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12日凌晨,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终于落下了帷幕:2015年双11天猫的总成交金额高达91217亿元。从11月11日零点开始,天猫的总交易额就在不断刷新。1分钟破10亿,3分钟破30亿,12分钟破100亿,10小时破500亿……最高时交易峰值达到8.59万笔/秒,是2014年双11峰值3》85万笔/秒的2.23倍。
值得注意的是,天猫破纪录的节奏如坐火箭:2013年用时侣小时破了2012年全天的191亿纪录,2014年用时12小时59分钟破了2013年的350亿纪录,2015年用时11小时49分钟破了2014年的全天571亿纪录。此外,为了给双11造势,天猫还和湖南卫视一起举办了双11晚会,在刺激人们购物欲望的同时,也让大家一起分享幸福和喜悦。
多维解读
双11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营造节日来刺激消费,有些人说这是我国电商业的伟大发明,其实这种购物节在西方早已盛行,其中12月16日节礼日与双11最为接近。由于教会在这一天会将募集款项捐给穷人,随后因为紧挨圣诞节的原因,商家会在这一天赠送打折券和清空一年的库存,它也就慢慢变成了购物日。这一促销办法在日本商店也总能看到,日本商店促销时经常会打出“激安”(即特别便宜)和“限时贩售”等标语。
那么,既然购物节早在实体门店就存在,为何双11的造节效应却能够如此成功呢?从买方来看,制造购物节的影响手段,事实上是利用了国人的从众心理。如果说潜在的双11买家多到形成了一个正态分布,那么会有20%左右本没有购物意向的人抱着跟风的想法去购物。而且,经常网购的人占双11买家的60%~80%。这些买家只是调整了自己购物需求的时间点,把前几个月和后几个月的购物需求转化成了双11当天的购物行为。而从卖方来看,这些人是给双11刷新数据和营造氛围的主流。利用已有客户的庞大群体为双11造势,然后再激发这个客户群体本身和潜在消费人群,这就是电商平台营造购物节概念与以往购物节不同的高明之处。与此同时,从社会劳动力方面来说,未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与社会闲散人士的就业一直是大难题,而电商平台的繁荣则带动了个体经营、信息科技以及快递行业的繁荣。所以,人造网络购物节在微观上可能存在诸多诟病,但在宏观经济上绝对功不可没。
雙11狂欢后的冷思考
如今谈到双11,人们会联想到很多关键词——光棍、抢购、折扣、火拼、剁手……这一天已被打造成一个虚拟的“狂欢节”,接受着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的“膜拜”和调侃。然而,狂欢往往伴随着冲动。想想,在双11这天,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在优惠的驱使下,买了并不“该买”的东西。那些一时冲动而揽入怀中的物件,或许只用过一次就被放在一边不去过问,也或许仅仅只是拆过包装就被闲置在家。这种完全在近乎“疯狂”状态下的购物行为,何时能回归理性?
双11狂欢节,如今已成了网购达人的狂欢派对,仿佛在这一天若是不狠狠地伤伤钱包都对不起自己。在电商的精心打造之下,其俨然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在疯狂购物的背后,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说双11开战前,不同商家就已结成联盟,制造话题,相互攻讦;双11购物狂欢缺少创新,低价销售仍是唯一的促销手段;即使降价,消费者也需辨别真伪,媒体跟踪的125款商品表明真正降价的不足6成;而商品的真伪更是多年痼疾,每年双11后,消费者投诉量就会急剧上升。双11的全民购物狂欢表明,如今网购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网购已不再是年轻人或城市人的专利,居民的消费习惯和购物观念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如何培养自己的购物理性,是国人应该学会的功课。而维护互联网消费秩序、规范“互联网 ”时代的消费行为,则是政府应该做好的功课。
值得注意的是,天猫破纪录的节奏如坐火箭:2013年用时侣小时破了2012年全天的191亿纪录,2014年用时12小时59分钟破了2013年的350亿纪录,2015年用时11小时49分钟破了2014年的全天571亿纪录。此外,为了给双11造势,天猫还和湖南卫视一起举办了双11晚会,在刺激人们购物欲望的同时,也让大家一起分享幸福和喜悦。
多维解读
双11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营造节日来刺激消费,有些人说这是我国电商业的伟大发明,其实这种购物节在西方早已盛行,其中12月16日节礼日与双11最为接近。由于教会在这一天会将募集款项捐给穷人,随后因为紧挨圣诞节的原因,商家会在这一天赠送打折券和清空一年的库存,它也就慢慢变成了购物日。这一促销办法在日本商店也总能看到,日本商店促销时经常会打出“激安”(即特别便宜)和“限时贩售”等标语。
那么,既然购物节早在实体门店就存在,为何双11的造节效应却能够如此成功呢?从买方来看,制造购物节的影响手段,事实上是利用了国人的从众心理。如果说潜在的双11买家多到形成了一个正态分布,那么会有20%左右本没有购物意向的人抱着跟风的想法去购物。而且,经常网购的人占双11买家的60%~80%。这些买家只是调整了自己购物需求的时间点,把前几个月和后几个月的购物需求转化成了双11当天的购物行为。而从卖方来看,这些人是给双11刷新数据和营造氛围的主流。利用已有客户的庞大群体为双11造势,然后再激发这个客户群体本身和潜在消费人群,这就是电商平台营造购物节概念与以往购物节不同的高明之处。与此同时,从社会劳动力方面来说,未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与社会闲散人士的就业一直是大难题,而电商平台的繁荣则带动了个体经营、信息科技以及快递行业的繁荣。所以,人造网络购物节在微观上可能存在诸多诟病,但在宏观经济上绝对功不可没。
雙11狂欢后的冷思考
如今谈到双11,人们会联想到很多关键词——光棍、抢购、折扣、火拼、剁手……这一天已被打造成一个虚拟的“狂欢节”,接受着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的“膜拜”和调侃。然而,狂欢往往伴随着冲动。想想,在双11这天,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在优惠的驱使下,买了并不“该买”的东西。那些一时冲动而揽入怀中的物件,或许只用过一次就被放在一边不去过问,也或许仅仅只是拆过包装就被闲置在家。这种完全在近乎“疯狂”状态下的购物行为,何时能回归理性?
双11狂欢节,如今已成了网购达人的狂欢派对,仿佛在这一天若是不狠狠地伤伤钱包都对不起自己。在电商的精心打造之下,其俨然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在疯狂购物的背后,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说双11开战前,不同商家就已结成联盟,制造话题,相互攻讦;双11购物狂欢缺少创新,低价销售仍是唯一的促销手段;即使降价,消费者也需辨别真伪,媒体跟踪的125款商品表明真正降价的不足6成;而商品的真伪更是多年痼疾,每年双11后,消费者投诉量就会急剧上升。双11的全民购物狂欢表明,如今网购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网购已不再是年轻人或城市人的专利,居民的消费习惯和购物观念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如何培养自己的购物理性,是国人应该学会的功课。而维护互联网消费秩序、规范“互联网 ”时代的消费行为,则是政府应该做好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