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佳果,龙眼正鲜甜

来源 :珠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y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眼档案
  中文名:龙眼
  英文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
  别称:桂圆、三尺农味、益智、福圆等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无患子科
  属: 龙眼属




  马蹄飞过,扬起漫天尘埃。一路上,每隔2000多米就有一座瞭望堡,间隔4000多米就设有一座驿站,为车马护航。北宋的百姓都知道,这是送岭南鲜果的快车经过。马车越过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车队抵达长安时,运送的鲜果依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
  苏轼目睹着这一切,以纪实手法写下七言古诗《荔枝叹》,虽诗名写着荔枝,他又自注:“进荔枝、龙眼”。古时人们经常將龙眼、荔枝两种水果并称,其中缘由包括这两种水果的产区一致,无论是外形、口感、滋味都有八九分的相似。
  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中描述到龙眼“出荔枝处,皆有之”。古代著名“吃货”苏轼在《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第一句明确写:“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这也被现代植物学所证实。龙眼与荔枝能算作一对“堂兄弟”,都是无患子科,但不是同属,各自为属。如果翻翻无患子科的分属检索表就会看到,紧贴着的龙眼属的荔枝属,足见二者形态关系之近。
  为了吃口水果,皇帝都拼了
  龙眼作为一款典型的亚热带水果,现在的人们早就不以为奇。而在没有冷链运输的古代,想在北方吃上一颗龙眼可谓艰难。自汉代以来,历朝皆将龙眼列为贡品。汉王朝将龙眼作为招待异邦首脑的最高级别国宴品,把隔壁的匈奴单于都馋得不行。
  第一个将龙眼等岭南特产送至西北的人是南越王赵佗。赵佗不仅长寿,办事也极有耐心与毅力。赵佗坚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给汉皇室进贡龙眼,从汉高祖刘邦送到汉武帝刘彻,从曾爷爷送到曾孙子这一辈。
  刘邦作为长安城里第一个吃上龙眼的人,他似乎对这些水果兴趣并不大,而刘彻则比较激动。刘彻不但喜欢龙眼,还擅长打仗。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击破南越。为了庆祝胜利,刘彻在长安附近的上林苑中建起一座扶荔宫,并将在南越带回的奇花异草种植在内,这其中就包括龙眼。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远距离栽种实验,刘彻也因此成为最早在长安“玩”龙眼的人。
  龙眼树畏寒,即便是在南方,到了冬天也覆上干草避寒,它们在长安难以成活。但刘彻没有因此放弃。或许在他看来,西域葡萄都能移种成功,龙眼自然也能。可惜的是,花费诸多心血后,这批种苗全都移种失败。刘彻大怒,诛杀数十名园内守吏,终止了在当时科技条件下难以完成的跨气候带移植实验。
  长安种不出龙眼,刘彻依然无法割舍对龙眼的喜爱,下令让岭南继续每年进贡以解天子之谗。古代龙眼运输不易,所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龙眼在北方仅限于为社会上层极少数人所认识。少数亲信大臣有幸蒙皇帝赏赐,尝尝味道,也高兴得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肆挥洒一番。这样的进贡直到东汉安帝刘祜时才停止。


  龙眼名为何来?
  龙眼的名称由来有多种说法。龙眼剥开肉中间露出黑得发亮的核,像眼珠一样黑里透亮,且配上果肉后像眼睛,但是不像其它动物的眼睛有血丝或泛蓝色,倒像古画里龙的眼睛,外白中黑滴溜圆,因此称为“龙眼”。但因为吃“龙眼”就是吃“龙的眼睛”。在古代“龙”是帝王象征,怎么敢说自己吃龙眼呢?此名反而成为忌讳,龙眼后来又有了别的名字。
  《齐民要术》云:“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于桂树飘香时节,俗称桂圆;另有一说,由于广西(桂)产龙眼较多,形态圆润,所以北方人称为桂圆;亦有人把产自福建的称为福圆;在闽粤土话中,龙眼还有“羊眼果”“牛眼”的俗称,大抵都是从其形态而来。但这些名字自然配不上龙眼的盛名,也远不如“龙眼”霸气,还是龙眼一名流传最广。
  现在人们大多将龙眼当做鲜果的名称,而桂圆当做龙眼干的名称。叫龙眼算是保留曾经以其鲜果形态特征为称。而桂圆从寓意上有保人平安的意思,龙眼晒干以后多用于药材食用,对人的身体有治疗、保健的作用,用桂圆代替龙眼干,这样既保留植物文化又便于人们区分。


  龙眼会“上火”?
  龙眼的果肉实际上是假种皮,与荔枝假种皮的细腻软嫩不同,龙眼的假种皮口感则更加紧实脆嫩。剥荔枝时稍有不慎就会碰破表皮,弄得满手甜汁液,在剥龙眼之时则不必为此纠结,只消轻轻一捏,龙眼的果皮就会沿着一条看不见的缝隙裂开,得到一颗完整的果肉。
  龙眼肉中的甜蜜滋味来源于果肉中积累的糖分,尤其是果糖。果糖代谢途径与葡萄糖不同,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糖代谢,这也是有人说龙眼吃多会产生牙齿肿痛等“上火”的原因。
  除了作为鲜果食用,龙眼的甜让它成为诸多美食中的重要食材。在各种甜品中,龙眼肉算得上是一位“大咖”。两广地区煲汤时就经常会投入一些龙眼肉,甜味和咸味相互交融,能够增加汤品的鲜美之感。当然,若我们发动美食的灵感,烹饪时需要甜味的地方,尝试用龙眼调味,构成滋味层次丰富混搭。比起直接加糖来说,加龙眼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有龙眼果,那么有凤眼果吗?
  真有,凤眼看似和龙眼名字相似,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水果。凤眼果又称“苹婆”,凤眼果很低产难以商业化大规模种植,市面少见。凤眼果结于苹婆树,属梧桐科苹婆属常绿乔木,多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成熟时果荚裂开,露出猩红的里子,大如雀卵,形如眼睛,整个果荚如美人善睐,因此名为凤眼果。
  每年7月是凤眼果的收获季节,菜市场偶有外表棕黑色,泛油光,有皱纹的凤眼果,亦有剥去数层皮,见黄白色种仁的凤眼果肉出售。凤眼果剥掉种皮后能与莲子、银耳加冰糖共煮,味道香甜,有温胃健脾的效果。
其他文献
珠海  ZHUHAI  “联袂献演,精彩纷呈”  —— 第六届中国国际马戏节落幕  11月23日,为期8天的“第六届中国国际马戏节”在珠海横琴长隆旅游度假区落幕。今年盛会亮点之一是与全球极负盛名的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联袂出演。除此之外,本届活动还聚齐来自世界五大洲、22个国家的24支马戏团队,超过200名演职人员同台献技。其中中国的演出队伍以《红高粱》为背景,融合民族风情音乐《九儿》,用集体造型、肩
期刊
珠海市古元美术馆开馆以来共举办580个展览,其中与古元相关的重大展览有“红色经典·流金岁月——古元美术馆落成暨古元捐赠作品展”“纪念古元90华诞——古元作品回顾展”“纪念古元诞辰95周年系列展览活动暨薪火传承·古元师生作品展”“薪火相传——古元学生作品展以及古元精品巡展”等;其余重大展览有“丹青不老——饶宗颐艺术展特展”“许鸿飞雕塑展”“中韩美术作品交流展”“法国油画家让·皮埃尔·切瓦休·阿涅斯画
期刊
“林断山明竹隐墙”,背倚凤凰山麓,侧靠石溪公园,一片茂林修竹环绕下,一栋富有现代设计感的建筑静静矗立,它的前方,一塊天然质朴的巨石上镌刻着“古元美术馆”五个汉字,红色书法与侧畔的翠绿竹丛、底部的素雅花坛相互映衬,展露出清新别致的艺术气韵。  文化艺术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美术馆则是一座城市的艺术标志。古元美术馆是以中国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古元先生命名的公益性公立美术馆。它以古元作品为研究收藏
期刊
国家邮政局曾在2006年推出四枚“孑遗植物”特种邮票,邮票图名分别是银杏、水松、珙桐、鹅掌楸,其中“成员”之一水松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几千万年前古老的孑遗树种、国家一级保护的珍贵树木,被誉为“活化石”。这些“活化石”水松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及闽江下游,如今在我国的野生水松总株数不到1000株,且数量不断减少,目前国内已无野生水松种群,集中分布的水松种群均为人工栽植。而珠海是
期刊
为努力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纠纷多元化解需求,促使各类纠纷及时化解,有效保护境内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横琴新区法院在加强诉调衔接、促进纠纷多元化解方面走出新路。2019年6月14日,珠海横琴新区法院与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融商调解中心)签署《建立诉讼与调解相衔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协议签署以后,横琴新区法院
期刊
作为一家现代美术馆、珠海市美术活动基地之一,古元美术馆兼具公共教育功能。除了通过高品位的藏品展品和多样化的展示方式,让市民与观众可以直接认识、感受、欣赏美与艺术,馆中还设有公共教育部,致力面向公众,发展培育文化志愿者、开展美术公开课项目、举办美术兴趣体验活动等,让艺术公共教育如春风沐雨,滋润城市。  远观时,艺术创作如遥不可及的星光,但是有时只要一个契机,推开启迪的大门,“星光”的美丽也可以变得触
期刊
龙眼鸡档案  中文名:龙眼鸡  拉丁文名:Fulfora candelaria  目:同翅目  科: 蜡蝉科  属:东方蜡蝉属  分布区域:东南亚,中国南部  TIPS  不是鸡  龙眼鸡叫“鸡”是因为它们的翅膀并拢贴在腹侧,姿态与鸡神似。蜡蝉科还有一种叫做樗(chū)鸡的蜡禅,古时“樗”指的是臭椿树,樗鸡因为主要生活在臭椿树上而得此名。  血  龙眼鸡的血液是绿色的,用于遇到刺激后分泌血液恐吓天
期刊
烈日当空,跋扈的阳光让身体内的水分不断在高温中蒸腾,炎热的训练场上,一群年轻的士兵与骄阳为伍,正在进行队列训练。这群可爱可敬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澳门部队72分队。他们都怀揣着同一个梦想来到部队,那就是成为一名军人。官兵中,有人高考考入军校成为军人;有人放弃海外深造的机会,参军入伍;还有人放弃大学学籍,在读大学期间义无反顾地参军……在荣誉和使命的召唤下,他们步入军营,在面对一次次选择时,毫不犹
期刊
7月20日早上,古元美術馆三楼的会议室内,一个简单却隆重的捐赠仪式正在举行。不久前,古元美术馆刚刚举办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戈飞的艺术作品展《轨迹》,此次捐赠人正是戈飞,而接受捐赠者为古元美术馆名誉馆长、古元长女古安村,捐赠物为Peter Makolies的雕塑作品《无题》。  雕塑背后,是一段跨越三十年的缘分。Peter Makolies是德国著名雕塑家,为当时东徳提倡雕塑艺术创新第一人。古元一
期刊
食物有记忆,它承载着食物的历史与制作人的情感;味蕾也有记忆,它记录着那些品尝过的味道。记忆中的美食在制作人与食客间流转,代代传承,折射出一帧帧充满风土人情的故事剪影。  2019年6月25日,斗门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出《关于“秘制重壳蟹”等4个项目申报斗门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斗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对“秘制重壳蟹”“斗门鸡仔饼”“莲溪豆沙月饼”“乾务炒藤鳝”四个申报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