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在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抓好粮食生产是确保实现“双防”目标的必然要求。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条有效途径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市为建设单元,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大型农业建设项目。近年来,山东省已在菏泽、德州、聊城、泰安、济宁五市实施了7个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近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1亿元。通过基地建设,项目区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在着力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把提高粮食良种普及率摆到重要位置,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烟台农科所为依托,强化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项目区共建设原种田2000多亩,良种繁育基地49万亩,良种加工储备中心16处,良种率达到了100%,优质专用小麦比重达到90%以上。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项目区粮食单产、总产逐年增加。2007年项目区粮食单产比2002年平均增加60公斤,增幅最大的地方达到23%;粮食总产量达到306.8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37%。在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下,菏泽、聊城、泰安、德州四市粮食单产平均达到410公斤,总产达到360.6亿斤,比2002年增长59%,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2003年至2007年累计增产粮食331亿斤,占全省同期增产的65%。
  (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成本逐步下降。这一增一降,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各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实现了优质优价,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区种粮农民的收益。2007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980元,增幅高出非项目区2个百分点,带动基地所在市农民纯收入增幅高出全省20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始终把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放到首位,重点解决一家一户老百姓难以解决的问题。实施基地建设以来,项目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方田化、灌溉节水化、种植区域化、作物良种化、耕作机械化、产出高效化。
  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地覆盖面较小,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农民增收的直接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基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还须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发挥基地建设效益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统筹兼顾,着力提高大型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努力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在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上下功夫,以保障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为目标,实现项目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近期争取新开工建设3—5处基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 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100万吨,项目区粮食增产占全省比重80%以上,总产量占全省比重60%以上。
  (一)强化规划引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原则,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选址与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坚持集中连片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资金效益最大化。优先选择适宜优质专用粮食产品生长、具有生产综合优势、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的地区作为项目区。基地建设布局要与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有机衔接,集中力量把基地建设成为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进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生态有保障的粮食后备产区开发,形成“建设一批、成功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努力扩大我省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规模。
  (二)强化全程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从可研、设计到施工图等各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论证,确保基地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落实配套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创新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贯彻落实国办《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明确产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投资效益。加强项目跟踪督查,严肃查处截留挪用资金、擅自调整建设计划等违规现象。
  (三)强化科技支撑,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一要从山东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出发,依托小麦、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积极引用优质粮食品种,建立粮食新品种引育、扩繁、展示中心,加快粮食优质品种更新步伐,增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力度。特别是按照“抓强筋、带中筋”的优质小麦发展思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的品种研发、生产、加工一体化进程。
  二要继续加强良种繁育及供种体系建设,完善制种、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条件,增强供种能力,提高良种加工水平,建立健全统一供种机制,为农民提供合格的优良品种。
  三要大力开展技术协作攻关,加强对因种优质栽培、无公害栽培、轻型简化栽培、精确标准栽培等技术的研究应用。
  四要加快粮食生产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大力推广粮食高产优质品种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四)强化产销对接,促进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良性循环
  一是推进订单化生产。基地布局时统筹考虑粮食加工因素,围绕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基地,发展定单生产,保证基地生产出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提高种粮效益。
  二是强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供种、统一农艺、统一收储、统一加工销售,保证基地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符合粮食加工企业需要的高产、优质、专用产品。
  三是深化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山东粮食产品商品率高的优势,积极整合加工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争取把更多的粮食加工企业纳入“515工程”(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扶持其做大做强,促进强强联合,形成集聚、集群发展优势,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种粮农民互助、合作、联合,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对接问题。
  五是组织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的产销洽谈、展销、促销活动,拓宽粮食产品营销渠道,构建粮食产业发展平台。
  六是在切实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济的新做法。积极引导种粮农民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借鉴烟台莱阳大吕疃村联户分田、泰安宁阳郑龙村土地入股等经验,采取租赁、转包、转让、入股等形式,形成粮食生产规模经济。
  (五)强化品牌意识,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贯彻落实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二次现场会议精神为契机,全面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三个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定体系),深入落实“三项制度”(安全准入制度、例行监测制度、投入品专项整治制度)。特别是要优先健全粮食生产质量标准体系,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粮食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粮食产品。
  三是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农药残留检测、环境监测等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四是综合运用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抓好商品粮基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两减三保”农业面源污染计划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严禁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快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粮食生产产地环境。
  (六)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基地建设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涉及农业、水利、科技、财政、粮食等多个部门,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协调工作量大,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密切部门协作与配合。基地建设市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发改部门要抓住国家进一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机遇,抓好基地项目的规划、储备、申请、计划下达等组织实施工作,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农业部门要积极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等粮食生产相关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和玉米千斤省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水利部门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等工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农机部门要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加快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粮食等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农户储粮”试点,进一步调动基地农民种粮积极性。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增强种粮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
其他文献
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趋势,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当然不会被市场欢迎。  2007年我国CPI上涨了4.8%,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造成物价上涨有多方面因素:国内农产品
期刊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在结构调整中更加注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注重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重工业的发展,全省出现了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66.3∶34.7调整到2006年的48.3∶51.7。重工业增加值近30年来首次超过轻工业,是云南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突破之一。  (二)在结构调整中更加注重非烟工业的发展  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非烟工业完
期刊
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也出现了积极变化。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等仍然不平衡    一、近年来产业政策的实施与调整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方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加强“三农”工作做出重要战略部
期刊
我国扶贫战略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20多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中,这一模式中的政府主导事实上演变成了政府“包办”,社会参与因缺乏政策工具和其他必要条件而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尽管如此,这一模式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功,我国的贫困人口逐年大幅减少,累计2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扶贫成果并全面消除贫困,我国的扶贫战略面临着制度转型的新课题,现行的政府扶贫筹资机制、投资方式、运行
期刊
一    经过1993—2002年10年反通胀、反通缩的艰苦斗争,从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但在这几年中,又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一度出现重要原材料、能源及交通运输的供给全面趋紧;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总体上流动性过剩和某些方面信贷困难并存;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同时,农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逐步
期刊
代建制是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举措。按照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方式改革,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大力推进“代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代建制制度设计的初衷    按照西方主流的福利经济学观点,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不一定要由政府自己生产和供给,要尽可能发挥社会专业化资源的优势,通过竞争委托生产,取得最佳效益。亚当
期刊
2007年农业经济形势的显著变化是农产品销售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18.5%和12.3%,拉动了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增加了居民消费支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展望2008年,农产品价格波动仍会比较明显,扩大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国际农产品市场更加不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大,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生产影响的不确定性没有消除。主要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引起了不
期刊
第一个,从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格局来分析,迫切需要在2008年加快垄断性行业的改革。  今年1月13日下午5点钟,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冷静同学在芜湖火车站被挤下站台,遭火车轧死。我搜集并分析了事件的相关资料,引起我很多思考。谁之过?车站当然有责任,如售票过量、放弃检票、秩序混乱等等,但这些仅体现直接层面的东西。这个事件折射了国家经济体制和国家市场准入中的深层次问题,尤其反映国家在垄断领域改革的严重滞
期刊
一、2007年贸易救济情况    (一)全球反倾销新立案数量下降,但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数量不减反增,连续居全球第一  2007年是全球贸易救济措施新立案数量大幅下降的一年。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仅立案49起,较2006年同期减少43起,下降约47%。然而,与此同时,国外对华反倾销新立案数量却呈增加之势,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95至2006
期刊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与解放文化生产力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本世纪头20年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开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一)随着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大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