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审思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h8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在主体性原则、价值论原则、实践论原则和系统性原则方面相契合,二者间存在着互动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引领、育人引领和行为引领作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内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战斗堡垒和环境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互动张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027-02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学界对此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内在关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核心价值观是支撑一个民族内在凝聚力的精神保障,它与高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相契合,对高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引领、育人引领和行为引领作用。
  (一)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确立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尺度,体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在“真”的维度上,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是现实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标识。在“善”的维度上,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追梦征程中改造现实世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在“美”的维度上,核心价值观按照美的规律培育人、塑造人,实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形成道德自律,达到美的境界。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真”的维度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并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善”的维度上,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美”的维度上,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严肃校风,浓厚学风,塑造大学生人格之美。在“真”“善”“美”的统一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1]。
  (二)育人引领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所谓“人才”,必然是先成“人”,后成“才”,不仅要拥有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干,更要坚守做人的基本底线,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育人引领作用,要求高校始终坚持以德立人、立德树人。如果说,高校专业课程是培育大学生成“才”的硬实力,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成“人”的软实力。社会发展首先需要的是“人”,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有“才”之人。在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中,道德约束是其行为的基本准则。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必然要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并得到他人的尊重;懂得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并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大学生的基本行为遵循。对于大学生来讲,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洗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懂得扎实干事、踏实做人,是他们学好专业知识、成人成才的基石。“育人”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要努力使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好每一个学科、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思想上认知、情感上认同。
  (三)行为引领
  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这表明,社会意识发挥着重大的社会作用,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能够发挥其指导实践的行动力量。理论“变成物质力量”,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理论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理论要能够说服人,掌握大众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以上两个要求,因为它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依据,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能够为群众所接受、掌握并转化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核心价值观为师生所掌握,内化为价值准则并焕发出构建精神文明的活力和动力,激发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有机结合起来。用“诚信”“友善”展现现代化大学的精神风貌;用“敬业”书写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担当;用“爱国”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行为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最高层次的引领。
  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践行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承担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阵地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开放式的国际环境中,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硬实力”的直接较量,更体现在以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的国家“软实力”的深度角逐。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建设好软实力,赢得青年一代,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价值多元而多变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传道”“解惑”中去。“传道”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和基本途径向学生阐释清楚。“解惑”即理论联系实际,用生动的素材詮释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入学生耳、入学生脑、入学生心。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把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把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价值准则。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理论自觉和价值观自律,确保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抵制非核心价值观的蔓延。   (二)党建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斗堡垒
  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特殊时期,在国内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折时期,多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互交错,非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一是高校党委要加强领导和宣传。党委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委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对校园网络、微信平台的监督、管理和引领,开展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文化思潮和非主流价值观的组织工作。二是积极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以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如专题讲座、党课等形式进行宣讲,让师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增强党组织的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积极发挥学校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和师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实际行动和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树立先进典型,让师生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现实性和鲜活性,从而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校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保障
  《意见》指出,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的内部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网络、广播、报纸等校园媒介则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3]。高校校园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信息量大而且传播速度快,给高校知识更新、学术交流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由于信息复杂、多样,往往良莠并存,加大了高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度。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良好的校园氛围也需要通过师生的实践活动来创造。高校精神文明的建设者理应自觉出击应对环境挑战,有效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传播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发挥其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有效作用,通过这些媒介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真善美”的育人氛围,抵御负面信息的传播、弱化不良信息的影响。让学生在动态的知识习得中感受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学会劳动、勤俭,学会感恩、助人,学会谦让、宽容,学会自省、自律;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和谐的人文环境,增强他们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师生的自我发展同学校的事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用核心价值观凝聚师生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创建的创造力、创新力,形成合力,以坚强的意志攻坚克难。
  参考文献:
  [1]李衍柱.真善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高進,王馨,黄晓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
其他文献
摘 要:七三一部队不仅犯下秘密从事人体实验,策划实施细菌战的反人类罪行,在其建立过程中,还残酷奴役数以千计的中国劳工,并造成巨大创伤。战后,由于七三一部队的隐蔽性、美军对日本细菌战的掩盖及战后研究方向多为侧重于人体实验与细菌战罪行揭露等诸多因素,这段历史被错位掩埋于记忆之中。本文研究七十余年前七三一部队对劳工的伤害及其战后生存状况,以“文化记忆”的视角来记述历史事实,从人权伦理的角度去关心受害群体
期刊
摘 要:大学课堂对高校实现办学理念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同时也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促使高校在教学中应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通过对高校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法的相关探究,明确课堂讨论法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分析课堂讨论法在我国高校运用中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路径如下:基础教育层次应广泛引入课堂讨论法;大学应开设关于课堂讨论法的课程;应构建讨论
期刊
摘 要: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在新时期,不断挖掘黔西南地区孕育的红色文化,并积极应用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去。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23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
期刊
摘 要:《民事诉讼法学》作为法学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课程实训主要贯穿在案例教学和模拟审判等活动中,结合该课程模拟审判这一实训环节,从案例选取、角色分配、法律文书写作、模拟审判、观摩庭审、庭审点评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尝试多维立体式全程参与,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强化这一实践实训过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多维立体式;民事诉讼法课程实践实训;模拟审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改造人们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包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政治认同;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广泛认同; 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期刊
摘 要:《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尝试引入以课程项目为依托,小组合作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体验式教学逻辑的实施应化整为零,分步进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课堂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卓越成效的学习网络,并与生活场域相链接,达到技能、智商、情商共同提高的目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较为全面地了解广东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路径: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通过制度创新体现价值观;通过道德文化渗透核心价值
期刊
摘 要: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今天,长征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长征精神铸就中国梦,离不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念;以长征精神铸就中国梦,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精神;以长征精神铸就中国梦,离不开实事求是、灵活应变、在夹
期刊
摘 要:2015年12月,课题组在山东三所高校对大学生感恩奉献意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感恩奉献意识较强,普遍认为受助后应该感恩奉献,大都认为获得的资助应该用于学费、生活费,应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来回报社会。调查发现,有极少部分大学生感恩奉献意识淡薄。增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需通过加强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氛围、拓宽感恩途径来进行。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奉献;意识淡薄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十三五”规划纲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历史时期,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做出安排。学习贯彻“十三五”规划纲要,需要首先认识“十三五”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把握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决胜阶段;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0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