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絮语,满目生机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凯是八零后的工笔画家,他成长的时代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时期。八零后的艺术家成长的环境是比较特殊的,他们刚出生就赶上了八十年代文化界对自我传统的严肃反思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随之而后的商业中心主义、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又使得八零后艺术家的青春充满了各种冲突和激荡。尤其是深入学习传统艺术的八零后画家,更容易感觉到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感和陌生感。在他们的创作中,也集中体现着自由与禁锢、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等多种矛盾。高明的艺术家会用自己的作品反映我们这个时代最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并用艺术的手法试图寻找一种精神的突围之路。范凯的艺术道路正是与他生命中出现的这些大的矛盾相联系的。他的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元素,既有传统的、经典的元素,也有西方的、当代的元素;既有对自然的向往和歌颂,也有对社会体制的反思;既有内化的自我检省和个人化的情绪,也有外向的视野和对社会、历史的思考。范凯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显示出他个人的精神独立和思维的自由与活跃。他的作品不是故作高深,也不强作宏大叙事,而是直面自我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
  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工笔人物画的经历使得范凯具备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在师从工笔画名师唐勇力先生的学习过程中,范凯不仅仅锤炼出一手高超的工笔画技法,同时也将视野拓展向国际化的文化语境。
  范凯对画面中造型语言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这种创造性,无疑是建立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的。范凯对色彩的运用、线条的把握无疑是精炼的,他对人物画的表现偏爱于一种直接有力的方式,勾勒人物形象的线条往往充满了阳刚的力量。线条的边缘常渲染淡淡的颜色,在衣褶等较密集的线条边缘染以淡色,与衣服的颜色区别开来,显示出一种朦胧却不失强劲的韵味。范凯在色彩的运用上非常大胆,多用大面积的平涂,着意于画面整体上色彩关系的布局和对比,有着很强的设计感和形式感。他的作品中对色调的把握很精微,多以高级的灰色调为主,在各种冷暖倾向的灰色调基础上点缀以亮色或纯色,形成节奏丰富的画面效果。从整体来看范凯的作品,是克制的,是精雅的,但同时也是充满着青春的蓬勃力量和朝气的。
  范凯的人物画造型有着较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化的倾向。他对不同种族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兴趣,与其说这是一种新时代的“国际视野”,毋宁说是画家自身对异域的热忱与好奇。在中国面向世界,不断开放的大环境中,作为八零后的画家,范凯对人性的表现和关注集中于非洲,既是时代性之使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画家个人对其他文明与文化的开放态度。他笔下的人物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美感,既有一种古朴的力量感,也有一种昂扬的自信。
  范凱也尝试一些碎片化穿插组合的构图方式,以“蒙太奇”的拼合手法表现古与今、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与碰撞。如《萤窗秋夜短》就是这一类型的作品,在这件构图复杂的作品中,画家表现了孔子、鲁迅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同时还有唐代武氏、敦煌壁画中佛教人物,画面的左下角是一个现代的年轻男子双手抱书的形象,这个年轻男子大概正是画家本人。在古今人物交错纵横的画面中,范凯试图表现的是他作为一个八零后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整体性的感知。这种感知以碎片化的拼合方式呈现出来,似乎像是梦境一般的表达,整件作品显示出画家很强的画面掌控能力。他既吸收传统的工笔画艺术,也追求现代的艺术形式,画面中的勃勃生机和温润雅致的感觉,让观者不禁眼前一亮。
  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历史是辉煌的,然而从题材到形式,从技法到意境,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与当下的时代文化语境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如何从传统走向当代,如何转变经典性的造型语言和审美意识,成为当下每一个工笔人物画家都要面临的难题。尤其在后发性现代化国家中,传统绘画如何转化,如何面对现代性,都是普遍存在的文化难题。中国的工笔画家从二十世纪早期就已经面临着这个宏大的难解之题,并提出多种解决的路径,也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直到如今,八零后、九零后的新一代画家承接过这一重担,继续进行摸索和实验。范凯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语境和历史机缘下进行创作和思考的,相信在未来的漫长时光里,他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绩。
  范凯
  1987年生于山西太原,现居北京。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唐勇力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大展并获奖。宗教题材作品收藏陈列于北京龙泉寺与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其他文献
教学十几年,针对学院体系里的中国画专业的教与学,以及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思考,并以写生和创作为主线,做了简单的梳理。这种关于教学实践的思考,没有正确答案作为参照系,所以,是我个人化的甚至可能是偏狭的思考,呈现出来的目的,仅仅作为一个探讨问题的索引,不含任何对与错的价值判断。  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要尽量做到对学生作品评判客观,最忌讳的便是一家之言、主观武断的品评。这与个人创
期刊
十余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地艺术学院和高校的美术师资日益完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尤其是近年来,湖北美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绘画领域输送了许多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化素养的青年画家。他们富有理想,醉心创作,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各种展览显露头角,取得了优异成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陈志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青年创作者,陈志强从艺伊始
期刊
黔地多英才,思南富俊杰。盖山川精气,贻人以慧,长河朝露,启人以智故也。吾友冉茂列君,思南之翘楚也。冉君髫龄习画,得乡贤指授,专心一途,不事他技。弱冠之年,负笈游八闽,问道于鸿文博学之宅,出入于画坛名宿之门。学有所成,返乡乞食,客居贵竹,橅古崇文。寒窗十载,沉潜游艺,善工笔,精人物,工敷色,写风情。黔地多民俗,淳朴亦天然。吾尝观前人画作,窃以为最能崛起不凡、得黔地人物风神者,惟庞薰琹、叶浅予。庞先生
期刊
艺术作品是个人情感产物,每个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同,表现形态也就不同。贡布里希说道“在观察事物时,不同的人观念投射过程不同,心理定向的选择原则不同”。燕杰正是以有别于其他画者的自我心理定向,以不一样的观念投射所形成的图式、不一样的视角、以及不一样的语境展现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燕杰摆脱了直观再现对象的自然主义写生方式,在客观环境里注入自己的美学思想,提取自己的画面元素,构建自己的图像形式。多年来,
期刊
【摘要】三江侗族农民画是广西少数民族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中蕴含了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风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三江侗族农民画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对影响其传承发展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传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
期刊
期刊
广西两大美丽的城市桂林和北海要做一个“对话”性质的绘画联展,我认为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重要美术事件。  桂林与北海,是广西两大美丽且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分别位于广西的北部和南部。这一北一南的两大城市,都有着美丽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桂林多山,山奇水秀,有“甲天下”的美名。北海滨海,风光旖旎,有被称为“天下第一滩”的银滩。桂林是多个朝代广西的首府所在,北海的合浦,则在汉代即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域性服装面料特点的研究,分析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的多种可行性。同时,对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手工及传统文化精神有效结合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并对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面料设计;传承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范围、区域内长期以来在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并仍然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衣、食、住、行”是
期刊
一  张贤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那时他在农村,父母觉得画画也是一门技术,所以很支持他画画。带着这种朴素的情感,张贤开始了他的艺术征程。  张贤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当然是学习西画(如素描)给他带来的好处,但他处理画面空间的能力,卻又绝非仅仅是学习过西画素描的人就能够达到的。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画面物象的构成关系,是一种由气韵周流而集结在一起的特殊的结构关系。这是一种抽象笔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