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活动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世纪,如何生存,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可是近几年,社会上屡屡发生的暴力、抢劫、意外事故等威胁事件,让人们反思生活的价值和做人的道理,人们该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问题。在幼儿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处在自我中心时期,一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会站在他人的位置想问题。同时,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圈子里,始终是一个被保护、受优待的对象,自我中心的表现尤为明显。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及社会现状方面的原因,学前教育者更应该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使幼儿将来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因此,我园于2007年确立了省“十一五”课题“领域渗透课程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笔者负责承担其中的子课题——“健康活动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理论依据
  从正确的“健康”观念来看,哈尔伯特·邓恩认为“健康”这个词已被扭曲,他以“高层次的健全”来取代“健康”,他认为个体的高层次健全应该是个体与环境和平共处。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明确赋予健康以社会学意义,认为健康的定义必须包括“道德品质的提高”,是人与环境之间、心与身之间整体关系和谐的结果。因此,我们的课题“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应该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健康行动模式的创始人唐纳斯(Tones.B.K.)倡导,健康教育需要从强调认知转变为强调社会情感。他认为,尽管健康教育的认知领域十分重要,成功的健康教育无疑应该以正确的知识和理解为基础,但是只有对于健康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健康行为的改变是不够的,健康教育需要更多考虑社会领域的问题,从而改变学前儿童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的融合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学理论的创始者班杜拉认为,个人学习是由直接表现出的反应以及间接经验到其他人反应的影响而获得的,几乎所有的学习均发生于经由观察他人的行为与其结果。事实上,在幼儿园这种情况发生得更多。如,在健康活动中,教师对某一位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时,其他幼儿就会表现出和他一样的行为。因此,社会学理论对于我们的子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种健康活动,情绪愉快饱满。
  2.理解并遵守健康活动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3.在健康活动中,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4.关注自己的身体,并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阶段目标:
  小班:
  ①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
  ②活动中愿意与他人交流,在集体健康活动中能较好地表现出乐意、接纳等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③在健康活动中,尝试关注同伴和成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同时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关注他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情趣。
  ④了解身体保健知识,在成人的帮助下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中班:
  ①喜爱参加体育活动,在一定的情境创设中,对一些简单的关爱行为感兴趣并尝试模仿。
  ②理解并遵守健康活动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在健康活动中努力表现自己,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④丰富健康保健知识,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大班
  ①探索性地使用活动材料,创造性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②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能较好地表现出关爱、互助、合作等利他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③喜欢参加集体健康活动,活动中关注具有互相协商、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等行为表现,学会赞美别人的行为。
  ④积极参加大带小活动,主动照顾、关心弟弟妹妹。
  ⑤不断积累身体保健知识,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四、主要研究方法
  1. 观察法。教师主要观察幼儿在健康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并以活动观察记录、个案观察记录、叙事故事及成长档案的方式积累第一手资料,并运用细节化、丰富化、个性化的资料真实反映幼儿行为状况、发展变化,为更系统的研究提供实际依据。
  2. 行动研究法。由子课题组成员组成研究小组,根据专家的引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评析,制定新一轮的研究计划。
  3. 研究经验总结法。教师以专题沙龙、一课多研、师徒研课等形式开展丰富的科研活动,同时,以经验总结、教学反思(或说课)、专题论文、成果报告等形式展示科研成果。
  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 情境性原则即在健康活动中通过生活经验再现、角色模拟、推理情境、语言情境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能动性和塑造幼儿的行为。
  2. 主体性原则即根据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运用一切有效手段,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 渗透性原则即将健康教育活动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他学科的教育因素相互渗透,实现目标、内容、过程的一体化。
  4. 发展性原则即健康活动中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以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落脚点,使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 开发隐性健康教育原则,如环境教育,使校园环境做到健康、安全,成为孩子的乐园;亲子教育,挖掘家长资源,开展亲子活动等。
  六、实施途径
  (一)和谐环境的创设
  1. 物质层面的环境。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包括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如声、光、绿地、空气等)、人工设施(如房屋建筑、玩具、活动场地等)。我们知道,幼儿园室内光线太弱,光照不足,幼儿整日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情绪压抑,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人员密度过高的户外活动场,不仅限制了幼儿的身体锻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不主动参与活动的比率提高。而我园不仅有光线充足设施齐全的活动室,一千多平米的塑胶操场以及四季常青的生态绿地更是我园的一大亮点。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为我们子课题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我们的孩子在这样一个舒适又宽敞的环境里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 精神层面的环境。
  宽松、愉快的生活气氛和充满关爱的精神环境,能使幼儿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在幼儿园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教师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以及对幼儿所持的情感态度,作为一种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专题沙龙、师德演讲等形式,让老师们再塑师魂。在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中,将班级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不仅面向全体幼儿,更是关注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如课题材料中有大量的“个案观察记录”“个别偏异行为的干预及矫治”等内容就是教师进行的个案研究的结果。
  幼儿园中的同伴关系同样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更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而幼儿过多地体验到负面情绪,则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所以,在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尝试了各种方法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如创设一定的情境、同伴合作、PK赛等等。教师们及时将幼儿表现记录下来,收集了大量的“活动观察记录表”,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详尽细致的资料。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不仅提高了交往能力,还有效促进了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
  (二)领域课程的整合
  由于幼儿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有着内在的价值联系,因此我们以《渗透式领域课程》为蓝本,尝试将健康教育与社会领域进行整合,通过学科领域的整合、主题的整合、专题的整合预设或生成了大量的教学活动案例,来实现课程内容的统整。
  领域整合的健康活动——“我和彩绳一起玩”,首先让幼儿在多种趣味玩绳中,在同伴交往中获得愉快体验;其次,为了探索多种不同的玩法,幼儿主动尝试积极参与,主动性得到较好地发挥;第三,幼儿通过向同伴展示各种玩法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通过集体快乐玩绳不仅体验了集体游戏的乐趣,还培养了幼儿“乐群”的态度,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
  主题整合的健康活动——“动物朋友”,围绕主题,小班老师组织的“逛公园”活动中,幼儿带着自己的宝宝爬过“草地”钻过“山洞”,发现宝宝还好好地在自己的身边,幼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体验到照顾动物的快乐情感;中班老师组织的“到动物家做客”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为小动物铺路,幼儿在围绕怎样铺路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他们的办法中体现了对小动物关爱之情。同时,他们带着小动物出去玩或送回家都经过自己搭建的路,自豪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大班老师组织的“重建家园”,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为地震之后的“动物新村”重建家园,不仅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得到锻炼,同时让他们体验了帮助他人的美好情感。
  专题整合的健康活动——“快乐迎六一,安全伴我行”,孩子们通过和交警叔叔在一起,了解了相关的安全知识,近距离模仿交通手势,更精彩的是,在创设的模拟路口,在交警叔叔的现场指挥下,大班的哥哥姐姐扶着小小班弟弟妹妹的手,小朋友扶着社区老人的手,孩子的小手牵着家长的大手,一起过马路。孩子们真正体验到做小主人的自豪感。
  (三)日常生活的渗透
  幼儿园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来影响幼儿的健康行为,这是完成健康教育任务的有效途径。所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是我们随时随地可用的资源,诸如晨间活动、入厕盥洗、用餐及饭后散步、午睡及起床等环节,我们都有目的地将身体保护、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行为融入其中。课题实施中,我们发现在生活中的教育既轻松又易见成效。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选择了一些适宜的教育方法:
  1. 榜样影响法。
  在培养小班幼儿穿衣习惯时,先看大班哥哥姐姐作示范,然后自己动手尝试,哥哥姐姐再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经过多次练习,幼儿不仅自理能力提高了,还能以哥哥姐姐为榜样不断强化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为了更好的发挥榜样的作用,老师在显著的位置张贴了各种的图示,如“你摔倒我扶起”“路过窗前脚步轻”等。此外,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健康的文学作品,如“三只蝴蝶”“狼和小羊”等,通过直观形象的角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2. 表扬激励法。
  心理学的强化论告诉我们,表扬激励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我们善于观察、捕捉并适当运用,使幼儿的一些亲社会行为能在群体中得到放大,并逐渐内化为品质。所以,教师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不断捕捉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给予适当的表扬激励,而且表扬越多,期望行为的发生率就越多,以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
  (四)主题活动的开展
  “健康活动中幼儿利他行为培养研究”实施三年来,我们健康课题组的老师充分挖掘多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在每一次活动中能体验到关爱他人和被人关爱的情感,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有效地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
  1. 亲子运动游戏。
  家园共育的新模式在现今幼儿园已经被广泛应用。因此,幼儿园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家长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组织了亲子运动会、亲子登山、运动器械亲子自制赛、风筝情、家长义工——“中国拳”、亲子远足等活动。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全家人的体质,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健全了幼儿的人格发展,还直接影响其对外部世界及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
  2. 大带小活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带小活动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互动形式。于是,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活动“小手牵小手,快乐动起来”,希望通过大带小合作游戏这一形式,向大家展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方式,同时提供大班幼儿关爱小班弟弟妹妹的机会,在搀、扶、抱等动作中充分展示对弟弟妹妹的关爱之情,满足他们作为哥哥姐姐的自豪感,也让小班幼儿再次体验被关心的幸福感,从而懂得感激并学会模仿。
  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设计组织了大带小活动“我们一起玩皮球”,教学中老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及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大班幼儿发现自己能完成的动作小班弟弟妹妹却不能完成,为了满足弟弟妹妹的需要,让他们也获取快乐,大班幼儿主动观察、询问、亲自教他们,终于让各个姐姐学会了关爱,也让弟弟妹妹的小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
  3. 专题活动。
  在2008年6月围绕“关爱”创设了三组活动,分别是:“亲亲一家乐”(亲子运动会)、“小手牵小手,快乐动起来”(大带小迎奥运)、“小手献真情”(赈灾情境游戏)。2009年5月组织的大型情境游戏“快乐的劳动者”,通过孩子亲手自制、义卖、捐款,在收获劳动成果的同时也体验了关爱他人的情感。2010年6月组织的“安全伴我行”活动,通过交警叔叔的现场表演,孩子们体验了安全健康的重要。在系列专题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的浓浓的亲子之情,大班孩子对弟弟妹妹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爱心放送等,都让我们切身体验到课题研究的实效与成果。
  七、效果与体会
  三年来,我们本着“聚精会神搞课题,一心一意谋成果”的原则,在课题实施中我们踏踏实实稳步推进,课题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各种健康活动,情绪愉快饱满。在活动中能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乐意与人交往,交往过程中,许多幼儿能主动互助、合作、关爱和分享,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以较好地表现。
  三年的课题研究,教师们从经验型教师转变成反思型、科研型教师。有多位老师的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及获奖;我们课题组老师还积极参加幼儿园及崇川区教研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努力使幼儿利他方面的情感、态度在健康活动中得到有效体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健康活动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是可行的、有效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我们应持之以恒地努力,坚持不懈地探索;我们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他文献
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反映现实生活,帮助幼儿在现实的感觉和过去的经验之间架起桥梁,并建立语言联系。通过看图讲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基本是要求幼儿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提问,讲出图片上的人物、地点、发生的事情,使幼儿跟着教师的提示去思考,做出回答。这种教学使幼儿只是单单会讲
期刊
摘要谜语教学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教学活动。幼儿园的谜语教学对于丰富幼儿的知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要真正发挥这些作用必须选择适宜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的活动模式,采取适当的方法。  关键词谜语教学 幼儿园 活动模式    谜语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它既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又是一种文学式样,深受幼儿的喜欢。笔者尝试将谜语纳入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通过
期刊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实际,首先要注重有机融合,作为有效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着力点。其次重视动态生成,努力挖掘乡土课程资源的生长点。第三、捕捉细节,不断创新乡土课程资源的关注点。作为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只要我们积极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乡土课程资源,就会不断地拓展幼儿教学的新天地,从而提高幼儿素质。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 有机融合 动态生成 细节 整合策略     《纲要》指出:“城乡各
期刊
摘要《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它也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教育评价的多元化的建构、多元化评价的价值取向、以及多元化评价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化发展评价进行探析。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评价 多元化评价
期刊
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因为她可以让幼儿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鉴赏力,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最有利于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但是,教师、家长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常常把涂鸦、绘画和美术教育活动等同起来,以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为目标,注重临摹训练,把幼儿的思维空间限制起来,以画得像不像、线条流畅与否作为幼儿美
期刊
独立睡觉如同断奶一样,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人人最终都能完成。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人快,有人慢,有人轻松,有人艰难。有资料显示,孩子与父母分床睡如果从刚出生就开始,可以让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自我独立意识以及私人空间意识,他会感觉到他和大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而他的小床就是属于他自己的天地。这为他以后分屋睡做好心理准备,减少因为分屋睡觉带给孩子的焦虑与不安。  另外,分床睡可以减少孩子的睡
期刊
摘要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变革,早在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确,我们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其生活化,促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意义。这些内容是他们当前想知道的东西和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教育者,应从生活的视角关注幼儿园的课程,使课程与生活巧妙结合,应时刻把教学与幼儿的生活融合,适应和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从科学、游戏两大方面着手,让幼儿回归生活,去感受周
期刊
加强幼儿品德教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今后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型人才意义重大,应是老师和父母的社会职责所在。然而,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需要家园教育同步着力,利用好德育资源,创设好德育环境,并有效渗透于幼儿的兴趣中,日常学习生活中,身边的小事中,持之以恒去做。  一、开展常规德育,促成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幼儿教师,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比以前要难管理教育,其
期刊
摘要挖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幼儿园教育,力求“低成本、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目前“新课程向多元化、本土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更是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从孩子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资源、选取适当的“节日”资源、引领孩子利用“自然情景”、丰富幼儿的“区域”资源、 捕捉有益的“游戏”资源,依托主题活动,让本土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能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为孩子
期刊
小调皮入园了,老师会怎么应对他过境后的“鸡飞狗跳”?总给老师惹麻烦,会有怎么样的“待遇”呢?身为“麻烦制造者”的父母,老师希望我做些什么?问题一箩筐。汉汉是老师眼中典型的调皮孩子,看看他在幼儿园里的调皮“业绩”:  早晨,大家都在做早操,汉汉突然跑去玩滑梯了。  手工课:汉汉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还动手破坏其他孩子的作品。  午觉:静悄悄的寝室,汉汉突然一个人唱起国歌。迪迪带来一个悠悠球:汉汉想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