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打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gua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
  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来源生活,回归生活”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1.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贴近生活的话题:如教学“我在成长”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认识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现在与刚出生时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学会了哪些本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成长的足迹,感受成长的快乐。“我会走、会跑了,我会做手工了,我会弹琴、唱歌了,我会骑车了,我能帮妈妈做事了,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孩子们自己寻找到的生活细节,是他们生活的写照。这将给孩子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给他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憧憬。
  学生喜欢活动。美国教育家帕克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知道,学生从小就是在玩耍、游戏、实践中学习的。”而游戏是一种特有的儿童文化,它蕴涵了儿童的兴趣爱好,体现出在特定时间儿童的关注焦点,折射出他们的个性风格、思维特点,巧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创设和谐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还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学生喜欢丰富的图片、录像、实物。小学生生活经验贫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我们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制作或搜集一些充满诗意的精美的图片、头饰、实物等,孩子们便会很快地被那些美妙直观的画面所吸引,增强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一定的描述,抒发他们心中对美的情感。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表现美的能力,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社会焦点问题充实教学内容
  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是道德动机的有效策略,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必然途径。
  专题辩论:例如面对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在教学《品德与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道讨论题目:“要想身体好,首先要吃好,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对身体有利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班内进行辩论,最后大家对无异议的结论进行整理。这样做使学生从心底切实地认识到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并为自己量身设计了一套饮食食谱。
  焦点访谈: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现象,如腐败、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1.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生活中的录像:
  如“我为家庭添欢乐”一课,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强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动的课件:
  如“我的手”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知道了手的重要作用,了解到了可以通过手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并深刻地感悟到手的重要性,要好好爱护我们的手。
  神奇的网络:
  如“我们多快乐”一课,我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让学生们在网络中尽情诉说苦与乐,并在这神奇的网络世界中求得变不快乐为快乐的方法,真正达到了心灵的沟通与慰藉。
  3.开展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实地体验:思品课应将不断变化的生活和社会信息补充到课堂中,或者走出课堂,让学生学习到比课本上更加丰富、生动的知识。
  实践感悟:如“勤劳节俭”一课,我让学生合理安排秋游食品,让学生懂得零用钱要合理使用。不乱花零用钱不仅包括不盲目购物,还要学会货比三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在生活天地中得以拓展。
  4.再现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模拟情境:如“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一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十字路口红灯亮时,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依然前行,接着一声紧急刹车,此人倒在了路中……这种情境,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淡化了知识的灌输,教师勿需多言,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国际音标是整个语音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对小学生是否合适?小学生能否学好国际音标?几年来,我进行了在教字母之前集中教音标的试验。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英语的能力来看,小学生不仅能学音标,而且能学得很好。下面谈谈我对小学音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趣味教学摆脱枯燥    都说国际音标难教、枯燥。是的,单纯的音素认读、记忆和反复拼读练习确实比较乏味。如果不在教法上多做文章,小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组织数学学习。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比用规则去学来得容易。”小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写的。其内容来源于生活,所表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世界。课文只有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的功能才能得到最佳发挥。在教学中,我注意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如:合作前学生无准备,合作中学生无合作意识,不知如何合作,而教师无事可做等等,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合
生活中,人们喜爱“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灵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个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的问题。何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
古人云:“字如其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也包括书法艺术的学习。但很多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只重视学生书艺的提高,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育人作用。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审美情趣。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人作用,力求在提高学生书艺的同时,也能敦行厉行,达到德艺双馨的效
案例:人教课标版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  师出示红蓝纸片问:前面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和数方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1:红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高,生2:蓝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长。生3:红色的高一些。蓝色的长一些,综合起来大概差不多。  师:差不多,是不是可以准确地说是一样大呀?(生:不能。)  师:直接观察和重叠都难以准确判断,又没有方格可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看到的课堂应该说越来越贴近学生的需要,越来越接近语文本身的特质,但同样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进一步改革。    倾向之一:“虚伪的赞扬”与“一味的夸奖”    学生每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便置以“你真棒”、“你真太了不起了”之类的褒奖。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究竟如何呢?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回答其实并无多少创新。有的是不着边际的内容,有的是对参考资料的一味抄袭,有的
当前,有些小学生作文不具体,或具体了却很平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思考;又如学生不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欠缺;再如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仅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三者中尤其以想象能力的欠缺显得很突出。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未发现的环节。”新课标也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来。”为了更好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
英语教学,应渗透点人文性  孙华丽    曾听了这样一节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些park,zoo,cinema,theater等词的卡片,让学生念读后,教师即说到:“Let’s go to the park。”学生因未学过这一句子而愣在那里,不知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教师又重复说了几遍,学生仍不知做什么好。最后,教师只得用中文解释。上述过程教师一再反复,但收效甚微。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说“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