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ong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如今,他的著作靜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其他文献
我的母亲在学校食堂工作。  我不住校,和住校的同学放学后各走各的。我不知道多少同学知道我是教职工子女,我刻意地不让他们知道。十几岁的孩子有时候笑得像春天里开花的树,有时候沉默得像一阵忧郁的风,为着一些难以捕捉的因由。  有天进教室我听到几个同学在聊天,同学们议论食堂窗口打饭的师傅们,谁给的肉多、谁给的饭多,最后认为最公道的是某某的妈妈,还说我妈态度也最让人舒服,总是笑眯眯的。  没人注意到我。而某
期刊
幼年时,常看见妈妈微微皱起眉头,自言自语,好像有什么疑难问题的样子,我就会喊:“妈妈,您别发愁,我去请桥头阿公来商量。”妈妈就会高兴地说:“对啊,你快去请桥头阿公来!”  桥头阿公是我们全村敬重的老爷爷,他住在竹桥那头的小镇上,大家都尊称他“桥头阿公”。  那时他大约60多岁,走路飞快。他来我家总是和外公一人一把竹椅子,在走廊里说古道今。外公一团和气,喜欢讲笑话。桥头阿公却有点严肃,不苟言笑。他有
期刊
今年入夏,我国南方地区连日暴雨,长江、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河的水位超过警戒线,党政军民合力,奋战在防汛抗洪一线,才将滔滔洪水拒之门外。   洪灾,在历史上很是常见,而这类团结协作的抗洪事件,几百年前也出现过,元代画家夏永的界画《黄楼图》虽然没详细描绘洪灾的场面,可是,听完古画里的抗洪故事,再来回看,却会有惊心动魄的意味,似乎滔天的波浪就在眼前。  ●细细密密的“界画”  界画是中国绘画中单独的一个
期刊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对于想要适应社会的普通人来说,人生这条高速路的最低限速越来越快了。如何少思多行,降低内耗,提高车速?怎样绝路超车闯出一片新天地?你的问题,这期《润》里都有解答。  《哪怕只有一个名额,为什么不是我》,谁能想到这样豪迈发声的作者,曾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胆小鬼?心理学上有个值得品咂的词叫“退行”,你可以抱着奶瓶享受宝宝级待遇,也可以一夜长大,从方寸摇篮走上战场。努力不一定会得到梦
期刊
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黄河,是在三十多年前。  那年冬天,我到沈阳出差,想要在陇海线河南境内从车窗看看黄河。  到了風陵渡,正值夕阳西下,火车行驶到郑州黄河铁桥中间,轰隆隆呼啸而过的窗外,一片金黄的洪流自北向南涌来。夕阳映照下,一川黄金流水如刚出炉的钢水,闪射着金灿灿的光华在天地之间奔流。  “这就是黄河啊!”  就在我痴痴望着金光灿灿的黄河,心旌飞扬、不能自已时,火车一声长啸,驶过了黄河大桥。窗外的
期刊
前段时间我爸生病,好在手术及时,化险为夷。我家亲戚多,常常来一大堆人,团团围住病床。只有一个人总在圈外,站在大家后面,目光落在大家的背上,或偶尔穿过人墙,眺望着我爸。这人就是我爸的连襟,我姨父。  我姨父与我爸多年来关系很好,家里人手是不缺的,可他就要这么一趟趟跑。姨父比我爸年轻十几岁,但也已经过六十了,去年也大病一场,今后也得格外当心,我爸因此非常过意不去。  “你姨父你将来要孝顺他啊。”我爸说
期刊
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
期刊
郭怡孮,是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和花鸟画创作的代表性画家。他自幼受父亲郭味蕖先生的美学熏陶,继承了父亲“正不必做前人墨奴”的革新思想,将深厚的传统功力学养和现代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注重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美,创造了一种清新、灿烂、壮阔、繁茂、欣欣向荣的审美意趣。  郭怡孮认为,大自然中一切野得灵动的生命,也都艳到极致,彰显出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格外关注那些不太为人注目的异花野果,经常到原始森林和溪间山
期刊
《十万个为什么》:你问故我在  1960年,为了响应“向科学进军”的时代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定出一本能够回答孩子们所有问题的百科式科普书。在商量撰写人选时,编辑曹燕芳想起了此前出版的一本科普小品《碳的一家》,文风活泼、说理有趣,作者是北京大学化学系一名叫叶永烈的大二学生。  不久,叶永烈收到一封信,信中曹燕芳罗列了一些化学方面的问题,请他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来回答。叶永烈按照问题单,挨个写了一遍。写
期刊
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写在盛夏的一个傍晚到荷池边纳凉的情景。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綠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此诗的重要表现手法是移情,即为了表达得生动逼真,把物人格化,移情于物。写青草“报”讯;荷花“愁”热,“深藏”碧伞,妙趣横生,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