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应县木塔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徽因写到过梁思成是多么想去看应县木塔——它的大名其实是“佛宫寺释迦塔”:“我原本对这木塔没有太多的熱心。原因是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
  梁思成欲言又止。这是一种古老的心理禁忌,他怕轻言的事情往往落空,而这心愿对他来说又太重要了,在即将形成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轮廓中,应县木塔将是几个“之最”之一。了解了这一节,或许人们就可以理解,后来这个32岁的年轻人真的去测绘这座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木建筑的时候,为什么能“豁出去”——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双足悬空地爬过高达60多米的塔顶。
  是的,不像我们早已从各种图片中熟悉这塔的形象,当时的梁思成,甚至连它的真容都不得而知,因而,才有了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他写了封信发往应县,想要获得一张木塔的照片,由于不知道该寄给谁,他的地址写的是:“探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没想到当真有人给他回信。“宝华斋”,应县当时唯一的照相馆,给他寄来了木塔的照片。梁思成拿到这张木塔照片以后如获至宝,林徽因打趣说:“阿弥陀佛,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
其他文献
今年入夏,我国南方地区连日暴雨,长江、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河的水位超过警戒线,党政军民合力,奋战在防汛抗洪一线,才将滔滔洪水拒之门外。   洪灾,在历史上很是常见,而这类团结协作的抗洪事件,几百年前也出现过,元代画家夏永的界画《黄楼图》虽然没详细描绘洪灾的场面,可是,听完古画里的抗洪故事,再来回看,却会有惊心动魄的意味,似乎滔天的波浪就在眼前。  ●细细密密的“界画”  界画是中国绘画中单独的一个
期刊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对于想要适应社会的普通人来说,人生这条高速路的最低限速越来越快了。如何少思多行,降低内耗,提高车速?怎样绝路超车闯出一片新天地?你的问题,这期《润》里都有解答。  《哪怕只有一个名额,为什么不是我》,谁能想到这样豪迈发声的作者,曾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胆小鬼?心理学上有个值得品咂的词叫“退行”,你可以抱着奶瓶享受宝宝级待遇,也可以一夜长大,从方寸摇篮走上战场。努力不一定会得到梦
期刊
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黄河,是在三十多年前。  那年冬天,我到沈阳出差,想要在陇海线河南境内从车窗看看黄河。  到了風陵渡,正值夕阳西下,火车行驶到郑州黄河铁桥中间,轰隆隆呼啸而过的窗外,一片金黄的洪流自北向南涌来。夕阳映照下,一川黄金流水如刚出炉的钢水,闪射着金灿灿的光华在天地之间奔流。  “这就是黄河啊!”  就在我痴痴望着金光灿灿的黄河,心旌飞扬、不能自已时,火车一声长啸,驶过了黄河大桥。窗外的
期刊
前段时间我爸生病,好在手术及时,化险为夷。我家亲戚多,常常来一大堆人,团团围住病床。只有一个人总在圈外,站在大家后面,目光落在大家的背上,或偶尔穿过人墙,眺望着我爸。这人就是我爸的连襟,我姨父。  我姨父与我爸多年来关系很好,家里人手是不缺的,可他就要这么一趟趟跑。姨父比我爸年轻十几岁,但也已经过六十了,去年也大病一场,今后也得格外当心,我爸因此非常过意不去。  “你姨父你将来要孝顺他啊。”我爸说
期刊
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
期刊
郭怡孮,是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和花鸟画创作的代表性画家。他自幼受父亲郭味蕖先生的美学熏陶,继承了父亲“正不必做前人墨奴”的革新思想,将深厚的传统功力学养和现代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注重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美,创造了一种清新、灿烂、壮阔、繁茂、欣欣向荣的审美意趣。  郭怡孮认为,大自然中一切野得灵动的生命,也都艳到极致,彰显出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格外关注那些不太为人注目的异花野果,经常到原始森林和溪间山
期刊
《十万个为什么》:你问故我在  1960年,为了响应“向科学进军”的时代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定出一本能够回答孩子们所有问题的百科式科普书。在商量撰写人选时,编辑曹燕芳想起了此前出版的一本科普小品《碳的一家》,文风活泼、说理有趣,作者是北京大学化学系一名叫叶永烈的大二学生。  不久,叶永烈收到一封信,信中曹燕芳罗列了一些化学方面的问题,请他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来回答。叶永烈按照问题单,挨个写了一遍。写
期刊
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写在盛夏的一个傍晚到荷池边纳凉的情景。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綠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此诗的重要表现手法是移情,即为了表达得生动逼真,把物人格化,移情于物。写青草“报”讯;荷花“愁”热,“深藏”碧伞,妙趣横生,生
期刊
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
期刊
我以前看见我爸跟我爷爷的通信,经常诧异他们总是从蓉沪两地的天气谈起,仿佛不谈天气就不会开头了。我爷爷是老派文人,跟亲儿子说话都要追求一种公允的口气,好像言论不仅要传家,还要传世似的。我爸更过分,唯恐他父亲不知道他继承得很好,钢笔字都要模拟毛笔的笔触,在天气的描写上更力求翔实,恨不得附上一张水彩画——所以他们的信我从不看第一段,还笑话他们是“气象员父子”。我长大以后,心态忽然发生了变化,不太记得是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