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究竟“说(悦)”什么?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以《论语》开篇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列举了数位研究者对此句的释意,并加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一部《论语》,前人早已奉为经典,批解评注,汗牛充栋。今天,随着儒学渐呈复兴之势,特别是藉着所谓“学术平民化”的风气,《论语》又风靡一时,“心得”、“新解”、“正解”层出不穷,似乎定要把这两千多年前一帮落魄文人的闲言碎语再寻觅探究出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崭新的深刻内涵或理论体系来不可。
  这本来或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好书不厌千遍读,常读可以(也应该)常新。只是一些“心得”、“新解”、“正解”,在“最为完整、最为客观、最为严肃的《论语》通俗本”的旗号下,却依旧多是些堆砌旧说、望文生义、不得甚解的招数,甚至有些连对基本字词语句尚含混不清,却动辄子云诗曰、旁征博引、招摇唬人,弯弯曲曲、洋洋洒洒,叫人云里雾里、头晕眼花、不辨东西。而一些伴随新课改横空出世的语文教材,似乎也赶上了这一时髦。
  就说《论语》开篇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段中,“说”即“悦”,意为喜悦、快乐,这似乎没什么不清楚的。但稍稍深究一下,孔夫子究竟说(悦)什么?何以为“学”?何以谓“习”?答案似乎并不那么简单明了。
  请看引文一:
  【注】……(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译】孔子说: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仔细数一数,上段引文中,编著者一口气列举了“习”字的“演习”“复习”“温习”“实习”“练习”五个意项,那么,孔子口中的“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正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更何况“复习”与“温习”又该如何区分呢?
  而且,根据上面的译文,孔子作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却仅仅以能够把“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就当作很快乐的事,那孔子的快乐也太容易、太廉价了吧。再则,表示“复习”“温习”意思,在《论语》中是大多用“温”字的,比如“温故而知新”。
  再看引文二:
  “‘习’,原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引申为练习、学习,主要强调的是技能方面。在此是指,每日为学而不停废,如雏鸟拍翅练飞,相继而不间断也。”(王孺童,《孺童讲论语》,花山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孺童讲论语》),第5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温习它,使它真正转化成为自己的成果而不忘失,这样的‘双重’收获,怎么能不令人高兴呢?”(《孺童讲论语》,第6页)
  王先生这里的讲解,大体循《朱熹集注》而略加发挥,将“时习之”概况为“保持每日研习而不间断”(《孺童讲论语》,第9页),应该说也是有根有据的,似乎确有一定道理。但是,也确如王先生所说:“古代并不以获取知识为‘学’的第一要务。古人以‘求道’为学,此‘道’即指修身、处世之法也。”(《孺童讲论语》,第4页)那么,孔子“每日研习而不间断”的对象(内容)是什么又究竟为什么呢?为“获取知识”?显然不妥。为“研习”“修身、处世之法”?好像是的。但是,“每日”“不间断”“研习”“修身、处世之法”,好像就是在研究学问(知识)的样子。如果这样,绕了一个圈子,不又回到“获取知识”上去了吗?所以,王先生先留了一个伏笔,然后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所谓“‘双重’收获”说。只是这“‘双重’收获”说仅从反问句式的目的上附会而来,似乎说服力并不强。
  其实,这“学而时习之”的“习”,原本的确是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来也确实“引申为练习、学习”等意思,只是应该注意,这里的“习”原本已含有“反复的”“不间断的”“练习”的意思,孔子为了强调,又特意加了一个“时”字。这样,“反复不间断的练习”的意思一再强调,便有了更深的意义,也就是——实践;把所“学”到的东西,通过“习”,加以实践检验或用以指导实践。
  将“习”解为“实践”,文言文中不乏其例。比如,韩愈《师说》一文,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若将“六艺”理解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则该句中的“习”可以解释为“学习”;若将“六艺”理解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则该句中的“习”最好还是解释为“反复练习”“反复实践”。
  又比如,还是《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必须解释为“实践”“反复实践”,这样就强调了“凡是传授给别人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实践的”,是真实有效的。这也与孔子十分看重“行”,强调言行并重是一致的;而其他的一些解释都可能文理不通。
  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地去实践,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概而言之,“求知”也好,“务道”也好,“学”侧重于接受、吸收、继承,“习”着重于研究、检验、运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面说了这么多,并不仅仅是为了纠正一个字的解释翻译问题,而是觉得这里其实关乎怎样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问题。如果一味纠缠“学习”并“保持每日研习而不间断”,那很可能滑向“读死书,死读书”的路子,又哪里会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呢?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反复不断的实践中检验、运用、丰富、发展所学的东西,才能真正领会孔子所说的“快乐”,而这也正是孔子一贯主张的“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另外,《论语》的这一组开篇名句,如果更多地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孔子其实是在强调“为学”的三要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以致用的实践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强调切磋、交流、问难,也就是今日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合作探究”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主张存疑,主张学术民主、学术自由。这些要求和主张高悬在《论语》的开篇首句,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只是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赘述。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
  [2]王孺童.孺童讲论语.花山文艺出版社.
  [3]汤勤福.论语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卡夫卡在小说《普罗米修斯》中列出了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四个传说,并将自己想表达的真正含义蕴于四种传说的排列次序的含义之中,指出人类所失去的最初的信仰。  关键词: 卡夫卡 《普罗米修斯》 四种传说 信仰缺失    神话是一种把握世界、阐释灵魂的艺术方式。因此,它能够给人类以信仰、以力量。然而,在这个极为现代的社会中,它们被现代社会不断地阐释,从而生生不息,掩盖了原本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意
摘 要: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础,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应创新观念,树立创新机制。作者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出发,探讨了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途径,并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 高校学生德育工作 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 四要素 实践探索    一、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与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  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历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但是同时又是高校
摘 要: 以苏教版四上《品德与社会》第四课《面对欺负和威胁》教学为例,充分发掘、利用文本以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回顾学生真实的生活,巧妙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师生共同在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关键词: 品德课程资源 《面对欺负和威胁》 儿童 真实生活
摘 要: 文章结合《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片断,提出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依托情境,提高问题;小组合体积,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灵活运用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历史知识。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片断 自主学习    一、案例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学生不是老师的“自留地”,任老师来耕作与收获。学生自己是种田人,辛勤耕耘,获取知识,铸就能力,自由成长。因此真正树立学
摘 要: 政治模式认为,协商与谈判是化解组织冲突的途径,高等教育组织在一系列动态的冲突、协商谈判、妥协与决策的活动中完成组织的决策活动。决策过程的动态性是组织中相关利益个体或群体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而这种政治博弈并不是单回合的博弈,利益群体所形成的联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组织博弈的结果是实现双赢乃至多赢,从而保证管理决策的顺利进行。作为一种理论,政治模式为教育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
摘 要: 生命教育是旨在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沉重而紧迫的社会话题。深入探索青少年生命教育规律,全面、系统、科学地推进生命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促进青少年生命健康和谐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  关键词: 生命教育 起源与内涵 必要性与紧迫
摘 要: 本文以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为分析文本,以民族性和历史性为研究维度,从相同的母题选择看出二者的共性,从他们对历史、民族的不同态度分析两位诗人的独特气质。  关键词: 抗战语境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自我” 气质风格    1937年开始的全国大规模抗战使得知识分子的主流语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抗战成为了诗人们不可回避的母题。
摘 要: 本文以“湘南五校”教育共同体“会诊”课为案例,提出了共同体成员应集思广益,在教海里奋然前行,并对案例进行了反思,阐述了共同体“会诊”课堂的优点。  关键词: 共同体“会诊”课 案例 反思    教研活动是教师的工作常态。作为一名教师,从教十六年来,我记不清楚参加过多少次教研活动了,因为这些活动都已经融入了忙忙碌碌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但是,参加“湘南五校”教育共同体会诊课的经历,我每一次都
摘要: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机制,以其特有的认同、整合、劝导等价值功能,构筑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坚强堡垒,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信仰 信仰建设    信仰之所以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是因为信仰不论对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而言,它都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为社会道德体系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依据。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面对高
摘 要: 18世纪和19世纪的作曲家们对交响乐的内容、形式、乐队编制和标题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交响乐的部分革新。  关键词: 交响乐 变革与创新 三个方面    交响音乐起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与“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交响乐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包括了声乐和器乐。到了巴洛克音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