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呼伦贝尔学院教学实践,分析了转型发展中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学科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考试方案进行反思, 寻求适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學 考试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本科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财经类院校或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以及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西方经济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其地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日趋显现。但是,当前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呼伦贝尔学院教学实践,分析了转型发展中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寻求适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理论体系庞大,研究方法多。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存在着差异。微观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以价格理论为中心,对需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论、市场结构等展开研究;宏观部分的研究是以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展开研究。西方经济学学派多,不仅包含了重商主义学派、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和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真是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还包含了这些学派的演化、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等。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一些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纳入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因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变得庞大而复杂。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四种: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以及经济模型法。同时,同一经济问题的分析角度不同、前提条件不同以及研究方法不同,又使得观点、结论和对策存在差异。教师讲授过程中,往往拘泥于教材,对各章的教学重难点掌握的不够,过多注重模型的推导,使得知识点之间缺乏体系化,忽视了应用,使本身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显得更加抽象、复杂,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2. 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地方高校以二本和三本高校较多,招生普遍存在着学生生源质量问题:一是学生基础差,思维逻辑以及数理知识基础的薄弱,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二是专业招生文理兼收,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设定前提条件,建立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觉晦涩难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西方经济学》理论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较强,前面的知识点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理论的学习,甚至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都丧失了,这使得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3.课堂有限,缺乏实践。目前,在一般本科院校针,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将《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授课期数是两个学期。还有很多专业,该课程的讲授只有一个。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少之又少。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依赖于客观实际,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为主的众多相关理论,分析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根据专题内容,增加适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消化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修订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呼伦贝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2015版)的文件精神,我们修订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本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经济理论素养和系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根据上述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设定在一个学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分两个学期开设。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兼顾体系完整与重点、难点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2.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2.1理论联系实际,博取众家所长。如在介绍GDP核算时,本人充分利用我校多媒体教室的网络资源优势,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来进行讲解,是学生能够直观了解GDP的核算方法及内涵。在讲解IS-LM模型时,结合中国近几年的经济热点,如“一带一路政策”、“国庆旅游黄金周”,将宏观经中的一些重要经济总量和政策实践进行分析,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将抽象的理论鲜活化。通过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大大开拓了视野,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重要,明确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学习的主动性更是大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对一些问题进行讲解时,注意吸收各家所长,讨论经济热点问题时,会观看知名经济学家的论坛,这样沉闷的课堂变动活跃,内容显得生动。
2.2案例教学。传统单向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显然也达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做了以下两点改革:一是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小案例。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经济事件。例如,在介绍价格歧视时,以当地电影院电影票为例,说明电影院只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定价背后的经济学原理。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景,利用各种案例,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景中产生疑问,引导他们去体验去探知,引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后续理论知识的主动性也会增强。二是加入专题案例。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热点问题。案例和经济事件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全体参与讨论,教师引入相关理论知识。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将一些热点新闻穿插在课堂中,
2.3小组学习。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个人自学、小组或班组研讨,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表述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按学号顺序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个组,每组大约4人。为节约课堂时间,提前一周布置讨论内容,上课时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做汇报发言,表述各小组观点,各组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小组学习和组员之间的对话、交流,也满足了学生对情感的需要。学生需要来自同学的学习支持,即主要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获得基本的归属感、团体感,并在学习上相互促进。
3.考试方法的探索。为了培养应用型那个人才,着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将考核划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结课考核。平时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占20%,其中包括出勤、课堂表现、材料阅读和作业。阶段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占20%,分为案例分析的10%和口试的10%。结课考核为闭卷考试,试卷加大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题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龙飞扬.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
[2]谭富.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11):59-59.
[3]夏侯健丹. 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7).
[4]朱庄瑞. 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19):140-142.
[5]李晓梅.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管理观察, 2016(30):144-146.
[6]刘欣欣.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學 考试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本科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财经类院校或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以及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西方经济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其地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日趋显现。但是,当前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呼伦贝尔学院教学实践,分析了转型发展中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寻求适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理论体系庞大,研究方法多。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存在着差异。微观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以价格理论为中心,对需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论、市场结构等展开研究;宏观部分的研究是以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展开研究。西方经济学学派多,不仅包含了重商主义学派、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和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真是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还包含了这些学派的演化、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等。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一些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纳入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因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变得庞大而复杂。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四种: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以及经济模型法。同时,同一经济问题的分析角度不同、前提条件不同以及研究方法不同,又使得观点、结论和对策存在差异。教师讲授过程中,往往拘泥于教材,对各章的教学重难点掌握的不够,过多注重模型的推导,使得知识点之间缺乏体系化,忽视了应用,使本身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显得更加抽象、复杂,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2. 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地方高校以二本和三本高校较多,招生普遍存在着学生生源质量问题:一是学生基础差,思维逻辑以及数理知识基础的薄弱,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二是专业招生文理兼收,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设定前提条件,建立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觉晦涩难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西方经济学》理论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较强,前面的知识点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理论的学习,甚至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都丧失了,这使得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3.课堂有限,缺乏实践。目前,在一般本科院校针,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将《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授课期数是两个学期。还有很多专业,该课程的讲授只有一个。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少之又少。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依赖于客观实际,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为主的众多相关理论,分析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根据专题内容,增加适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消化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修订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呼伦贝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2015版)的文件精神,我们修订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本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经济理论素养和系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根据上述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设定在一个学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分两个学期开设。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兼顾体系完整与重点、难点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2.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2.1理论联系实际,博取众家所长。如在介绍GDP核算时,本人充分利用我校多媒体教室的网络资源优势,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来进行讲解,是学生能够直观了解GDP的核算方法及内涵。在讲解IS-LM模型时,结合中国近几年的经济热点,如“一带一路政策”、“国庆旅游黄金周”,将宏观经中的一些重要经济总量和政策实践进行分析,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将抽象的理论鲜活化。通过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大大开拓了视野,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重要,明确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学习的主动性更是大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对一些问题进行讲解时,注意吸收各家所长,讨论经济热点问题时,会观看知名经济学家的论坛,这样沉闷的课堂变动活跃,内容显得生动。
2.2案例教学。传统单向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显然也达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做了以下两点改革:一是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小案例。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经济事件。例如,在介绍价格歧视时,以当地电影院电影票为例,说明电影院只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定价背后的经济学原理。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景,利用各种案例,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景中产生疑问,引导他们去体验去探知,引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后续理论知识的主动性也会增强。二是加入专题案例。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热点问题。案例和经济事件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全体参与讨论,教师引入相关理论知识。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将一些热点新闻穿插在课堂中,
2.3小组学习。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个人自学、小组或班组研讨,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表述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按学号顺序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个组,每组大约4人。为节约课堂时间,提前一周布置讨论内容,上课时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做汇报发言,表述各小组观点,各组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小组学习和组员之间的对话、交流,也满足了学生对情感的需要。学生需要来自同学的学习支持,即主要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获得基本的归属感、团体感,并在学习上相互促进。
3.考试方法的探索。为了培养应用型那个人才,着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将考核划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结课考核。平时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占20%,其中包括出勤、课堂表现、材料阅读和作业。阶段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占20%,分为案例分析的10%和口试的10%。结课考核为闭卷考试,试卷加大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题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龙飞扬.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
[2]谭富.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11):59-59.
[3]夏侯健丹. 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7).
[4]朱庄瑞. 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19):140-142.
[5]李晓梅.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管理观察, 2016(30):144-146.
[6]刘欣欣.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