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咸菜很香

来源 :意林·少年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九岁时,在别人的资助下进入私塾读书。但是在私塾里,他穿的是最破的,吃的也是最差的,他覺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于是整日闷闷不乐,在学习上自然也提不起劲头。
  一日回到家后,母亲招呼老舍吃饭。饭桌上,依旧是一碗清粥,一个馒头和几根咸菜。老舍忍不住对母亲说:“这么苦的日子不知道有什么乐趣可言!”
  母亲说:“生活过得确实苦了一点,而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日子越苦,咱们越要学会自己找一点乐趣。这样才能把苦日子过下去,也才能有劲头创造出好日子。就像现在,咱们吃得很差,可至少咸菜很香呀!”
  易茗摘自《博爱》
  (生活总是辛苦的,我们要学会知足,学会苦中作乐。本文适用于乐观方面的作文。)
其他文献
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第一课时为例,就如何在“法律教育”课中,依据知识体系实施有效教学,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  一、 构建知识体系  作为思想品德课程四大模块之一的“法律教育”,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始渐入学生的视野。“法律教育”有别于七年级学生之前所接触的心理和道德层面的教育,心理与道德教育为了淡化知识传授,切合教育对象个体的生活轨迹和心理轨迹,没有也无法达成
在认识论教学中,“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直是个难点,很多学生无法把握其精神实质。除哲学的抽象性和高中生认知水平等原因,教师过于重视结论而忽视知识生成的过程、忽视体验乃至教学方法失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事明理、寓理于事”,重在“事”与“理”的有机结合,力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纯主观的东西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庄子有一段关于“是非莫辩”的话,
一、作文修改的缺失与主体错位  一项对一百多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96%的学生写好作文后很少修改也很少再读自己的习作。[1]学生普遍缺乏修改作文的自觉性,更谈不上具备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再看看目前较普遍的作文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一次写作课就是以教师的讲评为终结,虽然教师会叮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订正,但真正实行起来的却只有小部分同学,大多数同学,在听完教师讲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同样如此,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是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内容干瘪、面目可憎。看看学生的作文,大多或无病呻吟,或夸夸其谈,甚至假话、空话一大堆。究其原因,与我们平时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意识的导向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教师只注重学生习作是否亮丽、是否优美,因此偏重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忽视了“写什么”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文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一点体会特别深,那就是:要当好一个班主任,真正抓好一个班集体,首要任务是要让这个集体形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就是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是班级的“精神文化”,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要形成这股合力,正确的舆论、共同的目标和良好的班风,最具有决定意义。    一、抓住时机,形成正确的舆论    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健康的舆论能够为
当前,高中生较为普遍的写作状态是:不想写,没东西写;相比较而言,想写、有东西写但不会写的只占少数。具体到议论文写作,大多数学生面对热点题型“新材料作文”,往往提不起兴趣,一味满足于“解说”材料,他们一般会确立一个四平八稳的观点,然后用大同小异的多个事例来“例证”供料的某一“含意”。如此这般,其笔下作文往往呈现味同嚼蜡的可憎面目。由此看来,议论文写作教学必须在“唤醒”学生的感觉、激活学生的思维方面多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文综地理试卷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注重化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文综地理试题在能力的考核上,十分注重考核考生以下四方面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2008年高考地理还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
读贵刊《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王霆、王永峰的文章《教材删改部分: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于我心有戚戚焉。该文谈了如何把课文删改部分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想法。笔者不惮狗尾续貂,也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课文的删改部分,不一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也不是简单到只要引入课堂那么简单。  围绕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删改的问题,近些年的议论不绝于耳,这与社会文化思想的嬗变和语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了验证这句话,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们全家特地坐上了去桂林的火车,准备饱览漓江的秀美与奇特。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昊天结伴游”……上了火车,我满脑子都是诗人笔下描写漓江的诗句,所以无暇观看沿途的风景,只想尽快到达梦寐以求的桂林。  时间在我的期盼中疾驰而过,转眼就到了桂林。爸爸、妈妈和我迫不及待地來到闻名遐迩的漓
“原生态”问题是指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文本的主动对话与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建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今天,学生提出的“原生态”问题具有巨大的课程价值: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成为可能;体现了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它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是语文课堂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