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专家们的各种建议,我该听谁的?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eter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家长”QQ群里的“海天一色”颇为纠结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两天女儿回家后不开心,因为班里要好的四个同学都和她绝交了。看她不高兴的样子我很想帮她,可是又怕她以后会依赖我,因为听专家说过,孩子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家长不要干涉,否则孩子无法成长。可看女儿不开心我是真难受,尤其这两天,孩子情绪很不好,总盼着生病,不想去上学,我想听专家的话,又忍不住心疼女儿。也有专家说,孩子被孤立也没什么,说明孩子有个性,可是孩子以后不会交朋友也不太好啊,再说我也担心女儿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可是还有的专家说,我这样其实是对孩子过分关注了,其实一切都不是事儿。现在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不帮她,心疼。帮她,不敢。更不知道是帮她学习如何和人相处,还是鼓励她继续玩个性,总之就是纠结纠结纠结!
  专家的建议让我们纠结,是因为我们不信任自己
  和担心女儿相比,我更心疼这位妈妈。这位妈妈总在寻找“什么是应该的”,害怕犯错,热爱学习却不懂得信任自己,当所谓的“权威”发出不同声音时,她左右为难。
  其实,哪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呢?有什么注定是好的,又有什么注定是坏的?生命是未知的,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孩子会吸收什么。而那并不是我们需要负责的,我们只需要跟着自己的感觉和思考,尽自己所能去做。如果那样做真的不适合,那就停下来,重新调整,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生命本质上就是一个过程。
  我想无数的爸爸妈妈都有这种纠结,不信任自己的心,要寻找一个权威的声音来保证正确,不希望犯错。我欣赏她热爱学习的精神,可是,如果不把自己的心作为学习一切的基准,学就成为负担。任何观念本身并不能帮到我们,除非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观念。判断力绝不可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而只能通过自己内心的试误、体证来产生。
  害怕犯错,可能从小被要求只听从权威
  不信任自己的人是很多的,工作,婚姻,我和他要不要在一起……当自己不是自己的坐标,做决定时就没有自己的位置,因为别人是变化的,情景是变化的,没有办法可以生搬硬套,所以听了一堆道理,到头来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信任自己不是从我们成为父母时才开始的,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的感觉、意愿不被尊重,我们的自发尝试因为可能犯错而被父母责难,我们被要求听从权威(开始时是父母),而放弃自己去尝试。我们开始把别人当成坐标,而不是自己。我们也就无从发展对自己的信任。
  只要你心里还有哪怕一个权威,你就还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什么叫权威,就是“权力和威慑”,权威有权力决定对错,有权利根据我们的表现来奖赏或者惩罚我们。No! 我们不要权威,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实践自己的判断。
  对错不重要,结果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在做、在学习、在成长。这就好比学开车,教练当然开得比我们好、比我们安全,可是要不是我们自己开,我们就永远不能进步和学会。
  允许孩子自己去尝试,学会信任自己
  瞧瞧成人对孩子们做的事,简直就是让孩子走大人的道,到处都是这样的声音:
  “照我说的做,你就可以……快,别幼稚幻想,听我的没错,我是过来人,我知道答案,我知道怎样是正路,怎样是掉沟里,快,按我说的做,照我安排的长大、生活,你会平安无事,你会幸福快乐……而且,我都是为你好,你别不知好歹……”
  这就是这位妈妈纠结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真正成长的原因,这就是我们不能信任自己的原因,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真正操盘,没有独立驾驶,没有自由探索,对生命没有自己的感觉而都是社会的教导。
  一个人要想信任自己,必须充分地接触、使用和尝试自己。
  两三岁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各种物体的软硬、温度,他们用脚去感受草地的柔软、水泥地的坚硬、滑梯的坡度……他必须自己接触才能学习和成熟,更多的学习也是这样,无论什么样的观念、知识,都是如此,前辈们说的有他的道理,但那是他们的道理,我们有怀疑和验证的自由,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或许在某种条件下是可能的,他们认为危险的,今天或许会是很开阔的。
  在单位时代,人们觉得没了单位就没法活了,可是第一批下海的人很快让那些犹豫害怕的人垂涎三尺。现在大多数人羡慕美国,可是当初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去美国。我们尊重前人的经验,但也可以保有自己的怀疑,我们的怀疑是对更多可能性和自我创造力的尊重,而这是生命的意义。循规蹈矩的生命、复制品般的生命、二手的非体验性的观点不是生命的体现,真正的生命,真正活着的感觉是当我们创造的时候。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路,学会不依赖他人
  依靠他人可能是高效的,30岁的成年人确实比3岁的孩子更有人生经验,数学老师确实比初中生更懂如何做数学题,完全依赖他们可以让我们马上达到目的,唯一却致命的问题在于孩子没有成长。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大人在给一个小孩讲题,他先是耐心的讲了一遍,小孩没学会,大人又重复了一遍,已经没有那么耐心了,但还算温和,遗憾的是,小孩还是不会,大人耐着性子讲了第三遍,真倒霉,小孩依然不会。大人再也忍不住了,燃烧着怒火对孩子说:“我都讲了三遍了,你怎么还不懂!我再给你讲最后一遍,如果你再不懂,你试试!”可怜的孩子,我祈祷他能够在这一次听懂。
  我想的不是这个大人增加耐心的问题,而是方向问题。这个大人的着力点在于让孩子跟上他的思路,好把问题解决,让孩子成为他。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教授者,尽管这是如此的多见。我觉得一个好的教授者,不是站在河的这边让对方游过来,而是站到对方那一边,帮他探讨可以怎么渡过。比如在这个场景中,重要的不是大人怎么会,而是孩子怎么不会,不是孩子如何跟上大人的思路,而是大人去理解孩子的思路。两种情况,其一,和孩子探讨他的思路卡在哪里,如何走得通,无论是简洁还是绕圈,只要能走通,孩子就会安心和自信,这是发展孩子;其二,这个思路真的走不通,探讨一下为什么走不通,孩子再探讨其他的可能性,这也是发展孩子。只有发展出孩子自己的思路和能力,孩子才能应对他的问题和考场。否则,别说孩子跟不上你,被你催得乱了阵脚,被你吓得大脑空白,就算是他跟上你的思路,那也是不牢固的。只有基于他的思路、角度来探讨发展出他自己的思路,才能成为他自己的本事。
  面对权威的建议,采取“聘用”而不是“求职”的态度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真正的教导不是要他学会老师的一套,而是要学生有自己的一套,不管那一套是否和老师一致。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跟随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好,才算好。别人说好,那不算数。如果实践验证我的感觉和理解是对的,那很好,我因此更相信自己,如果发现是错的,那也很好,因此我也获得学习,让我做出必要的调整。
  至于那些权威,无论是多大的权威,对于他们的建议,我们都可以采取“聘用”而不是“求职”的态度去面对,那个态度不是我向它靠拢,而是我决定要不要采用它。如果这个建议让我觉得好,那我就使用它,如果这个建议让我没感觉,那么我就让它滚蛋,我做任何事情都有我自己的思路,我决定使用什么建议,而不是让自己去迎合什么建议,无论是哪个权威说的哪句话。这样我们就能慢慢成熟起来,真正在人生的地平线上站起来,且踏实有力。
其他文献
多年后说起这场景,一定会笑得让人肚子疼吧!但此时,我看着女儿脸上写满恐慌,转身就跑,像只受惊的小兽,拼命把自己往大衣柜里塞。心如油烹。  我背着手靠近她,手里捏着个吸满药水的管子。嗯,她发烧了,医生给开了三种药,都是沾在唇上发甜,咽进嘴里苦得要死的玩意儿!  喂药前,抱了又抱,亲了又亲,想让她知道我有多爱她多宠她,良药苦口利于病,我强迫她吃药绝对是为她好——她还听不懂。  茶几拿走,花盆挪位,玩具
期刊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孩子走失、被拐、被性侵,当然不该告诉孩子外面到处是坏蛋,那样孩子会对世界充满恐惧和不信任,会退缩、惧怕走上社会。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孩子有技术含量的自我保护技巧。  针对家长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小编收集了一些防范和应对的安全知识,不妨和孩子一起了解下吧。
期刊
家长带孩子在家里寻找好玩的创意游戏,就可以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  小链接:曼陀罗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是“圆”的意思,泛指轴心、圆周或奇妙的圆形、轮圆、坛城等。曼陀罗的自然形态,来源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中,例如行星、太阳、水波等。经常对曼陀罗涂鸦的孩子,能够对秩序性、规律性有更多的认同感。用相同的曼陀罗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这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哦!  儿子很喜欢画画,只要有时间,就
期刊
《汤姆走丢了》  《自我防范》  《学会爱自己》  (含《不要随便摸我》、《不要随便亲我》、《不要  随便跟陌生人走》3册)  《儿童安全365》  (含《勇敢说出我不要》《上学我会守纪律》《一个人在家我不怕》《出门在外我会小心》4册)
期刊
万一发生不幸,坏人把孩子给拐走了、骗走了,该怎么办?要让孩子提前学学下面这些小招数,有备无患。  教给孩子的平安歌:  斗智斗勇智为先,多听多看记心间。  要吃要喝足睡眠,争取同情适度谈。  学会留下小标记,拔腿就跑要果断。  多听多看记心间  跟坏蛋斗智,就是要多听、多看,走到哪儿了,大概在什么方位,要记住,但是不要说出来。  要吃要喝足睡眠  尽量吃好喝好睡好、养足精神,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有
期刊
请教孩子这首儿歌:  上学放学别扎堆(儿),送进校门再转身(儿),  遇到歹徒转身跑,跑到老师身后好。  四句话,解释一下:  第一句话,上学放学别扎堆。上学、放学的时候,家长要有心防,学校门口堆着好多人的时候,往远处走一走。歹徒是什么心理呢?他是随机报复社会,人多,他才下手,你脱离开这个扎堆,就相对安全一点。  第二句话,送进校门再转身。就跟玩古董递瓷瓶子似的,递到你手里的时候,你拿好了没有?拿
期刊
父亲对我板起面孔的次数,我都记得住;母亲给我的笑脸,我都记得住。大约母严父慈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吧。  我出生在四月,父亲为了庆祝和纪念,就在院子里为我种下了四棵白梅树。这不是地方风俗或传统,是父亲给我的别出心裁的钟爱。  父亲喜欢成人之美,帮助过很多人,总会收到一些小小的礼物。船长送他的金笔,苏联带回来苹果梨,深山送来野猕猴桃……父亲都会当着朋友的面顺手就转送给我。有时候,他会买本书给我,
期刊
第一次听到阿宝用“虚伪”这个词时,他还只有10岁。  那天,阿宝放学回家,一边吃点心,一边照常和我聊一天里学校发生的事儿。当天,学校里有个活动,让学生采访老师。他选择的采访题目是“为什么你选择当老师” ?儿子说,老师们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说当老师是因为他们喜欢孩子。阿宝说:“可是我觉得有的老师根本就不喜欢孩子,动不动就冲我们喊叫,一点都没有耐心,这是不是虚伪呀?”  像我这样受过师道尊严教育的妈
期刊
“你愿意嫁给他吗?你愿意娶她吗?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电影中婚礼上这样的问答,每每令人泪眼婆娑。不知别处怎样,2007年,山东省90%以上的婚姻登记机关为了让新人增强婚姻家庭责任感,在颁发结婚证时,也采用相似的问答。虽然是个过场,但好歹是一个仪式,这说明民政部门正在尽自己的力量,让“被幸福冲昏头脑”的男女们知道:善待婚姻。  当然,对婚姻、对家庭的重视,并不是仅仅靠一个承诺,一次
期刊
●预防篇  首先请家长先避免以下误区:  孩子那么小,性方面的安全知识难以启齿,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  其次,请父母了解以下预防措施,并告诉孩子:  不要让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经常一个人在家。  不要把孩子交给“半熟脸”看管。  拒绝老师的猥亵行为,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尽可能不让小女孩一个人坐出租车。  除了父母,放学任何人接都不和他走。  提防邻居大叔或其他熟人对孩子过分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