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护理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护理是常规护理与公共卫生相结合的一种护理模式,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以社区人群的身体健康为服务宗旨,以预防和服务作为工作核心。由于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服务是完善我国护理事业的关键。本文从我国社区护理工作现状出发,总结了社区护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社区护理 问题 对策
  社区护理又称社区保健护理,是一种涵盖疾病预治、护理、康复、保健、养生、计划生育等服务为一体的护理,具有便捷、连续、全面的特点,其服务的重点人群为社区中的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多元化的社区护理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因此,社区护理模式的探索和发展是当今护理研究工作的重点。但我国社区护理的起步较晚,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结合得还不够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国社区护理仍然比较落后。
  一、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
  (一)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社区护理还未形成一种独立而统一的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组织管理比较混乱,导致护理人员的能力悬殊较大,在基层社区的护理队伍中,未接受专业教育或培训的占很大比例,且社区护理的教育与培养制度不健全,护理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二)服务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仍然是以患者或个体为服务中心的二级预防型护理,且服务范围较小,仅仅为送药、肌肉注射、静脉输液、测血压、体检等。从社区护士为社区人群所提供的卫生服务来看,当前社区护理大部分属于针对疾病的家庭式护理,很少涉及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指导,且服务态度较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较为模糊川。
  (三)缺少专门的社区护理人员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较晚,导致社区护士大多是从临床专科护理转为基层社区护理,其知识、技能及工作经历等均比较欠缺,严重影响了社区护理的服务质量,降低了社区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此外,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的护理专业很少开设社区护理的相关课程,缺乏统一而完整的教材,这些因素均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社区护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大多以各项护理评价指标作为判断依据,形式较为单一,且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社区护理的服务质量。此外,社区护理的标准比较落后,考核制度也不够健全,且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很难有效评价社区护理的好坏。因此,必须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更好地适应社区护理的发展。
  二、社区护理发展的对策
  (一)规范社区护理的管理制度
  借鉴国外社区护理的管理经验,探索符合我国社区护理现状与发展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规范社区护理服务的管理制度,例如巡诊、家庭访视等管理制度,提高社区护理的管理水平。通过加强社区护理的宏观调控,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并完善相应的护理法规及质量评价体系,促进社区护理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改革护理服务的模式
  一是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护理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二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小组责任制等,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三是通过责任小组合理的层级结构和优化组合效应,集中优势资源,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安全、优质、高效。
  (三)壮大社区护士的队伍
  一是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护士能力为主要考核指标,构建护士晋级平台,激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引导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的护士进入社区护理的关键岗位,使其向其他护士传授知识和经验,带动社区队伍的壮大。三是为社区护士提供相应的待遇、培训、晋升等机会,稳定社区护理的人才队伍,促进社区护理的持续发展。
  (四)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
  完善的投入与补偿机制是实现社区护理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政府部门要积极地提倡和宣传社区护理理念,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扶助政策,增加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以促进社区护理的快速发展。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的服务模式,以扩大护理服务的范围,提高社区护理的整体质量。
  三、结语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起步晚、条件差、水平低等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居民疾病谱的改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基层社区护理迫切需要普及。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改革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模式,优化护理教育,壮大社区护理的人才队伍,促进社区护理的健康与快速发展,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专业、优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施妮琴:《当前我国社区护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社区医学杂志》2012年第10期。
  2.崔艳渡、杨宏鑫:《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载《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5期。
  3.郭彩霞、孙立波、吕世晖:《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载《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针对性手术配合及护理干预在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以接受常规手术配合及护理者为常规组,以接受针对性手术配合及护理者为针对组。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针对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12±5.26)h、(15.23±3.53)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3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为51至71岁、GCS评分3至8分、瞳孔散大或缩小、合并低氧血症和(或)低血压以及合并多发伤的患者预后出现重度致残、植物生存及死亡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规范化管理在药方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2012年药房常规管理资料对对照组,以2013年-2014年实施药房实施规范化管理资料为观察组,对两组的药品报损率、病人投诉率以及药品账目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药品报损率、病人投诉率以及药品账目符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规范化管理运用在药房管理中,不仅可以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人文关怀在ICU病房器官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88例ICU病房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在焦虑情况对比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地佐辛、芬太尼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将择期静脉全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地佐辛组,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地佐辛组(D组):地佐辛10mg 1分钟内匀速静注,2分钟后泵注丙泊酚2mg/kg;芬太尼组(F组):芬太尼0.2mg 1分钟内匀速静注,2分钟后泵注丙泊酚2mg/kg。对照组(S组):生理盐水10ml1分钟内匀速静注,2分钟后泵注丙泊酚2mg/kg。采
期刊
摘要: 目的:对基层医院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以及对策的探讨。方法:对我院的100名护理人员进行平均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的方法,试验组采用改进后的管理方法。观察采用改善后的管理方法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在每次佩戴手套和口罩(52.00%)发生率上明显低于试验组在每次佩戴(92.00%)的发生率,对照组不佩戴(28.0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不佩戴(0.00%)的发生率。在统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妇产科经阴道分娩的17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出生的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8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袋鼠式护理,分别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7天,第14天以及第28天测评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同时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42天时,对新生儿的身高、体重以及头围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精细化管理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实行精细化管理在我院行手术的18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并另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未实施精细化管理之前在我院行手术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结果:干预组的患者满意度为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手术室精细化管理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冠心病的6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经皮冠动脉的介入(PCI)手术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观察组在经皮冠动脉的介入手术(PCI)中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出现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4例新生儿,采用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护理组患儿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普通组患儿采用正常护理措施,将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护理组患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小于普通组,差异明显有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PICC置管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