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体质辨识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bo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设计开发一套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和社区适宜的居民体质辨识管理软件。方法 通过对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分析,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利用Visual Foxpro 9.0开发工具,编写社区居民体质辨识管理软件的相关功能模块代码。结果 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社区概况、体质辨识和相关资料等,可以进行个体和群体的即时体质分析和结果打印等。软件的成功研制,为社区居民体质辨识活动提供了一个全程计算机管理工具。结论 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扩展性强,安装操作简单,提高了社区居民体质辨识活动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社区;体质辨识;管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R12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08-03
  Development of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Constitution of TCM
  Liu Zhonghua, Shen Liping, Hu Yan, Fen Xiangrong, Wang Guohua, Zhang Jing, Qiu Li
  Shanghai Changf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software package which mee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f constitution of TCM and caters to needs of community. Metho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f constitution of TC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the code for the relevant functional modules was written using Visual Foxpro 9.0 as development platform. Results The main software modules include community profiles storage, identification and other relavant information, and are available for real time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he software serves as a computerized management tool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 for constituton of community. Conclusion The system uses modular design. It is scalable,easy to install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dentification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constitution of TCM,and is highly practical.
  [Key words]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for constituton of TCM; Management; Software
  
  1 引言
  社區居民体质辨识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和“中医治未病”中的一项基础工作[1-4],工作量大,随访要求高。同时,其又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体质判定标准严谨。为了规范进行社区居民体质辨识活动,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和需要,按照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以下简称“标准”),我们研制开发了“社区居民体质辨识管理软件”(以下简称“本软件”),2009年8月投入运用,同年获国家版权局资格证书(2009SR058768)。
  2 系统目标
  以社区居民体质辨识信息为中心,建立一套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通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均较强,使用方便的社区居民体质辨识管理软件。
  3 系统设计
  3.1 开发环境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方便软件的推广和二次开发,本软件基于目前流行的基本计算机软硬件配置。
  3.2 开发工具
  本软件采用Visual Foxpro (简称“VFP”)9.0为开发工具。VFP以其知晓率高、简单易学、功能强大的特点,长期以来深受人们欢迎。VFP 9.0是VFP的较新版本。
  3.3 系统结构
  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社区概况、体质辨识相关资料。
  3.3.1 体质辨识
  为该软件的核心功能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标准”问卷、结果判定、结果打印等。除了少量的测试者基本信息需要输入外,相关问卷和结果汇总、打印等操作均仅需鼠标点击就可完成。若配以触摸屏即形成“社区居民体质辨识自助系统”,由测试者自行操作,可以在一些涉及隐私或敏感问题时避免尴尬。
  3.3.1.1 问卷
  采用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的“标准”中的问卷。两种形式:人机对话形式:回答不需输入,仅需在相关选项内作鼠标点击或触摸就可;书面形式:完成后将相关信息录入软件特定数据库。
  3.3.1.2 判定
  按照“标准”中的判定标准进行体质类型判定。
  3.3.1.3 报告
  每位测试者均将获得1份体质辨识结果报告,内容包括测试者基本信息、体质类型、调养建议和相关知识(含体质的基本概念和当事者体质类型的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和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等)。
  3.3.1.4 数据查询
  按测试者编号、姓名、体质类型等进行多种排序,提供各种需要的数据查询。
  3.3.1.5 结果打印
  可提供个体和群体两种打印模式(报告内容见3.3.1.3报告)。
  3.3.2 社区概况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的地理、人口和总体情况(含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介绍。
  3.3.3 相关资料
  采用列表形式,介绍体质辨识工作相关的背景和文件,例如,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等。
  3.3.4 汇总分析
  按要求对测试者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3.4 主要模块流程设计
  在本软件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测试者的访问进程,从基本信息、问卷、结果判定和报告打印一气呵成,方便测试者。
  3.5 界面设计
  本软件采用树状结构安排功能模块,递进递退,结构清晰。见图1。
  4 系统特点
  4.1 系统兼容性强
  本软件采用基于流行的基本软硬件配置,安装简单,可适应多种版本 Windows操作系统。同时其采用普及性强的VFP作为工作平台,有利于该软件的推广和相关数据的共享利用。
  4.2 界面友好 操作简单
  本软件对操作人员要求不高(无需计算机基础)。界面显示上,每一功能模块及其子模块功能一目了然。整个软件(除了问卷部分的测试者基本资料)绝大多数操作均仅需鼠标点击即可完成。另外,本软件具有自动查错功能,若测试者基本信息错误或问卷漏题时,软件会给出提示,提请进行相关信息的修改和补充。
  4.3 便于系统维护和二次开发
  本软件按照工作流程和分工分别设计各自的功能模块,层次清晰合理。各功能模块既可逐级调用,也可独立使用,方便软件的维护和二次开发。
  5 运行调试
  5.1 体质辨识问卷项目
  初始时,采用“标准”中的原始问卷,该问卷按9种体质分类进行询问。运行中发现它对测试者有一定的暗示影响,并且有多道问题在各类体质询问中有重复现象。为此,本软件将分类询问改为一卷式,重复问题只问一遍。
  5.2 体质辨识问卷卷面
  运行过程中,多次调整相关界面的布局和颜色配置以方便操作和尽可能减少失误。
  6 结语
  本软件开发成功后即投入运用,已进行体质辨识千余例,受到使用人员和社区居民的欢迎。应用结果表明,它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晓峰,王琦.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65-2267.
  2.王琦.“治未病”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与技术[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193-194.
  3.任小娟,王琦.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9:580-581
  4.孙贺营.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57-159.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作者简介:刘仲华,男,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区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008年),主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已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中华医学会全国性论坛优秀论文等奖项;负责市、区科研项目3项,已完成项目鉴定结论达国内领先,获相关全国专业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责任审校:杨怡岚)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实行家属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4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同时选择观察组每位病人的一个家属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采用spitzer的QLI评定量表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为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应认真开展家属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 家庭护理(非專业);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图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α1受体拮抗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中的疗效。 方法 9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3组,每组30例。结石直径4~8mm。组1为对照组,未给予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组2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3次/d;组3给予α1受体拮抗剂0.2mg,1次/d。每例患者治疗观察期不超过2周。 结果 治疗后三组的排石患者分别为13,22, 24例,排石率分别为43.33%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循征护理在幼儿静脉输液中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240例1~3岁小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方法,观察组从心理指导、选择合适的部位和血管、灵活把握进针角度和方向、采取巧妙的固定技巧等进行临床实践 结果 观察组幼儿静脉输液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指导静脉输液,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为抢救和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对尿毒症患者的血磷、血钙及红细胞免疫功能(RBC-C3b、RBC-IC)的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红细胞免疫粘附试验对5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30例正常人的PTH、RBC-C3b、RBC-IC进行测定。  结果 肾衰竭患者组, P T H、RBC-C3b、血磷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 1 )而RBC-IC、血钙明显低下 。结论尿毒症患者PTH升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耻骨下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耻骨下支骨折采用经会阴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按Matta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全部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对耻骨下支骨折采用经会阴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优良率达91.7%,且较保守治疗在临床疗效、翻身时间、半卧时间、扶双拐下床时间、完全弃拐行走时间均明显提高和提前。结论 对耻骨下支骨折尤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农村房颤病人的血栓预防治疗 方法 16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华法令组共82例病人,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使 INR控制在2~3之间。B组阿斯匹林组 共86例,服用阿斯匹林100mg~300mg,两组对比。结果 华法令组服药依从性差,出血事件发生率高,脱落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服药依从性及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统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农村地区房颤病人血栓预防治疗,阿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昆明同仁医院儿科出生的487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 结果 487例新生儿中,有72例发生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4.78%,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加,增加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和出生体重低,感染,窒息。结论 必须采取各项综合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综合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总结我院外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对65例患者采用早期综合治疗,定期复诊,观察5年内症状缓解及关节功能变化。结果 62例近期疗效优良率95.38﹪。结论 膝骨关节炎早期综合治疗尤为重要。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多普勒超声对113例颈动脉硬化患者进行超声分型:脂质沉积,粥样斑块,斑块合并狭窄。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最大流速(VP)并收集资料,了解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指出危险因素。结论 IMT随颈动脉硬化增厚,颈动脉硬化随斑块形成而加重,管腔变窄,狭窄处阻力指数增加,流道变细流速加快。提出颈动脉超声
期刊
【摘要】 目的 评价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了健康教育措施治疗OSAS的效果。方法 48例OSA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系统化健康教育措施。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系统化健康教育措施治疗OSAS的方式有明显效果,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焦虑;抑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