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课程标准 创高效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开一扇窗,可见一座山。今年暑假,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热潮中,我通过各种途径连续学习了很多天,虽然很累,但却很充实。时常面对不同的专家,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并积极地与同行们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多方面的认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实验稿相比,从“前言”到“实施建议”均有变化,2011年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的建议更加明了、准确、规范、全面,对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为我打开了通向数学、了解数学高效课堂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看到的是一个绿意盎然的世界,它触动了我的思维,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启迪着我的行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把教和学联系起来。很多教师对自身的认识不足,职责理解不透。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发挥教师的作用。
  一、履行教师的激发职责——高效课堂的起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相比实验版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教师教学中要更多的从数学角度激发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把新的概念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使学生知道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的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在网上看过特级教师黄爱华的一段教学视频。教学的内容是“角的认识”,首先他给学生放了一段甲队和乙队足球比赛的视频录像,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对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
  学生看到甲队的中场球员抢到球后传给前卫队友,前卫队员6号快速把球沿边路带到底线附近(如图一)中的B点,但他没有射门,而是把球传到中间(如图一)中的A点,让冲上来的9号球员一脚把球射进球门。就在学生欢呼雀跃的时候,教师提出了问题:6号球员把球带到了B点,离球门也不算远,为什么不射门,而要把球传到中间给9号球员射门呢?黄老师通过视频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们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球员的射门行为。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且还激发学生们透过现象去寻找本质的欲望。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要是6号球员在B点射门,角度太小容易被对方守门员封堵,把球传给9号在A点射门,角度要大得多,不易被封堵,球容易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原来是因为射门的角度大小不一样。是的,生活中有角,角也有大小之分,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并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由于黄老师的激发,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新知识“认识角”充满了积极的情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学生对角的原有认识与所要学习的“角的认识”立即建立了联系。当学生被老师激发,就会产生很强的求知欲,便可以产生积极的创造思维,获得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双赢。
  二、履行教师的培养职责——高效课堂的发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实验版相比增加了“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3]。教师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应该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巴金曾说:“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倾听、辩论交流等都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倾听、辩论交流。课堂上学生首先注意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观点,再从中寻找出与自己想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这种交流的核心便是不停的思考,它伴随着观察、判断、选择。这种课堂形式,无不闪烁着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课堂教学艺术光彩。
  前不久,有机会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的评比暨观摩课的活动。有这样一堂课,教学内容是“24时计时法”,在教学了“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后,老师问:“这两种计时法你觉得哪一种好?”(当时我纳闷:这两种方法根本没有好坏之分,这位老师怎么提了这样一个蹩脚的问题啊?)学生开始回答了。
  生1:我认为12时计时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
  生2: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字就表达清楚了,不要写那么多汉字。
  生3:我反对×××的意见,因为我觉得24时计时法一下子很难看出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而12时计时法一下就看明白了。
  渐渐地,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倾向于12时计时法了。而在此时的教师怎么样呢?表面虽是从容的,可脑海里却是极不平静的,因为要随时应对不同的情况。老师说道:“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计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识‘早上、下午、晚上’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请你们继续辩论。”
  经过一阵激烈的辩论后,多数学生的意见又转向认为“24时计时法好”。这时,老师又说:“我又不同意你们了,如果我打电话约一朋友看电影,我肯定说,明天下午5点一起去看电影,而不说17时去。请大家再讨论讨论。”教师一会儿当“正方”,一会儿当“反方”,其实质是培养学生倾听、辩论交流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的习惯,获得辩证看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终于领悟:噢,它们两者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适用于不同的情境而已。课堂上,教师扮演了一个“无事生非者”,巧妙地引发学生一轮又一轮的倾听、辩论,通过经历这个思辨过程,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倾听、辩论等习惯,这些习惯与良好的数学素养是双向的、互动的。
  三、履行教师的留白职责——高效课堂的提升
其他文献
夏日的正午总让人难以平静,电风扇的扇叶不停转动,却带不来一丝清凉。我趴在桌子上久久不能入睡,握着笔,望着一道道习题,无从下手,内心烦躁。这时老班突然出现了。  也许是觉察到我这几天的异样了吧。老班径直走到我身边,让我带上那本习题本到办公室,我本以为他会责怪我考试不利又不思进取,可是……他让我坐在他对面的位子上,抛下一句很轻却很坚定的话:“静下心来解出这道题。”说完他就去摆弄放在窗台上的君子兰了。我
反复阅读尤老师的课堂实录,我们感受到了精心的预设与巧妙的生成,在充实的课堂中,诠释着儿童理解的智慧,提升着理解儿童的境界。  问题引路。对于不同的事物来说,有的物体导电,有的物体不导电,那么究竟哪些物体导电,哪些物体不导电呢?尤老师从常见的铜钥匙、塑料尺入手,通过让学生做实验,明白了铜钥匙能导电,塑料尺不能导电。那么常见的物体中,哪些导电,哪些又不导电呢?学生就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进行探究。  一、
自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清算中心一直坚持定期撰写《内蒙古自治区支付系统数据分析季报》,客观描述支付系统的资金往来情况,并对当季支付清算数据进行基
我曾教过一段时间初中,何伟,就是我教初中时的学生。母亲和他被人贩子从贵州拐卖到我们这儿时,何伟还在襁褓之中。一个在当地讨不到老婆的男人买了她们,但这个男人脾气暴躁,于是母子俩常常鼻青脸肿。同事夏老师与他家是邻居,他的介绍让我感觉到何伟的与众不同。  老师们都不喜欢何伟,因为在他们的课堂上,何伟安静得像一尊雕塑。不过,我却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倒不是他在我的课堂上有多么上佳的表现,而是他的习作让我刮目相
在《肝炎病毒》章节教学中,采用一种能够模拟临床的“学科内会诊式讨论法”的方法应用于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肝炎病毒》教学 会诊式讨论法 应用  “会诊式讨论法”,通常严格地定义为一个医生利用自己所学专长提出对诊断或治疗的意见。具体是指临床各科室在疑难病症诊治过程中,因病情复杂或涉及其他专业特邀请富有临床经验的或相关专业科室的医师参加讨论和交流。其形式有
这样的事儿发生在黄玉露身上,是迟早的事儿。所以,那天下午,当我接到监考教师打来的电话时,并没有太多的惊讶,有的只是打心底油然而生的一丝愤怒和不安。  放下手中的工作,我匆忙赶往他所在的考室。刚走到三楼走廊的拐弯处,只见一只文具盒静静地躺在楼梯上,中性笔、透明胶、橡皮等文具用品零乱地散了一地。我轻轻走过去,捡了起来。那只文具盒的内侧,贴有一张三寸见方、写着黄玉露名字的纸条。拿着文具盒,我走到了考室门
12月19日上午,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行长余文建在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会见了乌兰察布市市委书记王学丰一行。
中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近些年来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展中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着重大
【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很少主动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当老师问孩子:"你喜欢唱歌吗?"回答都是肯定的。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都是被动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感教学教学环境  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家对课程改革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面对高中新课改,我们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  一、深入学习课改精神,转变观念,加深对情感教育的理解  早在课改之初,我校教师就积极投入到了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研讨中。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高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