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分别从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讲故事和设置情境四个大的方面展开了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乐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引,小学生觉得数学学科有乐趣,才能主动的去求知、去探索和实践,并在这些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其学习的潜能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高度重视让课堂充满乐趣,真正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
一、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应用。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还能促使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这堂课时,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个转盘游戏:有一个大型家电超市为了促销,准备在节假日搞一个抽奖活动,买了就能抽奖,中奖方案是一等奖5个,奖一台液晶电视;二等奖10个,奖品是一个电饭煲;三等奖200个,奖品是一把雨伞。同学们,请你们帮忙设计一个转盘。同学们热情都很高,积极动手,最后设计出了转到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中三等奖的可能性较大的转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好地完成了这堂课的任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利用学具,让课堂充满探索乐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让学生不仅易于理解,更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三、利用儿童故事,激发学习乐趣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能将数学知识贯穿于数学故事中,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也符合小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而那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则好比一座座精神的里程碑,引领着孩子们追寻他们的精神踪迹。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听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同学们意识到这个故事永远讲不完,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继而就可以引出循环小数,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为概念的形成埋下伏笔。还有许多蕴含数学知识的小故事,比如:《小圆点奇遇记》、《贪婪的独眼小狼王》等系列故事孩子们肯定十分期待,对其中的童谣也会感觉特别有趣。
四、巧设情境,激发学习乐趣
在观看文艺演出时,观众大都能沉浸在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因为导演精心设计的情境感染了他们。同样,一堂数学课只要有了一定的情境,学生也照样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到超市去逛一逛,给自己买一件学习用品,或者陪同妈妈去买一件生活用品,回来把超市见到的商品的价格说给大家听,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原来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样大家对小数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学起来也就更有趣了。除以上方法外,常用的还有故事设境法,即通过讲解故事,达到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细心认真作业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讲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文化大革命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用笔运算的韧性精神,讲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讲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数学终于成才的事迹等,这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清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2.
[2]金兴旺.感受学习数学魅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J].科技信息.20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乐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引,小学生觉得数学学科有乐趣,才能主动的去求知、去探索和实践,并在这些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其学习的潜能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高度重视让课堂充满乐趣,真正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
一、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应用。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还能促使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这堂课时,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个转盘游戏:有一个大型家电超市为了促销,准备在节假日搞一个抽奖活动,买了就能抽奖,中奖方案是一等奖5个,奖一台液晶电视;二等奖10个,奖品是一个电饭煲;三等奖200个,奖品是一把雨伞。同学们,请你们帮忙设计一个转盘。同学们热情都很高,积极动手,最后设计出了转到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中三等奖的可能性较大的转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好地完成了这堂课的任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利用学具,让课堂充满探索乐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让学生不仅易于理解,更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三、利用儿童故事,激发学习乐趣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能将数学知识贯穿于数学故事中,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也符合小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而那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则好比一座座精神的里程碑,引领着孩子们追寻他们的精神踪迹。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听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同学们意识到这个故事永远讲不完,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继而就可以引出循环小数,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为概念的形成埋下伏笔。还有许多蕴含数学知识的小故事,比如:《小圆点奇遇记》、《贪婪的独眼小狼王》等系列故事孩子们肯定十分期待,对其中的童谣也会感觉特别有趣。
四、巧设情境,激发学习乐趣
在观看文艺演出时,观众大都能沉浸在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因为导演精心设计的情境感染了他们。同样,一堂数学课只要有了一定的情境,学生也照样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到超市去逛一逛,给自己买一件学习用品,或者陪同妈妈去买一件生活用品,回来把超市见到的商品的价格说给大家听,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原来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样大家对小数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学起来也就更有趣了。除以上方法外,常用的还有故事设境法,即通过讲解故事,达到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细心认真作业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讲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文化大革命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用笔运算的韧性精神,讲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讲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数学终于成才的事迹等,这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清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2.
[2]金兴旺.感受学习数学魅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J].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