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氟哌酸和强力霉素治疗多发性星形奴卡氏菌脓肿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经口服环丙氟哌酸和强力霉素成功地治疗1例活动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的多发性奴卡氏菌皮下脓肿。患者女,73岁。1985年确诊为弥漫性淋巴母细胞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曾经放射治疗合并化疗,但从未完全消退过。1987年于右腋、右臂和左股等处发生多发性、疼痛、并有波动的皮下包块。

其他文献
Leu7是一种IgM类鼠单克隆抗体(mAb),能识别自然杀伤(NK)细胞,亦可与人皮肤中的神经组织成分结合.已证实在外周神经系统中,此mAb尤与许旺氏细胞及髓鞘反应,而另一种NK细胞mAb(VEP13)不显示这种交叉反应.本文作者研究了Leu7和另一种NK细胞的标Leu11在正常皮肤中(特别对毛囊的神经分布)作了研究.作者从12人取得正常头皮,快速冷冻,连续的纵和横冰冻切片供标准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
本临床研究评价了用含水杨酸的梧桐胶贴膏治疗寻常疣的疗效,并与不含水杨酸的梧桐胶贴膏进行对比。61例受试者的寻常疣均长在手部,直径小于12mm。在受试前4周均未经过治疗。根据患者疣的数目,用双盲法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的贴膏中含15%水杨酸,分散于梧桐胶、聚乙烯乙二醇300和丙二醇基质中。对照组贴膏中除水杨酸外其他成分相同。
期刊
鳞状细胞癌(SCC)较基底细胞癌(BCC)少见,但恶性程度高.两者都好发于日光照射部位,紫外线照射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可使表皮中郎格罕细胞(LC)的数量减少,形态发生变化.因此有人推测SCC和BCC的表现与发病情况的不同,可能与紫外线对肿瘤部位LC的作用不同有关.为进一步探讨SCC中LC的情况,作者用ATP酶法对10例SCC患者表皮成分中的LC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了同一患
本文报告7例非寻常类型的透明细胞基底细胞上皮瘤(BCE)的光镜和电镜研究。患者年龄51~81岁,女4,男3,损害为结节样肿物,分布于面、耳或肩部,小者3~5mm,大者直径达20mm。组织病理示,结节位于真皮上、中层,非常局限,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细胞具有规则、嗜酸细胞核,并有基底样细胞特点,位于外周,呈栅栏状排列,胞浆少,轻度嗜伊红染色。另一种细胞有致密深染的嗜碱细胞核,丰富淡染的空泡状嗜伊红细胞
粘液脓性宫颈炎以前曾有人描述过,认为与男性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相类似。作者以297例首次来STD门诊部就诊的女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粘液脓性宫颈炎的检查。月经期患者或宫颈涂片不满意(涂片中鳞状细胞>100个)者除外。
期刊
扁平苔藓(LP)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十多年来,已逐渐应用玫瑰花环试验、放射自显影、电镜、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皮肤和粘膜损害处浸润细胞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目前已开展鉴定浸润细胞种类及亚群、定位、比例、来源、功能、活性程度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在LP浸润细胞中,一致认为T淋巴细胞占优势,有少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极少。
期刊
作者观察了1983年7月~1984年12月间临床资料完整的134例患有艾滋病(AIDS)的海地人,其中62例(46%)具有严重瘙痒性皮疹,包括118例伴有条件性感染中的56例(47%)和16例合并Ka-posi肉瘤中的6例(38%)。
作者用数种抗角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乳房外Paget病(EPD)的皮肤标本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要确定EPD的Paget细胞所含的角蛋白的免疫学特征。所用的抗角蛋白MCA有8种。
例1.男性,75岁,服双氢克尿塞和氨苯喋啶后不久,双臂出现红斑性损害,日晒后加重。检查发现双臂伸侧及颈两侧有鳞屑性红色斑块。活检见真皮表皮连接处液化变性、角化不全及棘层肥厚。在一些部位真皮乳头层淋巴样细胞的围管性浸润已接近真表皮连接处,真皮内嗜黑素细胞散集,真皮乳头层增宽,纤维化伴血管扩张,部分钉突消失。化验检查:ANA1:160阳性,均质型。
软下疳是全世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地方流行病,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引起生殖器溃疡的原因软下疳多于梅毒。同样的,曾在朝鲜战争期间驻扎海外的美国军人中,软下疳发病率为梅毒的14倍;直至1982年,在这些人其发病率几乎和淋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