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嘉应州客家人移民入台原因探讨

来源 :当代青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ia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清时期广东省嘉应州的大量客家人东移到台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宗族和家庭又有不同的原因,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嘉应州镇平县陈氏为例,探究其入台原因。主要从生存环境的恶劣,政府政策的影响以及客家人的冒险与探索精神着手进行简单探讨。客家人的迁台对于台湾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嘉应州;客家人;移民入台
  台湾的客家人遍布于台湾各地,据“行政院”客家委员会1997年度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指出:客家的人数多达427.6万人,在台湾2300万人口当中,台湾客家人口比例高达18.6%。在明清时期,大量的客家人移民台湾进行垦殖,根据研究,台湾的客家人大多数是从福建和广东移民过去的,其中广东居多。陈运栋先生所著《台湾的客家人》一书就有记载:古嘉应州属(包括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的客家人占最多数,约占(全部台湾客家人口的)二分之一。[1]显而易见,嘉应州的客家移民当属最多的。笔者以广东省嘉应州的陈氏为例,主要探讨嘉应州的客家人移民入台的原因。
  陈氏,原居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坊社横龙岗,祖堂称为“新屋下”。他们是在清乾隆年间渡台,定居于台湾北路淡防厅竹南一堡中港隆恩佃番婆莊(今头份蟠桃里)陈凤逑派下一系。
  在明清时期,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特别是在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观念就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为何广东和福建籍的客家人愿意选择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一片未知的土地上进行垦殖呢?笔者在前人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陈氏为例,简单分析总结出几点原因。
  第一,广东嘉应州的田少山多、人稠地狭的生存环境使得客家人不得不另迁他地。
  王东教授在他的《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一书中引用施坚雅教授的“区域系统理论”,解释,即“传统的中国可以分为九大宏观区域。每个宏观区域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传统的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节律,就是由这九个宏观区域的共同发展所决定的。当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高峰时,就会吸引其周边的人口,导致“边际区”的人口向“核心区”迁移”。[2]由施坚雅教授的这一理论可以推出,当时的客家人移民到台湾是由广东和福建的发展周期所决定的。当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收缩,由于生存资料的竞争开始加剧,生存环境也变得恶劣,就不得不进行迁移。
  嘉应州(今梅州)的地形现在从地图上仍可以一目了然,有80%为丘陵山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一情况造成了当地居民的可耕地非常的少,造成了 “虽有健耜肥牛,苦无可耕之地”的尴尬处境。在这种条件下,许多居民以佣工种田为生赶赴台湾。镇平县的陈氏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迁移入台的。乾隆年间陈家迁台前的陈家锡亿四子分产,第四子华摽所分的家产:1.粉林子楼房下间一间,两层横屋合面一截;2.屋后松树下屋一间;3.田租,土名麦坵第三份二斗五升,大小二坵,古井右边蕉头园地一块。[3]由此可以看出,陈家的家产已经是越来越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发展。而清朝初期的台湾一府四县,土沃人稀,尚可容纳一些人口。闽粤两省与台湾一衣带水,移民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生存环境的改变是首要的原因也是根本的原因,若不是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是不愿意远离家乡的。
  第二,政府的政策对于客家人迁入台有重大的影响。客家人大量迁移台湾,据文献记载应该是康熙二十年以后的事,在这以前也有但是却非常的少。为何康熙二十年以后能有大量移民进入台湾呢?我们都知道在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其势力一直盘踞在台湾与清廷形成对抗,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平定台湾以后,在清政府对台统治之初,由于担心台湾在成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故而一直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统治政策,很严格的管制人民间的往来。其政策如下:1.大陆人民渡台需领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稽查,再得台湾海防同知验可,始许放行;2.来台谋生的移民,不准携带家眷;3.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4]由于第三项的规定,渡台的客家人惠州和潮州的很少,大多是嘉应州属的客家人。这就是台湾的客家人嘉应州属的居多的原因之一。但初期入台的客家人多是春时往耕,秋成回籍,只身去来并不携带家眷。但清朝后期,又由于海禁渐严,归来再去就变得越来越难,而使客家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田园迁往台湾定居。这仍然是政府政策而导致的结果。
  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关于康熙二十五、六年间广东镇平、平远、兴宁、长乐等县民渡海赴台的叙述,一直为学者广泛引用,其内容如下:“熙二十五、六年间开始,广东嘉应州之镇平、平远、兴宁、长乐等县民,渡海来台湾,企划于府治附近从事拓殖时,发觉已归闽人占有而无余土,仅于东门外边垦殖菜园。正求活路时,于下淡水溪东岸流域发现有未拓草地,乃相率移此,协力从事开垦,田园渐次增大,生齿日繁。本籍民闻之,接踵移来者倍多。”[5]陈氏也是其中的典型例证,陈氏中的第十三世祖华標传有五子,分别为凤起、凤超、凤遊、凤逑、凤逵都在政策的影响下前往台湾,最后第四子凤逑同兄弟族人渡台定居于台湾北路淡防厅竹南一堡隆恩佃番婆莊。
  第三,客家精神中所具有的一种开拓的野心和冒险的精神促使了客家人东移。台湾在当时是的环境下可以是冒险家的天堂,也是穷人的乐园,渡台的人也会有许多的险恶和艰辛,如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械斗频繁,同时还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如一句歌谣所言“打拼一世人,免想要娶某。娶某娶番婆,算汝福气多。”但是即便是那么多的困难客家人仍然渡台者源源不断,究其原因,除上述所言,还有就是客家先民在辗转流徙和长期为生存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特征,即开拓的野心和冒险的精神。客家人特性的研究罗香林教授早已经做过不少研究,他把客家人的特性归纳为七个方面:(1)各业的兼顾与人材的并蓄;(2)妇女的能力和地位;(3)勤劳与洁净;(4)好动与野心;(5)冒险与进取;(6)俭朴与质真;(7)刚愎与自用。[6]其归纳的非常的全面了,其中客家人的好动与野心,冒险与进取正好促成了客家人不断的探索,寻求更为理想的生活条件。这才促使了客家人能够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然迁移入台。
  总之明清时期嘉应州的客家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移民台湾,入台后对当地进行垦殖,这对于开发台湾,促进其农业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把客家文化带进台湾地区,促进了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3][4]陈运栋.台湾的客家人[M].台北:台原出版社,1985:164;166;95.
  [2]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5]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M].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142.
  [6]罗香林.客家的特性[A].世界客属人物大全[C].北京:崇文出版社,1915:50.
  【作者简介】
  金璐洁(1988— ),女,江西萍乡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任小芳(1987— ),女,宜春奉新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
其他文献
【摘 要】汉字和诗相适应。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主要是由作为诗歌记录工具的汉字提供的。本文试从造字、字音、谴词炼字三方面,对汉字的字思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加以论述。  【关键词】汉字;诗;审美思维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国人思维、观念、智慧的载体。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瑰宝,具有强大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主要是作
期刊
【摘 要】简·奥斯汀的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作为其中最为复杂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以及女主角芬妮却一直引发着评论界与读者的诸多争议,本文则认为,芬妮这个与奥斯汀其他作品的女主人公迥然不同的角色身上,更多体现着奥斯汀本人的真实与矛盾性。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芬妮;奥斯汀;真实;矛盾性  自简奥斯汀的作品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就对于其人其作予以了极高的肯定与赞叹,从“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奠基人”
期刊
【摘 要】湘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外来移民的影响,使湘西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神秘和独特的面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湘西方言凝聚着湘西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独特的巫傩文化。本文试从方言词汇角度来管窥独特的湘西巫傩文化。  【关键词】湘西方言;词汇;地域文化  湖南湘西地区处在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遍布崇山峻岭,自然风光奇美,与世隔绝,在这里土家族、苗族、汉族以及回、瑶、侗、壮等民族繁衍生息,形成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以“贝”为部首的系列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贝”组成的字与钱财与商贸、贪欲与枉法、价值买卖、彰显富足等意义的关系。可以看出“贝”部首系列字反映了汉民族意识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形态。  【关键词】 “贝”部首字;民族文化;意识  一、引言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中国古代先民在造字时,“远取诸身,进取诸物”,将自己的生活、生产中的经验运用到了造字之中。就是这种
期刊
【摘 要】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随着国力逐渐强盛,汉武帝对匈奴的政策从被动的“和亲”到主动防御,最终使汉王朝在汉匈关系中占据了主动地位,但战争却造成了汉匈双方两败俱伤的局面。  【关键词】汉武帝;匈奴;和亲;战争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汉匈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武帝时,西汉经过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国力渐强,社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
期刊
【摘 要】当代社会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随之涌现出大量网络流行语,即丰富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内涵,又使规范用语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语的产生形式和特点,提出语言有其内部的自净功能,不能采用人为手段强行压制网络语的泛滥,而要着重强调汉语基础教育的规范作用,最终使网络语沿着健康道路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形式;特点;发展态度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
期刊
【摘 要】弗洛伊德精神层次理论包括三个方面:意识、前意识、前意识,他认为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即“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我”(superego),并认为从本我、自我到超自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在凌叔华短篇小说《花之寺》中,人物的心理发展历程深刻的体现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协调发展。 在其小说创作中,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感。  【
期刊
【摘 要】本文举例分析和研究了数学和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以及抽象性等特点,以提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语言,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科用语,以提高自身能力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数学;数学语言;修养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除日常用语外,还有着各不相同的专业用语。数学语言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专用语。古人曰:“不懂专业语,难以入门”。这就明确地指出使用专
期刊
【摘 要】从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开始,到宋高宗禅位,让位于宋孝宗为止,前后共40年的历史。也许在今天看来,这段历史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各式各样的人物登台亮相,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爱恨情仇的生死剧,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精彩的一幕。《两宋风云》这部著作虽存在一些瑕疵,但它的优点远远大于缺点。  【关键词】宋徽宗;宋高宗;岳飞;和议  从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
期刊
【摘 要】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新式高等教育非常落后,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少,而且大多赴省外高校学习,时称“国内留学”。本文对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的脉络进行梳理,以期对此时甘青宁地区的回族“国内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  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的回族学子通过自费或官费在国内专科以上学校深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