅演过四五十个角色,也曾参加京剧队和歌舞队,所以电影学院的考试:形体、台词、声乐、表演,样样都难不住他    电视连
期刊
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2008年9月30日上午一到安徽,胡锦涛就驱车前往小岗村考察。  村外田野里喜人的丰收景象,让胡锦涛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让停下车来,沿着田埂地坝走进水稻田和黑豆地,仔细察看饱满的稻穗和即将成熟的豆荚。胡锦涛兴致勃勃地同正在田间劳作的几位村民聊起农事,问亩产、问销售价格、问农技推广和粮食直补政策落实情况。  为纪念当年的
期刊
随着残奥会的圣火徐徐熄灭,中国近两个月的“奥运时间”走向了终点。回望两个月来奥运会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激情、欢乐、震撼,我们从未感到过整个世界与中国融合得这么紧密,从未感到过那么多不同国家、民族、肤色的人群让自己难舍难分。“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的奥运主题歌,在无数人手机的彩铃声中,一次又一次唤起大家甜美的记忆。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里都洋溢着自豪感,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
期刊
江碧波是唯一跻身于记录东方悲剧并把它升华到某种启示录的中国女性画家,也是涉猎艺术门类最多而有成就的女艺术家。22岁年青时代的她以战火激烈的革命历史版画《飞夺卢定桥》载入学生课本,影响了几代人。中年时代的她以歌乐山脚下气势恢弘的《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震撼了几代人。年近古稀时,她又以满腔激情投入巫文化题材和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中,使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韵和审美理想。  至今,江碧波以战争题材、历史题材、
期刊
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竞争力正从经济力量转向文化力量的复兴。令中国高层决策者和普通百姓骄傲的是,中国青年企业家群体用“责任”、“慈善”、“奉献”诠释着他们的新价值观、财富观和幸福观。  潘亚文,一位出身贫寒、成绩卓越的中国企业家,用他的“慈善观”和“幸福观”感动中国。潘亚文和更多人的努力,推动着整个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新价值观、新财富观与新伦理观进程,而这个群体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贡献必将影响
期刊
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包括每月11日“排队日”的“创举”。很多人都不怀疑排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明,但是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也有很多人对这种举措能否持续下去持怀疑态度。排队是种规矩,一种最起码的规矩,可这种规矩要成为规矩看样子不是很乐观的事情。  市民刘先生是位内退的老工人,这两天他一直在为自己亲眼看见的一件事而闹心,昨天,刘先生在和笔者说起这件看似很平常又很简单的
期刊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两次被打倒的磨难后,邓小平再次复出,担当重任,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关键时刻,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    20世纪70年代末,结束了10年“文革”的中国,处在一个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历史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复出后,邓小平首先向“两个凡是”开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拨乱反正,解
期刊
有西方媒体认为,奥运的第一金,应该颁给8月8日盛况空前的开幕式。  15个身着黑衣的舞者轻柔的站在一张空白的画卷上,以美丽优雅的动作,画出了一幅水墨山水画。相信这个片断将被所有人记住,而那些黑衣舞者在幕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人们也很想知道。  这些黑衣舞者全部来自部队文工团,而总政歌舞团的邱辉正是这个舞蹈的领舞。  说起参加开幕式表演的这段经历,邱辉说他前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刚进组时,看到会议
期刊
这一刻梦想扬帆起航。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14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同台竞技。全世界残疾人将在实践“超越、融合、共享”的北京残奥会理念中追逐新的梦想。他们用自己的泪水和欢笑谱写了一曲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生命壮歌。他们用无可非议的事实告诉人们,残疾,仅仅是身体有缺陷,但人生可以同样地完美,生命可以同样地蓬勃热烈。  吴晴夺得女子铁饼F35-36级金牌,并打破了
期刊
1978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在京闭幕。24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公报发表的当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伟大转变和重新学习》,这位“特约评论员”,就是时任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组长王聚武。  当年参与并见证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王聚武,现如今已是79岁的白发老者。    敢向康生叫板    王聚武生于192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