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化特殊性的分析,阐述了互联网文化环境下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高职;思想政治
作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既具有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一般特性,同时又显示出网络时代文化子系统的特殊性。网络文化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信息的开放性。网络因其运作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地球上的人们不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所有最新信息和不同文化价值理念,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也就是说,借助网络,人类把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扩展到全球,满足了个体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自我个性的提升。(2)存在的虚拟性。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里,任何个体都可以匿名的、虚构的身份,甚至多重的角色就某个真实或虚假的事件进行自我表现和交流沟通, 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关系,极大扩大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度,满足了人们内在发展
的欲望。(3)操作的交互性。在网络中,任何个体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不同于传统文化的单向流动,这种交互式操作方式表现出信息双向流动的特征,使人与人的交流呈多角度、大范围、深层次,从而使人类的文化交往方式面临深刻的变革。(4)网络文化的极化性。网络因其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任何现实中有关善和恶的热点事件往往能通过网络在极短时间内引起数量巨大的人的关注,使得个体行为能量聚合、个体行为影响
放大,产生了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这种强大的辐射和催化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迅速把善放到最大, 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也有可能夸大丑恶现象,使得人们出现信念和意识上的混乱和动摇。网络的极化效应使得控制和引导网络文化成为一大难题,这
也是网络文化在现实中受到抨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也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项新生事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意识形态性与网络文化的泛意识形态性存在着不可否认的矛盾。尽管双方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是截然不同的, 但作为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却又是彼此融合、彼此需要的。一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导向,弘扬主旋律文化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学生;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加富于民族特色、时代气息,更易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同时要利用信息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通过融导向性、知识性和直观性于一体的网页和媒体手段,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普及活动,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和感悟。
二、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激发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在现代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淡化学生的被动色彩,大力探索、开拓创新。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和各项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育主体要树立平等、包容的观念。网络社会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平等的,具有平等的话语权。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包容意识, 要用宽容的胸怀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诚恳相待,真诚交流。再次,利用网络本身得天独厚的吸引力调整以往灌输性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变为渗透性为主的新型网络教育。要革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通过论坛、博客、留言簿、聊天室等各种手段,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论坛交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针对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评价活动,不回避、不隐讳。
三、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夯实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利用网络。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将校园网作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网络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满足学生实现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诉求,提高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公信力。其次,积极发挥网络优势,为学生打造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 唱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高尚高雅的精品文化;要发挥网络的互动交流功能,建立飞信、微博、QQ 群等交流
平台,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再次,要培养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要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建设一支包含辅导员、思政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学生干部在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参考文献:
[1]谢春红,曾令辉.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本文系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
【关键词】网络;高职;思想政治
作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既具有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一般特性,同时又显示出网络时代文化子系统的特殊性。网络文化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信息的开放性。网络因其运作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地球上的人们不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所有最新信息和不同文化价值理念,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也就是说,借助网络,人类把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扩展到全球,满足了个体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自我个性的提升。(2)存在的虚拟性。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里,任何个体都可以匿名的、虚构的身份,甚至多重的角色就某个真实或虚假的事件进行自我表现和交流沟通, 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关系,极大扩大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度,满足了人们内在发展
的欲望。(3)操作的交互性。在网络中,任何个体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不同于传统文化的单向流动,这种交互式操作方式表现出信息双向流动的特征,使人与人的交流呈多角度、大范围、深层次,从而使人类的文化交往方式面临深刻的变革。(4)网络文化的极化性。网络因其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任何现实中有关善和恶的热点事件往往能通过网络在极短时间内引起数量巨大的人的关注,使得个体行为能量聚合、个体行为影响
放大,产生了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这种强大的辐射和催化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迅速把善放到最大, 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也有可能夸大丑恶现象,使得人们出现信念和意识上的混乱和动摇。网络的极化效应使得控制和引导网络文化成为一大难题,这
也是网络文化在现实中受到抨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也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项新生事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意识形态性与网络文化的泛意识形态性存在着不可否认的矛盾。尽管双方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是截然不同的, 但作为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却又是彼此融合、彼此需要的。一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导向,弘扬主旋律文化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学生;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加富于民族特色、时代气息,更易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同时要利用信息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通过融导向性、知识性和直观性于一体的网页和媒体手段,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普及活动,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和感悟。
二、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激发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在现代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淡化学生的被动色彩,大力探索、开拓创新。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和各项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育主体要树立平等、包容的观念。网络社会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平等的,具有平等的话语权。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包容意识, 要用宽容的胸怀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诚恳相待,真诚交流。再次,利用网络本身得天独厚的吸引力调整以往灌输性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变为渗透性为主的新型网络教育。要革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通过论坛、博客、留言簿、聊天室等各种手段,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论坛交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针对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评价活动,不回避、不隐讳。
三、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夯实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利用网络。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将校园网作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网络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满足学生实现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诉求,提高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公信力。其次,积极发挥网络优势,为学生打造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 唱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高尚高雅的精品文化;要发挥网络的互动交流功能,建立飞信、微博、QQ 群等交流
平台,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再次,要培养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要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建设一支包含辅导员、思政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学生干部在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参考文献:
[1]谢春红,曾令辉.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本文系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