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教育。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班主任老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心理疏导 良好班集体 共同奋斗目标 教育情境 逆反心理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德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智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体育是做人、做事的本钱,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劳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悟。掌握劳动本领这五个方面在人一生的全面发展中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重视智育,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其它各方面,必然会造成学生身心畸形发展。
初中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或否定的人际关系。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我们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一般情况,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班主任对学生真诚相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工作也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才能交换信任。”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戴,应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要真诚、平等的与学生建立师生情谊。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更希望老师能“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转变“角色”,和学生谈心时,不要总以长者和老师自居,而是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要自己先交出“心”来,做到与学生谈心时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进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把自己和学生的心谈到一起。假若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常发脾气,谈心时又教训人,学生就不愿讲出心里话,老师讲的话学生也不会听进去。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台,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
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而青少年中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2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2.1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2.2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2.3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4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5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6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团结、活泼、友爱、向上的集体,到处充满了热情与真挚。当学生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就会体会到温暖与热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因此,组织集体活动,使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多看看精彩的世界,开阔眼界,心胸变得开阔些。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力量,而且还能体味到友谊与合作的美妙,而会冲淡心中深藏的自卑。例如:一个简单的接力比赛活动,学生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既要知道竞争,又要明白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必胜的把握。但在比赛时,孩子还要接受一种教育,那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教师应当努力调节和减少对学生的压力,将其控制在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范围内,并且尽可能经常和普遍地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干部,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以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失当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教师在学生做出不良行为后,应当使学生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且愿意帮助他们。教师尽可能地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孤独、懂得他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细胞”,细胞的优劣直接影响“机体”的健康与活力;班级又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这个家管得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是学生的第二个“家长”,所以搞好班主任工作是光荣的,也是艰辛的。
我始终认为我带的不仅仅是一个班、一个集体更是一个家。班上每位学生都与我有一份亲情、一份牵挂,爱是老师人格力量的核心。“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是不容易的,有时老师一个粗暴的动作,一个责备的眼神能在师生间隔起一道心灵的屏障,有时一句善意的谎言,一道信任的目光,却能融化师生间一堵厚厚的冰墙,成绩落后,不等于能力落后,没有创造力,捣蛋调皮并非道德败坏,当班主任不难,可当一个好的班主任却不容易,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集社会责任感与人间美好感情于一身,有独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不竭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不仅要用情,还要至深,才能无坚不摧。
学海无涯,教诲是岸,问世间情为何物?但既知真情永远,真爱永恒,又何惧后路的阴晴变幻?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充满了信心,将我的青春年华,将我的一生奉献给教育,我无怨无悔。这份情,这份爱一生不变。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心理疏导 良好班集体 共同奋斗目标 教育情境 逆反心理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德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智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体育是做人、做事的本钱,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劳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悟。掌握劳动本领这五个方面在人一生的全面发展中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重视智育,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其它各方面,必然会造成学生身心畸形发展。
初中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或否定的人际关系。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我们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一般情况,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班主任对学生真诚相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工作也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才能交换信任。”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戴,应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要真诚、平等的与学生建立师生情谊。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更希望老师能“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转变“角色”,和学生谈心时,不要总以长者和老师自居,而是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要自己先交出“心”来,做到与学生谈心时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进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把自己和学生的心谈到一起。假若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常发脾气,谈心时又教训人,学生就不愿讲出心里话,老师讲的话学生也不会听进去。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台,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
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而青少年中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2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2.1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2.2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2.3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4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5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6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团结、活泼、友爱、向上的集体,到处充满了热情与真挚。当学生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就会体会到温暖与热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因此,组织集体活动,使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多看看精彩的世界,开阔眼界,心胸变得开阔些。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力量,而且还能体味到友谊与合作的美妙,而会冲淡心中深藏的自卑。例如:一个简单的接力比赛活动,学生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既要知道竞争,又要明白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必胜的把握。但在比赛时,孩子还要接受一种教育,那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教师应当努力调节和减少对学生的压力,将其控制在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范围内,并且尽可能经常和普遍地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干部,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以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失当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教师在学生做出不良行为后,应当使学生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且愿意帮助他们。教师尽可能地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孤独、懂得他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细胞”,细胞的优劣直接影响“机体”的健康与活力;班级又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这个家管得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是学生的第二个“家长”,所以搞好班主任工作是光荣的,也是艰辛的。
我始终认为我带的不仅仅是一个班、一个集体更是一个家。班上每位学生都与我有一份亲情、一份牵挂,爱是老师人格力量的核心。“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是不容易的,有时老师一个粗暴的动作,一个责备的眼神能在师生间隔起一道心灵的屏障,有时一句善意的谎言,一道信任的目光,却能融化师生间一堵厚厚的冰墙,成绩落后,不等于能力落后,没有创造力,捣蛋调皮并非道德败坏,当班主任不难,可当一个好的班主任却不容易,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集社会责任感与人间美好感情于一身,有独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不竭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不仅要用情,还要至深,才能无坚不摧。
学海无涯,教诲是岸,问世间情为何物?但既知真情永远,真爱永恒,又何惧后路的阴晴变幻?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充满了信心,将我的青春年华,将我的一生奉献给教育,我无怨无悔。这份情,这份爱一生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