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卡夫卡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卡夫卡在小说《普罗米修斯》中列出了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四个传说,并将自己想表达的真正含义蕴于四种传说的排列次序的含义之中,指出人类所失去的最初的信仰。
  关键词: 卡夫卡 《普罗米修斯》 四种传说 信仰缺失
  
  神话是一种把握世界、阐释灵魂的艺术方式。因此,它能够给人类以信仰、以力量。然而,在这个极为现代的社会中,它们被现代社会不断地阐释,从而生生不息,掩盖了原本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甚至消解了它的存在。卡夫卡为我们重新塑造了一个神话——《普罗米修斯》,这个神既没有伟力,又没有光环,只是一个背叛同类、违背神界,引导人类信仰堕落的神。
  普罗米修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人类的老师,凡是对人类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因此,人们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天神宙斯要求人类敬奉他,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宙斯,为人类辩护,并且偷取火种来使人类创造他们的文明,宙斯因此而惩罚了他。作为一位天神的普罗米修斯虽然帮助了人类,但是违逆了宙斯的意愿,他背叛了同出身的同类,违背了每个神都应该遵守的规则,走出了属于神的圈子。
  “这传说试图解释那不可解释的。因它的根据来自真理,它就必定又终于不可解释”。①卡夫卡的“这传说”是指什么?传说本身就是令人质疑的、不可解释的,当然它必定终于不可解释。卡夫卡真的在整篇文章中都是在证明这神话传说是不可解释的吗?这只是一种表面意义而已。卡夫卡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在四种传说的排列次序的含义之中。卡夫卡在此指出了普罗米修斯从神走向了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背叛了诸神,走向了人间,这正代表着人类逐步接近神,逐步把神看作凡人,从而失却了原初的信仰,产生了无可名状的焦虑,不再有归属感。这也正是卡夫卡的焦虑与不安、失望与绝望。卡夫卡的《普罗米修斯》没有太长的篇幅,极短的几段文字,却向人类传达着这一重要的信息。这也暗示着这四种传说是人类走向信仰缺失的证据。
  接下来他告诉了我们这一传说:
  根据第一种传说:他为着人类而背叛了诸神,因而被罚铐在高加索山脉的岩石上,诸神派老鹰去啄他的肝,而他的肝不停地重新生长。②
  简单的语言把人类心目中伟岸的英雄不加一丝地渲染,如此客观而冷静。而且一出场,已经是一个末路英雄,没有英雄应有的气势和人类对英雄的赞叹和惋惜。就在此,却用了“他的肝不停地重新生长”。无论现实如何艰难,英雄还是英雄,为了人类的幸福,忍受目前的处境,他不言败,燃烧着善与理想。人类信仰着那不可触及的神,信仰着他们的真善美。可是,普罗米修斯却背叛了神。这也表明他不再成为人类认可的对象,而只是造福了人类的凡人而已。
  信仰是具有神圣的性质,它被人尊重,被人敬畏,受到人类的崇拜。然而一旦接近了人类,这一神圣就被颠覆了。背叛使得他不容于诸神,从而流于人类之中。就是这样,一位人类信仰的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没有受到任何的膜拜。然而“不停地重新生长”,普罗米修斯抱着原来的希望继续拯救人类、爱护人类。这正是神的悲哀,同时也是卡夫卡的慨叹,神灵走近了人类,人类没有认同这位神灵。这位神是趋于堕落的,他身上的灿烂迷人的光环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迷茫的景象。此时的神只是一个枯萎的概念,丝毫没有凌驾于人之上的权威。20世纪的人类没有了受难殉道,没有了仁慈善良,这就是伟大的神的背叛。人类不再追求信仰了,处于自我挣扎的没有归属感的生活之中。
  根据第二种传说:普罗米修斯被啄而疼痛万分,不停地靠紧岩石而越来越深地潜入岩石里,最终和岩石结为一体。③
  自从被逐出神的行列,他就注定受到苦难,同时象征人类也要在毫无光明的漫长黑夜中失去指路的明灯,没有出头之日。这透露着卡夫卡的绝望,也昭示着人类的信仰的丢失。外在的冷漠深入到了肝脏,冰冷的岩石是其内心的真切感受。此时的普罗米修斯难道不曾后悔吗?他的背叛使人类走入了堕落。普罗米修斯在理想与绝望之间选择了绝望,让人们都失去了信仰。普罗米修斯最后与岩石融为一体,身体变冷了,内心变得更加坚硬而冰凉。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绝望,不仅没有得到人类心灵的安慰,反而日益冷却欲绝。
  卡夫卡逐渐把我们引向了他原来制定的目标——普罗米修斯渐渐被忘却。
  根据第三种传说:经过几千年,普罗米修斯的背叛被忘却了,诸神忘却了,老鹰忘却了,他自己也忘却了。④
  想在人间得到认同却被人们冷酷地忘却,他对于人类而言,已经消失于记忆之中。这是关于神被遗忘的故事。为信仰献身的行为没有震撼人们的灵魂。人们最后看见的只是岩石,毫无温度的岩石。这也预示了人类对于信仰已所谓。
  根据第四种传说:人们对这毫无道理的事厌倦了。诸神厌倦,老鹰厌倦,伤口也厌倦地合上了。⑤
  最后的传说甚至根本没有提到普罗米修斯这位神,有的只是人类、诸神、老鹰和伤口。人类对于神的贡献和献身没有丝毫的关切,而是质疑与厌倦。人类开始质疑自身的信仰,厌倦了最初的信仰。关键人物的缺失造成了人类完全忘却、信仰崩溃。
  最后普罗米修斯没有死亡,也没有得到人类的认可。此时的普罗米修斯丧失了爱这个世界的信念,他是否也在怀疑他的背叛到底有何价值?他的造福人类的举动没有使人类感恩,他把人类带入了自以为是神的境界,使自己贬低,使人类失去信仰。
  普罗米修斯使人类失却了信仰,在黑暗中无声地呐喊,在绝望中彻夜地嘶鸣。他错了,他不应该向人类靠近,是他自己让信仰堕落。
  “留下的是那无可解释的岩石山。”这是卡夫卡给短小的《普罗米修斯》的最后一句结语。“岩石山”是那古老的传说的象征,这不也是普罗米修斯信仰堕落的象征吗?
  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背叛诸神,使得他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而随着岁月的侵蚀,只剩下那不可解释的岩石山时,试问,他背叛的价值何在?真的是挽救了人类吗?他奉献生命挽救人类,到最后的被忘却、质疑和厌倦,也一步步展示出他走向了人间,不再具有令人仰望的神性,而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类了。失却了自己的信仰,人类更走向堕落。当拥有那种让人类无法触及的神力时,也是人们拥有信仰之时,走下了神坛,接近了人类,意味着人类与神的地位平等,人类失去信仰。
  卡夫卡在此否定了普罗米修斯背叛的意义,解构了这一英雄,消解了这一神话的原初意义。普罗米修斯走向人类后,变得孤独、痛楚、被怀疑甚至忘却,与岩石化为一体。重生、挣扎都是徒劳,仍然摆脱不了人类的忘却。在其中渗透了卡夫卡对人类的失望和人类对现实生活及生存的虚无意义,他这一无力地呼喊却意味着人类应该唤回信仰,唤回对价值的肯定。
  伟大的神“普罗米修斯的背叛被忘却了”、“这毫无道理的事”甚至“厌倦”了。然而这神话中的英雄就这样成为人类怀疑和忘却的符号了。这个符号同时影射了人类自身,人类不再有向往真、善、美的愿望,堕落了最初的信仰。
  卡夫卡的这篇作品带来的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压抑。这里的卡夫卡是一位有着长远眼光的智者,他向人类昭示:神不再是神了,他们已经失去了作为神的价值,他们已经与凡人无所区别,他们把人类的信仰引向堕落。
  在卡夫卡的笔下,普罗米修斯不再是古代神话中的原初状态,不再让人仰望,而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符号,一个人类失去信仰的符号。卡夫卡借助于自己独特的方式,那种对背叛的价值的怀疑,使我们认识人类深深思考自身的状态。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普罗米修斯完全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文明,才去背叛他的同类的,违背他们的规则的。然而在故事中,卡夫卡是在斥责神,因为这神曾经是人类的信仰,也就是说他在斥责人类的信仰,一面说明人类失去了最初的信仰,一面又斥责这个信仰毫无意义,这就是卡夫卡的真正目的。
  
  注 释:
  ①②③④⑤谢莹莹译.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01.
  
  参考文献:
  [1]韩瑞祥等选编.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宋如宝.神话与现实的纠结——鲁迅、卡夫卡神话小说论[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尚爱萍.现代人的困惑与忧虑——解读地洞的启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3).
  [4]黄萍.致命的诱惑 人性的弱点——《塞壬之歌》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
  [5]拉姆斯登,威尔逊著.李昆峰译.普罗米修斯之火[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0.
其他文献
摘 要: 因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少,真实的体验少,所以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当务之急,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作文 创作之源 乡土资源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澈活跃的溪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
摘 要: 专题式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有效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实施专题教学,不仅在内容设计上可以直接凸显“基础”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而且为“基础”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题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专题式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的有效途径。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分层次,
摘 要: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尤金·奥尼尔的自传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为例,来说明这部用“血和泪写成的”剧作不仅是奥尼尔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高超运用,而且是奥尼尔极度压抑的自我得以宣泄的突破口。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尤金· 奥尼尔 自传剧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    一、引言  荣格称弗洛伊德“是一个被魔鬼占据了心灵的人”,也是“一个被赐予了
摘 要: 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造型基础课程,在设计学科中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随着大学扩招,设计素描教学日益表现出一些不足和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本文从设计素描教学现状谈起,认为设计素描要始终贯彻以设计观念为指导的思想,并从教学理念、课堂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作业评价和优化教师团队等几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摘 要: 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日益凸显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单亲孩子的家长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认为教师应关爱、帮助、教育单亲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关键词: 单亲学生 教育 关爱    一、背景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每天面对众多正处于花季的青少年,看着他们成长。高中三年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摘 要: 通过翻译,电影文献成为一种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文献,在汉语族地区,电影文献又将遭遇特殊的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本文从电影文献片名着手研究了这一现状,同时又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因素,并就解决这种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 汉语族 二次跨文化冲撞 电影文献    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由此产生的相关文献与信息都具有较高的跨文化研究价值。华语在《辞海》
摘 要: 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侧重于美术高考的教学,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等功能的发挥。中国画欣赏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人格塑造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
摘 要: 关于食指的诗歌意象研究,大部分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于诗歌深层主旨的探究,以及“季节”“大海”等常见的意象上,对诗歌中女性意象探究的文章屈指可数。在这些女性的身上,蕴含着温情、善良,她们语言不多却处处留情,她们激情奔放而富有女性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食指对精神和未来执着追求的同时,也在另一个世界即情感世界同样也染上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充分反映他对亲情的渴望,对女性力量的感叹。  关键词: 食指
摘 要: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真正引导学生做到: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观察能力 培养方法    自古至今,凡是深入人心的作品,凡是流芳百世的作家,无不得益于观察。无论是古人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还是今人在《荷塘月色》中写出的荷塘月色惊异之美,都是因为作者对
摘 要: 《长恨歌》面对《传奇》的高峰没有彻底俯就,在极繁复极华丽的叙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群体弄堂女儿们的形象——沪上淑媛,成为了这部小说最悲悯最温情的所在。本文主要对《长恨歌》中弄堂女儿形象的女性叙事分析和小说悲剧淡化的处理两个层面进行细读。  关键词: 小说《长恨歌》 上海弄堂女儿形象 女性叙事分析 悲剧淡化处理    有人说最能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莫如这个城市的子民,而在中国千百座或是古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