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传统观念 注重能力培养

来源 :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g3114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就中学学生能力培养问题从明确目标和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能力尤其是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主张从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教学观、以及课堂观方面转变观念,进行改革。
  〔关键词〕 观念能力应用主体主导课堂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呢?
  
  1明确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
  
  1.1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构成,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支撑着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诸学科能力的框架,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它揭示了语文在交际中的实质——接收和表达:听别人说话,接收口头语言,包括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一切信息;说话给别人听,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别人的文章,包括以文字为载体的一切信息,接收书面语言;写文章给别人看,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1.2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所谓语文应用能力,是指基于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之上的、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语文基本能力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延伸与应用。升入大学后的学生毕业后或一些高中毕业生绝多数将直接走入社会,直接面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竞争,社会最需要的是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能力之高下,对他的人生会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结束学业进入社会后,他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与人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要听别人说话,善于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准确理解其含义;要恰当表达自己的意思,表明自己的观点。如科学工作者要以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学术论文来阐明自己的论点,使社会承认和接受;企业家要以准确而无可辩驳的、鲜明而不模棱两可的、生动而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掌握谈判的主动权;领导者要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下属接受自己的决策;下属要以令人信服、无懈可击的语言使上司采纳自己的建议。人们也要阅读各种文章,如各类书籍及报刊、杂志、网络上的文章等,还有上级的文件、下属的报告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运用读的能力。人们还经常要根据不同目的进行大量的写作活动,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以应用文体为例,就有调查报告、计划、总结、述职报告、各种书信等事务文书,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合同等经济文书,还有法律文书,礼仪文书,宣传文书等等。学生必须将所掌握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地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才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也非常需要语文能力的应用。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难以计数,信息跨越之范围无所不包。电脑、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更加快了信息的发展趋势,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信息,必须不断地汲取并消化这些信息。搜寻、筛选和加工信息成了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生存技能。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正是一个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学生必须学会在涉及不同知识领域的文章中搜寻、筛选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关键性的语言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释义、分析、整理、综合与评价,然后用某种语言形式进行恰当的转述。在语文教学中这是一个“阅读——写作”的过程。而从信息科学的观念来说,这就是一个“接收——解码——编码——输出”过程。同样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也需要接收以口头语言形式发出的信息,即“听”,并能恰当准确地传达出来,即“说”。
  
  2转变观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2.1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2.1.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活动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育功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无视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已不算很新鲜的说法了。但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的却并不多。虽然,由于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已众所周知,老师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名学生滔滔不绝地讲授40分钟这样绝对的例子已经很少看到了,很多教师也认同“学生是主体”这一说法,但是,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按既定教案办,而不能根据课堂情景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在教学之后不进行“反馈——矫正”,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更多的则是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需要在认识的层面上加以解决的观念问题。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并走向预定的目的地。站在这样的高度去看问题,便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的能力才可能在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只在方法的层面上考虑问题,那就只能围着“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打转转。课堂看似活跃,其实学生是被动地发言,被动地讨论,被动地搞活动,这是不能叫做“发挥主体性”的。
  2.1.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就减弱了,相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课堂节奏的调控者。“主体”与“主导”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学双方的地位、作用、关系的高度概括。在“主体”与“主导”这一组事物中,“主导”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及成败。“主导”正确、有力,主体性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教师的主导怎样才算正确、有力?一要在思想上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明确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根本认识上解决问题;二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教学方法,明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渠道在于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无疑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组织作用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情境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随机调控。这是主导作用的外观功能,而主导作用的内在功能则是启发思维。离开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作用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不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任何“主导”都将是形式主义的,无益于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看起来似乎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但学生实质上依然是被动地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轨道走,并没有实现自主思维。这样的教学决不是“主导”而是“主宰”。
  2.1.3师生间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主体密切结合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同一教学过程中,就构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作”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师生间是平等的,人格互重,教学相长。这样就会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为学生着想,经常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与学生商量,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地予以采纳。当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时,他们的能力也就最大限度地得到了锻炼。
  2.2教学观。传统教学观的主要特征有两个:①重知识轻能力。长期以来,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我们当老师的也以“知识的传播者”而自豪。这种传统观念潜伏在我们意识的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了你,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学生只学到有限的知识,却没能转化为他们的能力。②重教“书”,轻教“学”。课堂上教师只管讲,学生照单全收。只单纯教学生知识,却不教他们怎样学习,一旦脱离老师,他们便没有能力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能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可见,传统教学从根本上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能力锻炼、思维训练和未来发展。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一方面重视技能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淡化教书意识,强化教学意识,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挖掘、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注重他们未来的发展。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西方的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逐步摆脱教师的过程。”要达到“不教”和“摆脱教师”的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而且,他们的能力也将会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得到持续的发展。
  2.3课堂观。不少人心目中的课堂就是教室的小天地。认为只要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听老师“传经”,再加上一些枯燥乏味的训练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陈旧的、片面的课堂观。它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而以应用为主的能力培养恰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2.3.1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让课堂教学紧贴社会需要,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造就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非常有益。国家为各学科教学规定了教学大纲、编写了教材,这是课堂教学所应该遵循和采用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把课堂教学封闭起来,唯教科书是从。就拿我们的写作教学来说吧,就那么几类作文题,一届一届的学生都在写记叙、议论说明等文体,只是以材料、话题、命题等较灵活的方式出现而已,毫无情趣,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据介绍美国的中小学常常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题目往往大得惊人,如《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篮球运动》等。老师布置一连串思考题,介绍一些参考资料,由学生自己去调查、采访、研讨,然后拿出报告来。许多学校还规定了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相比之下,哪一种教育方式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必要的基本写作训练是不可少的,但若将其作为写作教学的全部,且一成不变地延续下去,把学生的思想封闭在小小的圈子里,使他们的写作能力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那将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封闭是没有出路的,相反,教学内容紧扣时代与社会,并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需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的作业,使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2.3.2重视语文活动课,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语文活动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在实践中发展语文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它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开展语文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融入社会,贴近时代。②目标明确。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计划等,不能无的放矢,看似热闹,实则毫无意义,搞形式主义,或者活动零碎不系统。③重在实践。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很重视实践性,语文活动课强调的也就是学生的身体力行,要让学生做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自己来做,在做中学会应用,在做中锻炼能力。④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活动中,学生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授之以渔,导之以法。
  以上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改革还会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在教改实践中也还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中学生实际教学,实实在在地收到成效,而不是把培养能力作为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还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突出特色,创出一条新路,果如此,中学语文教学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其他文献
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以往的解答数学习题,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数形结合,为学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数形结合”是借助简单的图形、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势在必行。情感是形成兴趣的动力。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启发、熏陶,用情感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沉浸在饱含情感的文章之中,接受道德情操的陶冶,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1精心
期刊
〔摘要〕 新课程呼唤着教师角色的深层次更新,包括观念系统、能力系统和方法系统的一系列变革,从而以崭新的角色去完成塑造新世纪中华民族文明新形象的历史使命。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角色师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条作了这样的阐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显然数学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联,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知识起点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冰心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只有给他们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探索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想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关键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欲望。教师应当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探究意识的教学改革空前高涨。实践证明,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本文就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是高尚情操的载体。在语文课文的许多篇目里,到处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关怀。如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无不把“关
期刊
〔摘要〕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已不在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教法改革与教法指导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要为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开拓有效的活动空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教学培养改革能力参与    初中课程教材改革,是我国基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关键词〕 计算教学方法价值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始终。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期刊
〔摘要〕 历史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十分广泛。它既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必备条件。初中历史教学就是为青少年将来从事工作打下基础。初中历史的教学也需要好的方法和技巧才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法技巧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
期刊
我班是艺术生班,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十分不理想,学习习惯不好,有怕苦、畏难的情绪,甚至有很强的自卑心理,经不起挫折,厌恶学习。针对学困生较多的实际情况,我着重就学困生得心理障碍作了一点有益的探讨,仅供参考。心理学观点告诉我们,学生都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而学生的心理活动又取决于学生自身素质(身心发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凡学困生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