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带领团队研究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起于对基础教育落实核心价值观方式的反思,成于对于学科教学乃至学校教育落实核心价值途径的实践探索。其近30年的研究历程,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伴随着不断的自我超越,试图探索一条基础教育有效渗透核心价值观的道路。
  一、主题教学的提出针对基础教育落实核心价值观的误区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奠基,即始于基础教育阶段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渗透。但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文革前,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有走向政治课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领域不断进行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的系列改革,但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在基础教育领域当中的落实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或置之不理,或空洞灌输,或堆砌叠加。核心价值观要想入脑入心仍需进行广泛深入的系统研究。
  就此,窦桂梅老师曾在自己2005年发表的文章里这样写道:“近些年,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又联想到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以及课程单元,从教材自身建构,提出‘主题教学’。从而在语文课程概念下,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哲学的高度,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整体构建课堂教学,以期更好地实现‘三个超越’的一种思想。”从这段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出,主题教学提出的初衷就是解决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问题,其指向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实际上早在1994年,当时只是吉林第一实验小学普通语文教师的窦桂梅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打好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的两个底子。当时,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徘徊在效率不高的低谷之中,教材陈旧,教法僵化,忽视母语教育中的民族性和人文性。窦老师以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为实验基地,开展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提出了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这里的“超越”孕育着一种希望,那就是解脱困扰语文教学已久的“教材、课堂、教师”的束缚,以儿童语言、思维、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成长作为核心目标,对语文课程进行大胆改革。
  然而“超越”过后,“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主题教学为这样的改革,找到了一条实践的路径。主题教学中的“主题”,表现为具有生命意义的核心语词,这样的语词实际上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生本化。主题教学旨在通过这样的语词,有效建构课堂,在实现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让“主题”,亦即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可以说,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提出本身,就是在试图解决学科教学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二、主题教学研究历程就是探索核心价值观的实施途径
  从2000年主题教学的提出,到2010年窦老师由语文特级教师转型成为清华附小校长,这十年的时间里,窦老师带领清华附小语文教师团队,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研究方式,首先通过一节一节的研究课,探索了主题教学如何通过课堂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
  窦老师的主题教学,依据主题形成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主题教学和动态主题教学。主题教学由静态发展为动态的过程,反映了主题教
  学的课堂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由教师“他主”到学生“自主”的转变。
  早期的静态主题教学,教师通过预先的文本解读确定作品的主题,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预设以“幸福”为主题,师生一道将小女孩幸福的本源解读为“对苦难的隐忍,对梦想的渴望”。
  动态主题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主题事先不做限定,而是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生成多元的、有层次的主题。在动态主题的生成过程中,一切的主题由孩子在深入阅读、体会中得出。教师提供课外资料,打开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引领者。教学《皇帝的新装》,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主题“回到事情本身”基础上,感悟到“诚实、天真、单纯、实事求是、不要爱慕虚荣、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波逐流”等主题。
  在对课堂不断改造的基础上,主题教学进而从语文学科课程整体构建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比如,以主题为纽带,选择不同版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使学生在同主题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中深入体验主题;为学生推荐大量经典阅读书目,推荐大量建议背诵的诗歌文赋,促进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体验核心价值观;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课上以学生的质疑作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在思辨中加深体验;改变原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学科评价方式,以分项过关测试的方式落实学生阅读、背诵、积累等相关学习内容,以“主题护照”记录学生探索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成长。
  由课堂到课程,主题教学逐渐形成以“情感·思辨”为主线,以“体验·生成”为特征,以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一体的实践模式。纵观主题教学产生、发展及延伸的历程,正是基础教育领域核心价值观研究,由学科教学研究起步,不断向课程及教育整体改革探索的研究道路。
  三、主题教学为核心价值落实提供实践道路
  如果说主题教学的探索历程反映出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与国家、时代命运的联系,主题教学的研究成果则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施途径上的宝贵经验。
  1.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课堂实践:体验中生成。
  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窦老师用40余节享誉全国的语文教学公开课回答了“小学语文教学是否可以同时让学生获得工具性和人文性熏陶”这一问题。
  早期的静态主题教学,呈现螺旋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用“主题”串联起那些散乱的“珍珠”,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构成“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以往的语文教学,采用“平推式”教学,儿童看似学了一堆词语,但没有积淀,没有生长,仿佛手握一把散乱的沙子,塑不成有生命的形象。而主题教学正是凭借着富于生命力的语词,将核心价值观与语文学科的素养统整起来。   如代表课例《珍珠鸟》,以“信赖”为主题,按照“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三个步骤完成。在完成课文相应部分的理解重点词句、完成感情朗读、语言文字训练等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在第一板块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的板块,重点体会因信赖小鸟由最初的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变得“神气十足”“胆大妄为”。第二板块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体会大鸟因其经历,对人的信赖有所保留。第三板块探讨人与鸟类的信赖,深思该怎样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环节。
  师:现在回过头来说说,这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小鸟眼里的信赖是屋子内的安全,大鸟呼唤的信赖是给它们真正的尊重和平等,而不只是在房间里,在人的肩头。小鸟它压根就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么蓝,树有多么绿。它一旦长大,像它爸爸妈妈一样,它就再也飞不出笼子了。
  师:对此,你有什么话要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作家啊,小鸟们原来的家是在森林的树上的。这想必你也知道,你是个爱鸟的人,所以你才这么用心对待它们,不过,即便这样,最好的境界也不是你认为的这样。
  生:作者,其实你的感受只是以你自己的标准判断的,可惜鸟儿们不会说话。不过大鸟的表现你也应该看出来,它们需要的信赖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
  生:希望你把那些鸟儿放飞在蔚蓝的天空吧,如果你真正喜欢珍珠鸟那你就让它们自由飞翔。如果真正对它好的话,让父母带着小家伙翩翩起舞飞出窗外。当然,它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对它们的好。
  生:大鸟们呼唤的是原本飞翔的生活,夜晚回到自己的巢中做着属于自己的梦。
  师:它们呼唤人类给予它们天然的生命尊重,呼唤人类必须用宽广的胸怀放飞它们,而不是像对家禽一般豢养戏弄。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的是“信赖,就给它……”,那么,此时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
  生:还!
  (师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师: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请用这样的句式再次呼唤出大鸟们心中的信赖。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
  生: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不信,把人放在笼子里试试,看你难受不难受!(掌声)
  生:信赖,就还它真正的安全感,让它不因为人的出现而害怕不已。
  生:信赖,就是该还人家的,都应该还人家,而不是供自己养着观赏好看。
  从上面的环节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主题“信赖”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多方对话中达成的,是内源性的生长。
  后期的动态主题教学,为进一步尊重儿童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自我体认,在学习方式上更是进行了大胆变革,通过“预学、共学、延学”三个环节,使儿童经历“我自己学会了什么,我不懂什么”和“我新学会了什么,我还要进一步学会什么”的学习过程。
  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教师将学生的质疑整理成问题串,然后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师生协商初步“生成主题”。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同主题学习素材,提供多条思考途径。
  如果说其中共学的环节继承了早期主题教学螺旋式结构,那么预学与延学的加入,则更加凸显了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学生基于学习材料,结合生活经验在预学环节展开的种种质疑,反映的正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矛盾与不解,相对于以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真实反映困扰儿童的种种矛盾。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中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生:为什么大家不敢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而小孩敢?
  生:皇帝为什么不怀疑那两个骗子?
  生:皇帝知道自己没穿衣服为什么还要继续走下去?
  生: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没有看到皇帝的衣服,但他们却说看到了?
  这样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正是儿童意识形态当中的困惑。共学的环节中,教师借着这样的问题展开教学,实际上就是在与学生一道回答学生对于学习材料提出的问题,回答了隐藏在这样的问题背后学生对于世界的困惑。
  主题由学生生成,学生质疑贯穿课堂,学生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复杂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却蕴含丰富,其中体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2.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课程构建:积累中丰富。
  主题教学已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一体的小学语文体课程系统,在其中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特别突出“阅读”和“积累”,这背后除了对于语文学习规律的尊重以外,还蕴藏着对于核心价值观落实过程中由“他主”到“自主”的过程。
  好的教育应当是无痕的,应当是将教育的目的隐藏在背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当中自己领悟的。语文课的教学毕竟是一个“他主”的过程,从教材内容到教学过程的安排都由教师决定,缺少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注。而阅读恰恰能够焕发学生由内而外的自我教育。好书能够帮助儿童疏导情绪、化解烦恼、树立榜样。同时,因为每个孩子即使是在阅读同一本书的过程中,还会结合自己的经验,获得不同的体验,所以阅读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还是具有针对性的。为此,窦老师带领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师团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期至少为学生提供20本以上的必读选读书目。
  如果说阅读发挥的是隐性的教育作用,那么积累发挥的就是长效的教育作用。清华附小推荐每学期背诵古诗25首,文言文10篇,经典现代诗及儿童诗10首,小学六年背诵古诗300首,积累诗词文赋近600篇。引导学生积累《论语》《中华古诗文》中的经典的格言警句,让学生从中感悟先人的哲理与智慧。打破学科界限,将其他学科资源迁移过来,成为资源菜单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推荐学生观看的60部经典电影”(被教育部隆重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推荐学生欣赏的60首中外名曲”、“推荐学生欣赏的60幅中外名画”、“推荐学生欣赏的60幅书法碑帖”。这些积累的内容也许并不能马上为学生全部理解体会,但是这些积累过的内容,会化作学生血液中的基因,留待时间的发酵,最终引导学生走向更好的自己。
  人的精神世界,需要不断以前圣先贤、时代学人的营养加以润泽,而阅读与积累无疑就是最好的方式,它们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学好语文的基本要素,更有梦想之舵、精神之钙。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主题教学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找到了一条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道路。回首研究之路,令我们欣喜的不仅仅有主题教学获奖所带来的荣耀,更多的是一代代清华少年茁壮成长、将成为祖国栋梁之才所带给我们的喜悦。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我经常鼓励青年教师多阅读、多写作、多上公开课,有的老师会很无奈地说根本没有时间忙这些啊!偶尔还会遭到质疑,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读到一篇寓言故事,我觉得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故事的大意是: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夏天快要过去了,他们已经收藏好了过冬的坚果和稻谷。有一只叫尼克的田鼠却还在忙碌。“尼克,过冬的粮食不是都收藏好了吗?你还在忙什么呢?”其他田鼠问道。 “我在收藏阳光。”“什么?”其他田鼠吃
继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北京市教育大会如期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对北京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通过九年一贯制改革、学区制、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百姓家门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汇中学与原忠实里小学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周边学生提供了优质、公平的入学机会。然而,当教育改革迈向深水区,人民的期望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时,文汇人又该有
成长的滋味是地上的一棵小苗渴望长成参天大树。  怀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渴望与信念,就一定能在风雨中在电闪雷鸣惊涛骇浪中葱茏地  站着,而不会凋零为一棵衰枯  的草。  ——摘自我的教育随笔  用心播种  1993年,刚满18岁的我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毕业了。踌躇满志的我却因那年的特殊分配政策被分到了一所村小,任教六年级。那时我的心情黯淡到了极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通师二附小施建平老师送教下乡的
《小王子》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很多人都在这本书里读出了童年消失的感慨,读出被成人世界忽视的心灵力量、真挚的情感以及纯真的美好。  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个故事,会从小王子看似荒诞离奇的经历中,看到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轨迹。这是一段重新发现自我,重新建构自我的旅程。  在遇到玫瑰花之前,小王子每天只是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清扫火山,拔掉猴面包树的芽。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可言
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第一阶段,而儿童文学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幼儿园实现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幼儿园在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还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积极地开展儿童文学教育,教师们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散文等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学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美丽的文学世界,不断探索儿童文学作品的育人价值。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天,或许只要一首诗就够了。你会全天嘴角上扬,吹着口哨去应对各种无聊。  我是在假期中看完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的。那时我就想,来这世界上我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就是教学生读这本书了——或者,是教学生学会了去读诗。当今的生活有太多的任务、太多的繁杂、太多的无奈,读一首诗,或许你拥挤的内心就会挤进一丝亮光,通透全部的胸腔。我想,在学生每天繁重的学习中,诗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营养成分。  诗歌给学生最
德兵是我在荆州市实验中学小学部工作时的同事。1993年7月,我和学校校长、书记一起到湖北省仙桃师范学校挑选优秀毕业生。当时,他的班主任鼎力推荐,说他素质全面,功底深厚,是一个好苗子。经面试,果然不错,他有思想、善谈吐、反应快,的确是一块难得的好材料,我们当场就决定录用他。来到学校,他一直教语文,并先后担任班主任和教科室主任工作。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他都善于思考,非常投入,很有办法,受到领导
【教学目标】  1.通过集中识字会认“携、制、洲、册”,随文识字认识“麻、蔡、伦、欧”,认识多音字“累、切、鲜”。  2.利用时间轴,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造纸术的发明;读中促悟,了解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3.借助时间轴,指导学生在搜集材料时还可以  “整体利用时间轴,焦点抓住关键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一用时间轴,渗透传统文化  同学们,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
一  一个以前的学生在网络上跟我聊天,推荐我看一篇文章《先学聪明再学笨》,他告诉我:“这篇文章在中学生里面十分火爆!”  我读完以后,心里颇不是滋味。  文章的起因是一个女孩给作家刘墉写信:老师让她写作文要多用“优美词句”,而女孩认为“文章的灵魂并不是语言,而是所蕴的意旨,如果按老师说的作文,等于抛弃了重要的,而拣了次要的”。  作家的回答是:女孩说得对,可是老师也没有错。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执教者基于对教材的解读,会采用不同的教法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让我们能够更多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法的变化。  自2019年统编本教材全面使用以来,教材的编写理念、组元方式一直备受关注,“双主线”“要素”“系统”“整合”“取舍”等热词频出。不论从哪个角度去思考,人们对于语文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整体性认识是一致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