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呈学术 续延盛会 恩泽学界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11日至15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了“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会议,20多位日本学者与30余位本土学者共享盛会。这个已经延续了十六年的、高规格国际音乐学术会议,是以促进中日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为宗旨的定期学术交流平台。十几年的历程,为中日两国的音乐学研究以及中日两国音乐的比较研究,贡献了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本次会议又收获了中日两国学者的52篇优秀研究论文,其研究领域涉及中日两国音乐史、传统音乐、音乐教育、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创作等多个方面。本次会议所有的参会论文,都经过了专家的甄别,因此,每篇论文都有新意,都能给予学界以启发。
  原日本东洋音乐学会会长蒲生绑昭教授,提交了论文《日本管乐器概要》。该文详尽介绍了日本管乐器的存在情况,他认为萨克斯的乐器分类法,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适用于任何民族、国家和场合。他指出:“如果不是以全世界的乐器为研究对象,而是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分类的话,最好考虑选择适应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他还强调,在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把研究对象按一个方向进行二次分类、三次分类和不断地下级分类,而应该制作一个纵向和横向的表格更为有效。就像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一样,单方向的分类方法中,从别的观点来看非常相似的两点或两点以上的乐器被归为完全不同的项目之下。”蒲生先生流利的中文宣读,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连续参加了八次这一会议的专家,每次他都提供自己最新的、高水准的音乐学学术研究成果。蒲生先生是日本颇具影响力的音乐学者,曾参与编撰了诸多在日本乃至世界上都很有影响力的音乐工具书,像我国音乐学者比较熟悉的《音乐大事典》、《日本音乐词典》、《邦乐辞典》、《东洋音乐研究系列丛书》、《亚洲音乐丛书》等。此外,他个人的专著《日本古典音乐研究》,在我国多数音乐学院图书馆都有收藏。
  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的塚原康子教授,在会上宣读了题为《20世纪前半期日本音乐资料展览会》的论文。这是日本音乐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她在文章中展示了对于资料的收集、阅读、校勘,以及利用的思考和操作方法,显示着日本音乐史学研究方面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东京艺术大学建校一百多年来,日本音乐史方向只有五位教授,塚原康子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日本音乐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她除了出版有资料浩繁、推敲缜密、研究精细的博士论文《十九世纪日本西洋音乐的受容》外,还参加撰写和编辑了《日本音乐基本用语辞典》、《日本传统艺能讲座》、《日本雅乐》等有着广泛影响的日本音乐工具书。笔者曾于2004年在东京艺术大学访问期间,每周参加她与硕士、博士生所进行的音乐学课堂讨论,切身感受了东京艺术大学行之有效的硕博培养体系和模式。
  橱口昭教授一直从事着“音乐图像学”的研究,而且,曾经多次前往我国新疆地区考察壁画中的音乐绘制情况,连续发表了多篇。本次会议上发布的《绘画中的中日乐器——以新疆石窟和日本的来迎图为例》一文,同样是他的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作为一位擅长田野工作并从事几十年音乐教育的音乐学者,栖口的这次研究,更加深入和直观地考察了我国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乐器。尤其详尽地对克孜尔千佛洞的第38窟中所描绘的乐器,依据日本乐器分类法进行了详尽的分类研究。对于新疆这个最大石窟群中所描绘的乐器的分布状况,做了细微的研究。与蒲生绑昭一样,楹口昭教授也是参加了十几年中日音乐比较学术会议交流的学者。
  原田三毒先生是我们这次结识的新朋友,他带来的论文《祗园祭神用彩车的噤子乐探源》是一个传统的日本音乐研究题目。日本学者向来十分关注民间节日中音乐事项的研究。如文中提到的每年7月17日巡游的京都祗园节,是日本最大规模、最有名气的传统节日。节日中鼓笛喧嚣、热闹非凡的场面,而这其中被称为“啭子”的伴奏乐是极为重要、复杂的日本传统音乐的内容。原田先生的论文还指出,像这种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音乐形式,在京都,乃至日本还有很多。
  广岛大学原正幸教授提交的《诗人对于声音的感觉和音乐的理解——以松尾芭蕉游记文章为例》论文,是一篇学术与浪漫相结合的论文。这是一篇很有创意、新意、价值的论文。这种从文学艺术作品中,寻找作家、诗人们对于声音的感知灵性,探究他们内心音乐的听觉意识的论文,在我国的音乐学研究中似乎还不多见。这种研究,拓展了我们音乐研究的视野,让我们思考不可以把音乐与文学艺术孤立分割开来进行研究等问题。
  参加会议的日本学者中,不仅有不少东京艺术大学毕业的博士、教授,也有来自日本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其中主要的论文有:东京艺术大学的新堀欢乃博士的《20世纪以后日本声明公演的轨迹——对中日“佛教音乐”成立过程进行的比较》。在日本声明音乐的研究方面,已经拥有多位卓有成就的前辈大师了。要想超越前人的研究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一是史料的超越,二是研究视野的超越。把“日本声明公演”作为一个考察的课题,就是—个新意,依据史料和现实音乐生活的现状,做了发散性的比较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认知视野。作为一位勤勉的年轻女性音乐学者,新堀的研究,得到了日本音乐学界的认可。
  其实,在日本,像新堀欢乃博士这种认真从事音乐学研究的年轻学者不少,而且,他们的研究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像这种一看题目就觉得有意义的论文,在本次会议中也不少。如:熊浞彩子撰《关于在日本的外来歌剧团的活动》、演崎友绘撰《在亚洲和欧洲夹缝间》、平间充子撰《古代在日本的踏歌节会的展开和唐风文化的运入》、丹羽幸江撰《在能乐的声乐,能乐的唱词的20世纪初的歌唱法的变化》、田村锦撰:《关于歌谣传承的社会机能》、柴田真希撰《通过媒介表现出的黑川能的表象》、平井真希子撰:《演奏家、作曲家的博士论文——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三十年》、森田都纪撰:《试论日本学校教育中传统歌唱的指导方法》、前岛美保撰《魂信仰和歌舞伎-曾我节-》、迁本香子撰《从香港的舞龙舞狮传承来看现代都市的“音”与人际沟通的研究》。冲绳艺术大学的畏亮子撰:《精致歌仔戏的“精致化”和乡土性研究》,以及韩国在日音乐学研究者金志善博士提交的<殖民地时期朝鲜的日本人音乐家的活动>论文等。诸多论文都具有翔实丰富的资料,新颖开拓性的观念以及鲜活、精彩的论证。作为一支中日音乐文化交流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带着最新的研究课题、新的研究理念、新的研究方法,加入到了这个平台之中,也构成了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
  参加这次会议的30多位中国音乐学学者所提交的论文。也显示了很高的学术研究水准。
  王耀华教授把其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几十年的最新成果:《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特点及其哲学基础》的论文奉献给了此次大会。我国音乐学界,都十分熟悉王耀华教授在我国传统音乐方面的研究,由他归纳、总结、撰著、出版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专著,填补了这个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多年来,耀 华教授又潜心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的研究,并且已经完成了专著《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的撰稿工作。这次会议又更加深入地、延伸思考着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特点深层次的哲学问题。他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以‘腔’为基础的层次”特点;“各音乐结构层次规式性和可变性”特点;“思维方式、创作方法的渐变”的特点等。耀华教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基础是:“道生一”、“三生万物”与“中庸之道”,并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哲学基础,即体现的是“道”为本,“一”为基,“万”为形,“中”为规的特点。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孙玄龄先生的《元曲音乐研究》专著,至今仍然无人能够超越。他为本次会议提供了论文《关于完善语言音乐学学科的设想》中有着许多新的理念,新的思维,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孙教授尽管多年侨居日本,不仅非常关注国内音乐学发展的状况,并多次参加了中日音乐比较研讨会,同时也在日本不遗余力地宣传着中国音乐,向日本音乐学界传递着中国国内音乐学方面的研究信息。由日本最有影响的岩波新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音乐世界》一书,便是他精心为日本人阅读而撰写的,介绍中国音乐方面的专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教授为大会提交的《一本元代乐籍佼佼者的传书——关于夏庭芝的《青楼集)》论文,以新的史观看待古老的史料,给音乐史料研究带来了清新的灵感。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建华教授提交的《全球性音乐教育时代的来临》的论文是他多年一直从事的主题研究,在我国音乐教育界有着极其广泛影响的课题。天津音乐学院钱国桢教授擅长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分析,这次会议他仍然提出了这方面的论文:《梅兰芳京剧(穆桂英挂帅)艺术分析》。
  会议主要的论文还有: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王建元教授的《高校流行音乐教育需要确立学科目录》,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刘承华教授的《嵇康“声无哀乐”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大同教授的《“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释义》,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周耘教授的《NHK“汉诗纪行”系列节目中的中国音乐——当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系列研究之三》,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蔡际洲教授的《鄂州牌子锣的变迁》,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冯长春教授的《中国近代科学主义音乐思潮探析》,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王洪军教授的《乐学新说“典同”之乐律学探究》、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孙晓晖教授的《迦陵频伽的音乐属性阐释》,张萌博士的《规范与自由——论武满彻音乐创作中的二元结构》,苏州大学冯芸教授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交流——由中日版(牡丹亭)引发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严成努教授的《铜管乐的教学特点及教学条件》,北京戏曲学院李晓天教授的《中日高等艺术院校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岩博士的《“抵制日货”歌曲(1912~2003)回顾》,浙江师范大学杨和平教授的《20世纪日本音乐美学对中国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刘富琳教授的《中、日“算命曲”的传承变化》,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马东风教授的《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朱唏教授的《虞山琴派的渊源及流变考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赵烨老师的<广陵派古琴艺术初探》等等。
  收进本次会议论文集中论文还有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小兵教授的《西方音乐汲取民族资源的新趋向》,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田耀农教授的《“子夏论乐”新考》,杨易禾教授的《意境——中国音乐的审美特征》,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新凤教授的《西方音乐作品分析的“中国角度”》,郭小利教授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创作》等等,都是很有研究深度的论文。笔者也为大会提交了近期最新研究课题《中国俗音乐史》的阶段性论文。
  这次会议分两部分进行。首先,中日学者就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以及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论文宣讲,让与会的同行充分认识各自的研究题目、成果和水平。其次,就是特设了专门的自由交流、讨论环节,使得双方学者有更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交流中,中日学者就各自国家在大学、研究机构进行的博士生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周君维民,与我有多项交集,可之“三同”——同年,同学,同事。  同年:我与他都是1942年生,都属马的(据说是劳碌命),好像生只差个把月,只是籍贯不同,他是苏赣榆,我是湖南溆浦。  同学:都受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他是声乐系,我是作曲系。因为同,所以都是1960年入学,他由成都德中学考入,我由上海市西中学考。大学虽是同学,可是当时我的思和行动都很封闭,与隔系的同学几没有交往。只是在一次学院举办的舒泽池
1994年初春,在北京三联书店工作多年的沈昌文同志在晤面时告我,陈原先生在该社创办的《生活周刊》上推荐了我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20周年以唯民笔名所编的一本译文集《贝多芬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我为此喜出望外,不久即找到刊载这本杂志的创刊号“文化生活栏”上《名家手中一卷书》里那篇不足千字的短文。陈文题为《我爱上了〈贝多芬论〉》。文中写道:因为“自我封闭”、孤陋寡闻,竟至于这部书问世两年
多年来,兴山县教育局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为教育宣传工作思路,注重营造一个好氛围,武装一批好队伍,建立一套好机制,推出一批好作品,唱响了山区教育的好声音。  内引外联,营造一个好氛围。将教育宣传工作写进每年的工作要点,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办公会,解决制约教育宣传工作的相关问题。教育局每年落实教育宣传专项资金3万元以上,用于设施设备的更新及骨干通讯员的奖励。积极争取县委宣传部
儒布,这个名字对于蒙古族音乐界来讲,早已是一张不朽的王牌了。2012年9月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共同主办、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以及北京十月天传媒携手承办的“‘草原之魂’——永儒布交响作品音乐会”奏响北京音乐厅。早在23年前的1989年,永儒布就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作曲家率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他的交响作品音乐会。如今,先生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依然不辞辛劳地冲在创作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熏于2010年9月24日至26日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70多所高校和教学研究单位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8篇,艺术歌曲(指定体裁)33首。  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高师和声理论与教学研究,除此以外,作曲技术理论的其他方面也有广泛涉及。  一、关于和声及其他作曲技术理论  1.高师
“报刊”是近代西风东渐以来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而在“救亡”、“启蒙”背景下所产生的近代音乐文化,既是对中国传统“乐教”理念的继承,又呼应着新时代的各种脉动。所以,音乐栏目或一些有关音乐的题材就成为晚清报刊特别愿意刊载的内容。经过百来年的战火和社会动荡,近代音乐文献留存下来的部分已经不能充分展示近代音乐发生的原貌。因此,检索近代期刊中的有关史料就成为研究者还原历史现场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笔者在翻
2008年10月28日,由重庆交响乐团、重庆市歌剧院自主创作、排演的大型交响音乐会《太阳之子》在重庆隆重上演。   作为“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全国巡演的第十场,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兼副主席、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副主任覃志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等领导、专家到场观看演出。重庆本市市民对这场音乐会也给以极大关注。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十分欣喜于能在自家门口
对于马思聪的研究,迄今为止比较集中于他在1967年离国之前,其缘由自然因相关资料不难寻觅。而其后直到他去世,由于相当长的时间里,马思聪作为一个“叛国投敌分子”的身份,及对外处于消息封闭、即便有稍许信息传来人们也处于讳莫如深的状况,使得人们对他晚年的事像了解颇为困难。虽在他获得政治“平反”的1985年后,马思聪一度重返国人的眼帘,但在其间林林总总的干部、知识分子“落实政策”的大潮中,它仅有稍纵即逝的
一转眼,杨立青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他的音乐文章,仍将激励年轻一代继续攀登艺术高峰。这里,实录2013年6月23日上海东方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纵横经典”栏目《杨立青》专题,以为纪念。  毕祎: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很高兴地请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2},来跟我们一起追忆我们的一位先辈,也是这个月{3}刚刚离我们而去的杨立青教授。钱老师你好!说起这个事情我们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然而,有一类孩子,却被人们称为“缺萼的花朵”。在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有一位从教21年并且在特殊教育岗位默默奉献了七个春秋的女教师,是这群特殊孩子的班主任。七年来,她教这些孩子说话、走路、穿衣,教他们写字、读书、画画,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阳光。她用博大的爱呵护着一个个“残缺”的生命,守望着生命的花开。她就是保康县首届“保康名家”获得者、县特校副校长、培智二年级班主任张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