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读课文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JFASDJFASDJF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的确如此,要想把课教活,灵活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的能力。
  我们知道,如果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前,教者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 程和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或者说“预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计划”,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但是我们发现在实施预设教学程序时,如果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不仅丧失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更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稍越雷池半步,便一棍子打死,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几乎丧失殆尽,这绝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堂教学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窦娥冤》一课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结合课本内容与现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我搞了一次以“穿越时空隧道的心灵碰撞”为题的《窦娥冤》“三维”探究学 习讨论会。我预设以下几个问题:①窦娥有引经据典的文化吗?②这折戏的开头,窦娥指天斥地,可结尾发出誓愿要感天动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③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了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却偏偏写成了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我设计的意图是针对论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通过探究这几个论题是为了深化理解作品——作品的主题,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关汉卿的语言特色,艺术表现手法,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规律找方法,化知识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讨论时生成出新的问题,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只想惩贪没想的到受干旱之苦的还是楚州百姓,未免有些自私之嫌吧?”有的学生提出“我们不希望窦娥死,当初她可以选择嫁给张驴,然后再找机会伸冤报仇。”当这些问题生成之后,课堂上掀起波澜,学生争先恐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大胆发言,由此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与作家的心灵交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这一未知的设计,着实让我颇感意外,这让我觉得课堂教学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我们一味按照“预设”程序进行,那么只有落入僵化、庸俗、沉闷的泥潭。因此,我在课堂上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世界观、爱情观的探讨,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作品抨击社会黑暗反封建主题,体会关汉卿的剧作特色。在整合三维教学目标中立足与发展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设置张扬个性的平台。在预设与生成中,无疑是对师生双方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发挥好主导作用能放能收,引导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重过程,会方法,学做人,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生成是个性化的,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师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这实在无可厚非,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跳出教材教语文,超越教材,但在实施生成中,这些生成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极为精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值得我们商榷,当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成出错误的结论,也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在“预设”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一“错误生成”所带来的契机,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自己發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生成”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在预设与生成中整合三维教学目标,“问题”是切入点,“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找准问题切入点,就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更有效地整合三维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而不是那种浅层的琐问碎问。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这篇 课文,鉴赏剧作超越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一个难点。我通过预设的问题来解决这一难点。如“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了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了合理的,这 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可以理解为:作者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超越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的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它于事于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这也正是本剧最为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为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 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而在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与之相关的问题。如“窦娥发愿‘抗旱三年’只想惩贪没想到受干旱之苦的还是楚州百姓,未免有自私之嫌吧?”学生生成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生成”,在讨论中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厉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如果欣赏文学时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那么文学作品便没有它独特的价值了。实质上它既有实 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既然是浪漫主义的手 法,就不必那么现实主义地去分析问题。通过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问题”为切入点,启发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兴奋中,并且有很多新鲜的创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课文的基本内容外,还体验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人物的情 感、态度甚至文化意义。教师如果能从问题的角度选择切口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那么就能真正把握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来源:学。科。网]
  无论怎么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的能力,有一点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必须守住教学效益这个底线,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投石荡开水中天,真正地激活课堂,为学生创设张扬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 受,一种语文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
其他文献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必然性  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
期刊
我1995年参加工作。25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作为一名中学一线老师,我认为首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为自己的教学积累教学资源。用什么积累,用电脑积累。积累什么呢?积累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我在自己的电脑里就积累了以下内容。  第一、我积累了每次外出听课的课件。我专门建立了一个文件夹,用于保存这些课件。这些课件肯定是授课老师精心准备的。他们不知做了多少改动才形成的定稿。课件里面凝聚了参
期刊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各学科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英语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和生硬的说教上,否则,无论教师说得如何感人,学生不但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我们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教学内容和德育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还要善于设计学生善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
期刊
摘要:数学阅读是开展数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学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质疑反思,积累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数学阅读在有序中开展,理清数量关系后,在阅读中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积累有效阅读策略,提升自身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阅读有效策略自主探究质疑反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分析学生的错题,发现很多学生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不能够很准确的分析问题
期刊
作为高年级段的语文老师,在批改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作文时,常常遇到这种怪现象:学生的作文几乎都是为了应考而背誦的范文;或者是改头换面的日常习作。他们依据的范文几乎一模一样。如《我最熟悉的同学》,大致内容就是某同学与我是同桌很要好,后来为了点小事吵嘴,就在他转学之前相互谅解了,并赠送礼品留念,最终成为好朋友,其结构层次语句犹如出自一人之手。写《难忘的一件小事》亦如此,就是讲述自己生病缺了课,是某同学帮助
期刊
摘要:我校生本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已经基本成型,该模式从教师的角色、观念到学生小组合作的座位、实施与评价出发,以转变成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为目的,建立生本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班内学习小组的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上不可缺的元素,它直接决定高效课堂是否能顺利开展。为此我们必须摸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小组管理与评价政策,才能真正实现
期刊
“学启于思、思启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是,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不善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小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久而久之,就养成只听不问、你问我答的被动听课,这与我们的人才观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呢?  一、 突出学习、反思、调整,实现角色转变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改理
期刊
德育教学,即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等,掌握在做人处事方面的技巧与原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班主任的教学职责中虽然也包含德育教学,但德育教学的占比较小且教室重视度不高,教学重心仍旧停留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但是在人才要求全面发展的今天,德育教学逐渐发展起来,班主任的德育教学职责也越来越明显。加之小学时期学生的各项指标都处于初步形成且快速成型阶段,所以教师必
期刊
探索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能够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来,去发现,去创造。中学生好奇心强,但往往只是表现在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对事物只是停留在了解的水平,而忽视对于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探索性。生物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探索性的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开设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所谓探索性实验,是指学生在
期刊
摘要:在九年级科学复习中,教师往往很勤奋的帮学生梳理好知识点,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但学生很不喜欢这种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走神,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设计中,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进行复习课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还给学生。在九年级科学主题式复习课巧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兴趣,主动去探究和发现新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探究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的魅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