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蒹葭》的创作背景就在今之陇南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bu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诗经·蒹葭》风格不同于》《秦风》中的其他诗篇,内容也显得扑朔迷离,对诗作的理解一直颇有争议,原因就是对该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不一。经过许多专家的多年研究,尤其是先秦西垂陵园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的惊天大发现,以及至今流传在西汉水上游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都充分证明了该诗产生的地域就在今日的陇南,其背景就是秦人对其先祖女修的祭祀活动。
  【关键词】《诗经·蒹葭》;创作背景;西汉水;陇南
  【中图分类号】G630
  一、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天水西南、陇南北部西汉水上游红河与峁水河交汇地带,就是早期秦人活动的中心地带——西犬丘,秦人东迁以前的诗歌就创作于这一地区。
  现今的天水市和陇南市辖区,是早期秦人活动的主要地区,而西汉水上游的西和、礼县一带,是先秦时代秦人活动的中心地带。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至迟在殷末,秦先祖中潏就“在西戎,保西陲”。到西周中期的周孝王时期,秦宗族首领非子原居犬丘地区,因为给周孝王养马有功,“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被周孝王召至今关中西部的“汧渭之会”,为周室养马,“马大蕃息”,后分土为附庸,在牙秦立邑建城(今清水东北、张家川一带)。此时秦宗族一分为二,一支以非子为宗主,居住在“秦”地。另一支以非子之父大骆之嫡子“成”为宗主,仍居住在秦人祖地西犬丘,后为西戎所灭。周宣王以秦仲为大夫伐西戎而身亡,宣王又命其子庄公兄弟五人再伐西戎,获胜,于是将犬丘地也封给庄公,为西陲大夫。
  王国维在其《秦都邑考》(《观堂集林》卷12)中明确指出,西陲原指西界,后特指一地,即西犬丘。此地至汉时为陇西郡之西县。《清一统志》说,其地故城在今天水西南一百二十里。由此可知,西犬丘就在今甘肃陇南西汉水上游峁水河与红河交汇地带,甘肃西汉水上游西、礼一带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
  实际上,这一带早就有先秦重器的重大发现。1919年在礼县红河乡王家东台发现了秦公簋,1944年在“天水南乡”(指礼县红河一带——作者注)发现了车马坑,但遗憾的是,当时并未引起专家学者的足够的重视,人们把先秦研究的重心仍然聚焦在陕西一带(参阅李学勤《秦国发祥地》,2010.5.10《文化陇南·秦文化专号》)。
  从1992年以来,礼县圆顶山、大堡子山、西和县长道镇一带,出现的疯狂盗掘、收购和贩卖地下文物的现象,到后来在海关查获的一批西、礼出土的走私文物,还有现在从海外回流中国的西、礼地下文物,这些都已充分表明,甘肃省陇南市西、礼县和天水一带是秦人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带。
  1994年3月至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礼县大堡子山先秦古墓葬群的三座大墓和九座小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探明了中字形大墓2座,瓦刀形车马坑2座,还出土了大量高等级高规格的带有“秦公作”铭文的青铜壶、鼎、簋等大墓重器,从而证明了大堡子山墓葬群就是国人千载难觅其宗的秦人西陲第一陵园。
  1998年,在位于大堡子山秦公墓葬群东南方约3公里处的圆顶山上,又发现了秦贵族夫妇的合葬墓。专家认为,这座墓不但为大堡子山古墓是秦公墓提供了有力佐证,其类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也说明,礼县红河一带就是秦“西犬丘”所在地。
  2004年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牵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五个单位联合组成的“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对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和礼县境内西汉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文化遗址进行了全面踏查,发现各类遗址98初,其中新发现70余处。在调查发现的47处周代遗址中,以秦文化为主的不同规格的遗址就有38处,从而构成了六八图——费家庄、大堡子山——赵坪、雷神庙(西山城址)——石沟坪三个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周秦文化遗址中心,范围涵盖今礼县红河、永坪、永兴、城关、石桥三乡两镇。考古发掘成果充分表明,这一带就是早期秦人活动的中心地带。
  位于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天水两市的西和、礼县、天水、清水、张家川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历史上一直是早期人类活动、发展的重要区域。由于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三大陵园都是在陕西发现的,此次秦人西陲第一陵园在甘肃礼县被发现,引起了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据甘肃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先生介绍,目前考古学和历史学领域的专家已一致确认:大堡子山古墓群就是秦公墓,就是被历史尘封了两千多年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园,其墓主可能是秦庄公、秦襄公或者秦文公,并推M2、M3中字形大墓的墓主很可能就是秦穆公及其夫人。秦人第一陵园在礼县大堡子山,西陲宫所在的秦“西犬丘”就在西汉水上游的天水西南、西和县北部、礼县东部一代。甘肃陇南西汉水上游西、礼县一带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众多考古专家经过分析考证指出,秦第一陵园和“西犬丘”两大千古谜团的解开,填补了先秦文化研究空白,使秦人由西垂到犬丘、再到秦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最后定都咸阳的发祥、发展、壮大,以至统一全国的历史渊源得到系统的可靠的解释。
  二、从《诗经·秦风》的编排顺序看,《终南》是一个重要标志,此前的作品创作于西犬丘地区,此后的作品应创作于关中地区。
  陇南党校讲师、地方史专家王林宝先生认为,《诗经·秦风》中至少有4首诗与今天的陇南地区西汉水上游秦人活动的中心地带——西犬丘(西陲)有关。这四首诗分别是《诗经·秦风》之《车邻》、《驷驖》、《小戎》和《蒹葭》,其中,《蒹葭》一诗风格独特,情意缠绵,韵味隽永,充满了神秘感,与《秦风》中的其他诗歌风格迥异,影响巨大。
  《秦风·蒹葭》一诗,《毛诗序》认为是秦襄公时期的作品,这已几成定论,少有持异说者。因为从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原世界书局本之朱熹注《诗经集传》看,《蒹葭》一诗的诗序正好排在《小戎》与《终南》之间。这个版本是1936年世界书局根据清代武英殿本出版的,诗序保持了孔子整理《诗经》时的编排顺序,是公认的最原始的排序,也是最权威的版本。   《小戎》以一位妇女的口吻,表达了对远征西戎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为什么要伐西戎呢?朱熹说:
  西戎者,秦之臣子不共戴天之仇也。襄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国人往而征之,故其从役者之家人,先夸车甲之盛如此,而后及私情。盖以义兴师,则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见《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1页)。
  《小戎》这首诗与《诗经·秦风》中的另一首诗《无衣》风格相近,质直粗犷,都是写秦襄公时事,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将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之歌!诗歌的创作背景,是西周的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秦与西戎不共戴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居住在西犬丘的大骆嫡子成的一族秦人被西戎所灭,秦仲以大夫的身份,奉周宣王之命攻伐西戎,结果战败身亡,此后庄公兄弟五人再伐西戎,终于大获全胜。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所以秦伐西戎,不仅仅是尊周,也是为了报私仇。
  秦人故地接近戎狄,《汉书·地理志》说,靠近戎狄之地的百姓,皆“修习备战,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著名学者陸侃如、冯沅君夫妇在《中国诗史》中也说:“《秦风》诗曰:‘在其板屋’,指天水陇西山地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备战,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又曰:‘王之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邻》、《驷驖》、《小戎》诸篇,皆言车马田猎之事,这很能把《秦风》尚武的特点说出,其中最可注意的是《小戎》。读《小戎》、《驷驖》诗,可知其民俗之强悍矣”(作家出版社1957年北京第1版第81页)。而秦襄公攻伐西戎之事发生在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小戎》一诗所言当指此事。诗歌创作的地域当在秦西犬丘一带,即今之陇南西、礼县西汉水上游地区。
  《终南》一诗写周地人民劝诫秦君:“其君也哉?”“寿考不忘”,希望秦襄公不要忘记这里是周的土地和人民,应该善待之。诗歌产生的地域在陕西终南山或关中地区,时间是在秦文公东迁周地以后,所以《国语·郑语》说:“平王之末,秦取周土”,而《史记·秦本纪》也说:“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史记》,中华书局版,第178页)。从《诗经·秦风》的排序看,《终南》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把它编排在秦东迁以后之作品的最前面,目的是规劝新来的秦人不要忘了这里是周的土地和人民。从整个《秦风》的排序看,西犬丘的作品是一个阶段,东迁以后的作品又是一个阶段,两地的作品都是按照秦统治者活动的顺序安排内容的(也因此,《毛诗序》才说是“刺襄公也”)。
  《蒹葭》排序在《小戎》之后,《终南》之前,是因为其内容是写对“所谓伊人”的不懈追求,这样的内容不可能安排在周地作品的首位,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蒹葭》是秦人在西犬丘时期采编的作品,所以就放在了西犬丘作品之末尾。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蒹葭》是秦人东迁以后的作品,但创作背景仍在西犬丘(参阅王林宝《<诗经·秦风>有四首作品产生于今之陇南》,《陇南文史》第一辑)。
  就诗歌的题材和风格而言,《秦风》多言车马田猎之事,风格质直,语言粗犷。但《蒹葭》却显得很特别,很另类,用比兴的手法,写对“所谓伊人”的不懈追求,是一首神韵飘渺、情意绵绵、意境优美、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秀婉隽永而又耐人寻味的作品。字面意思写的是在一个白露为霜的秋晨,水面上波光粼粼,秋色茫茫,天阔地空,主人公站在蒹葭丛生的水滨,远望茫茫秋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谓伊人”,倩影恍惚,主人公上下求索,锲而不舍,却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呈现出一种云烟缥缈,横无际涯,若真若幻,空灵玄虚,怅然而不绝望、失落却不悲伤的朦胧、缥缈的境界。一川蒹葭,一泓秋水,让相恋之人在“盈盈一水间”,忍受着“脉脉不得语”的阵阵隐痛与快乐。
  那么,《蒹葭》这首诗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诗的主旨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一首诗歌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穆公访贤得贤说;二是思慕隐居贤人说;三是不可远人以求道说;四是招隐难致说;五是怀念恋人说;六是百里奚推荐蹇叔说(言“蒹葭以自喻也,白露喻蹇叔也”)。凡此种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影响最大的则是《毛诗·序》所说的“《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玄认为,诗中追慕的“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自郑玄以来,学者多从之。可是朱熹不信《毛诗序》的说法,并斥之为穿凿。从作品的实际看,一点也看不出刺襄公不用周礼的意思,所以朱熹在《诗集传》中云: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就连满腹经纶的朱熹都觉得“不知其何所指也”,那么“所谓伊人”就显得更其神秘了。陈子展先生在《诗三百解题》中说:《蒹葭》中的所谓“伊人”,神韵缥缈、不可捉摸,竟不可晓,可晓的是诗人渴想求见“伊人”竟不得而见。“所谓伊人”似乎带有象征的的意义和神秘的色彩,不免使读者感到惊异,耐人遐思冥想。只有《广汉》一诗与这首诗相仿佛。陈继奎先生评曰:该诗“已经空旷,寄托玄谈,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川云气,竹影仙风,故此在《国风》中为第一篇飘渺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三、西、礼两县沿西汉水上游十九个乡(镇)至今保留的相对完整地乞巧风俗,表明了秦早期对其先祖女修的祭祀应是真实的历史,也表明《秦风·蒹葭》的创作背景与秦人祭祀女修有关。
  根据西北师大博导、著名的先秦文学专家赵逵夫教授的研究,这首诗之所以神韵飘渺,不可捉摸,是因为它并非写实之作,而是与自古相传的优美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有关,诗中的“所谓伊人”,不是一般君子所求之淑女,而是秦人心目中的神女,而这位神女,则是与秦人早期居地西犬丘(西陲)之(西)汉水有关的一位神女。因其有传说中的神女的色彩,所以,诗中的“所谓伊人”才显得那么神秘,那么飘渺,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之湄”,一会儿又“在水之涘”,可感而不可求,可亲而不可近,可爱而不可狎,令求之者神魂颠倒,顾不了“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上下求索,不顾一切地追求、思慕。求之者无论是“溯洄从之”,抑或是“溯游从之”,“所谓伊人”却依然我故,依然是那么神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似乎在与求之者做迷藏,也似乎在向求之者撒娇,显得那么可人,却又终于不遇,既不拒绝,也不接纳,永远让你心存思念,辗转反侧,也因此,朱熹也才在《诗集传》中说:“在水中央,言近而不可至也”。这一情节结构,可能与原始宗教中的人神相恋、神人杂糅的传统有关。西北师大博导赵逵夫教授研究后认为,《蒹葭》一诗的叙事结构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相仿佛,只是一从织女言之,一从牵牛言之。   赵逵夫先生说,诗中三言“蒹葭”,谓芦荻之盛也;三言“白露”,谓正当初秋也。此时天汉呈正南正北,横贯天空,“织女正东向”(《夏小正》),这与后来牛郎织女在初秋七月七相会的优美神话传说相吻合。秦人早期生活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南、西和县北部、礼县东部冒水河(古峁水)流域、红河和大堡子山一带。在冒水河(古峁水)下游及(西)汉水的峡谷地带,地理环境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环境也相吻合。
  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西)汉水有关。而“嶓冢导漾,西流为汉”,(西)汉水也正是从西和、礼县这一带流过。秦人将天汉边上最亮的一颗星命名为织女,正反映了秦民族与(西)汉水的关系。织女本是秦人先祖女修演变而来。《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后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女修可谓秦民族之母。女修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织女,大约在汉代就与中原农耕社会中产生的牛郎结合,形成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至今,西和、礼县沿西汉水上游的19个乡(镇),仍保留着最完整、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乞巧风俗,从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时间长达7天8夜,其风俗之独特、活动之隆重、参与人数之众多、乞巧态度之虔诚,在全国绝无仅有。也因此,2006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西和县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见拙著《陇南节日民俗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128——129页)。西和、礼县乞巧活动中所祈祷、祭祀和礼敬的神女巧娘娘,就是秦人先祖女修,只是在《诗经·蒹葭》中,诗人是以牛郎的口吻表达对织女的企慕和追求情节的,其叙事结构同《楚辞·九歌·湘夫人》相近似。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看法,周民族最早应发祥于甘肃庆阳马莲河流域,其后东迁,则距汉水也不是太远。赵逵夫先生认为,这渐行渐远的“女儿节”,就是先秦祭祀其先祖女修的遗俗。今日之西汉水和汉水本为一个水系,大约在西汉时期,由于地震而造成东、西分流。发源于甘肃的一支在陕西略阳向南流入嘉陵江,最后汇入长江,而发源于陕西宁强的一支,仍按旧河道经襄阳流入长江,所以,西汉以前所谓“汉水”,包括今之西汉水和汉水。《蒹葭》产生于(西)汉水与冒水河(古峁水)交汇之处,也与织女传说产生的背景相吻合。也因此,赵逵夫先生研究后认为:《秦风·蒹葭》是诗人以牵牛(牛郎)的口吻表现对织女追慕情节的诗歌,其构思、表现方式与楚辞中的《九歌·湘夫人》相近(参阅西北师大博导赵逵夫教授《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甘肃省西和县文联《仇池》杂志2007年第3期第11——14页)。
  笔者以为,《秦风·蒹葭》中那种韵味隽永、神韵飘渺的文学描写,表现的是早期居住在西犬丘地区的秦人对其先祖女修的追慕,反映了远古时代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相爱的情形,是原始宗教中“神人杂糅”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反映。懂得了这一点,就懂得了《秦风·蒹葭》的创作背景,也就找到了解读《诗经·秦风·蒹葭》的钥匙。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应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特别是理科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要是从事化学、化工、科研等事业,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科研、实验,突破现时化学禁区,开辟新的化学领域。在化学的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不引导学和自学,不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不能
供销社企业做为全市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城乡市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正因为如此,搞好供销社企业的党建工作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摘要: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分别从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讲故事和设置情境四个大的方面展开了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乐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引,小学生觉得数学学科有乐趣,才能主动的去求知、去探索和实践,并在这些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其学习的潜能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能为以后的
辽宁省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年会暨首届青年采矿学术会议于1992年5月27日至28日在丹东青城子铅矿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色沈阳公司机关、所属矿山及东北
【中图分类号】G630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学校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班级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乃至整个学校的校容校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几十个活泼的孩子构成了一个班集体,他们要学习、生活在一起,有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矛盾是难免的事。作为班主任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听之任之,置之不理,一定要高度重视,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寻求处
目的:本研究调查现阶段养老护理人员离职意愿现状和心理契约各维度情况;探讨养老护理人员的人口学变量在心理契约上的差异性;并从心理契约入手,讨论心理契约各维度及各类型与
【摘 要】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客户用电负荷的实际需要,客户用电信息采集和监测已成为电力营销业务的基础,尤其是大客户的电能量供应与使用信息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采用人力抄报客户表码数据,容易出现人为误差、劳动强度大、抄表不同步等问题,同时这也成为实现客户用电信息数据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客户用电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对保证电网有序用电、计量故障及窃电查
【中图分类号】D632.2  怎样使老同志能够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把消极低沉情绪转变为积极向上热情,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中寻找新的支撑点,更好地把余热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本人对离退休老同志失落感的产生及如何克服,谈点粗浅认识。  一、离退休老同志失落感的产生  失落感是怎样产生的呢?失落感是一种心理失调的自我感受。在对400名离退休老同志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70%的老同志因失落感而影响到自己身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