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互补:黄道婆文化重构价值的终极目标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界,讨论价值重构的很多,但是讨论重构价值的少。谭晓静博士的《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1]就探讨了黄道婆文化的重构价值。在这部书中,谭博士系统阐释了黄道婆从历史人物到行业神,再到文化名人,最终成为被争夺的文化资源的原因及过程;描述和分析了的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保存形式、传递方式、建构结构以及不同人对黄道婆文化记忆的解读;从史志失载、口头叙事断裂、标志性建筑消失三个方面分析了黄道婆文化在海南失忆的原因、失去记忆的内容以及对海南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现实价值;创造性地提出,应构建一种文化系统内的文化共生互补模式,合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实现各发展主题的共赢模式。
  首先,黄道婆文化失忆为其重构奠基。根据人类遗忘规律,谭博士分析了黄道婆文化在海南失忆的原因和影响。这些原因包括史志中失载、口头叙事的断裂和标志性建筑物的消失等,致使黄道婆文化在海南集体失忆。随着观光旅游向人文休闲旅游的转型,名人作为一种重要的注意力资源被引进旅游业。因为名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美化”区域和城市形象,吸引公众眼球。名人既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公众的精神需要,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各国各地区因发展的需要而不遗余力地争抢名人资源,而海南给人们的是“一片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1](P159)这就与海南拟发展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岛”的初衷相悖。根据“名人级差理论”,海南尚欠缺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人。也就是说海南尚缺乏具有世界范围的、能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吸引力和辐射范围名贯全球的人。而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纺织技术”一章,专门论述了黄道婆对世界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故她可称世界级历史名人。但由于在海南社会中的集体失忆,造成她在海南历史文化中的缺位。这种缺位倒给海南各级精英重构黄道婆文化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自由。[1](P161)
  当然,重构不是空穴来风,而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在书中,谭博士详细分析了这两种依据,并认为黄道婆文化是海南黎族棉纺织技艺与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有机结合的物质文化以及她勇敢、好学、刻苦钻研、大胆革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行业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其次,“共生互补”调解文化资本之争。共生互补理论应用到民族学中,是其博士导师许宪隆教授提出并倡导的处理新型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理论。[2]今天来看,这个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分布在浙江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等国内一些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得到学界的高度认可。[3]其中,谭博士是其重要的研究力量。其博士论文以及本书就是该理论的重要成果。
  在这部著作中,谭博士指出文化系统因各主体对文化资源的需求不同而存在互斥、互补和和谐性文化共生模式。互斥型文化共生模式是一种竞争性关系,也是文化共生的初级阶段。互补型文化共生是指各共生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获取,由竞争转向妥协。各共生主体之间表现为一种相互吸收、取长补短的互补型共生模式(又分为文化资源交换性和共享性共生关系)。[1](P209-212)而和谐型文化共生模式是指各文化主体之间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是共生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我们还得承认各文化主体之间存在多样性,不然就不存在多个不同主体的“和谐”问题。只有承认差异,才能谈“和谐”。既要尊重差别,主张平衡,共同发展,又要对不同的文化主体的差异持以不同的宽容态度。
  最后,文化资源共享方能实现共赢。具体到黄道婆文化,谭博士认为上海和海南之间不是互斥型文化共生关系,因为他们共享了历史事实,是一种资源共享型的文化共生关系。但由于主体双方在互动中接触不多,互动程度不深,没有达成合作意向,也没有明显的矛盾和冲突。故,此共生关系却处于互斥性共生模式之中。基于此,谭博士指出,上海和海南两个发展主体应树立合作共生共赢理念,分享黄道婆文化资源的福祉,携手打造黄道婆文化品牌,构建和谐型文化共生关系,实现黄道婆文化的永续传递和发展。[1](P216)这正是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动力,即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践行。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似乎也正在全球化,这种全球化往往被认为是西方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同化或改造。文化冲突风暴已悄然在世界各地进行、似乎无法避免。目前,不管是在学界、还是在政治领域都在寻求解决之道,大家基本达成一致,文化冲突的消解需要以文化共生为理论基础,因为文化共生是多元文化之间发生关系的基础,文化共生又为多元文化发生关系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和不确定领域。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文化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总之,《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既对黄道婆文化现象研究中的各种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使一个古老的命题有了新的结论;又为诸多历史名人文化争抢现象给出了学理层面上的回应,给我们以多维度、多视角考量名人文化竞争背后深层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许宪隆,沈再新.构建共生互补型多民族和谐社会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8(20):12-13
  [3] 徐杰舜,沈再新.视野决定境界——访中南民族大学许宪隆教授[J].民族论坛,2013(4):5-10;本刊记者.共生互补: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地区——访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许宪隆[J].中国民族,2008(1):20-22.
  作者简介:祝方林(1968-),男,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行为、图书馆学。湖北 恩施445000
其他文献
[摘要]1949-1976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彻底改变了农村地区存在的劳动分工方式和日常生活模式。以关中地区为例,社会主义改造以前,农村妇女生命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与纺织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改造初期,乡村妇女成为劳动力的重要来源,此前附着在妇女身上的纺织任务被田间劳作所取代。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农村地区的妇女实际参与了四种类型的经济:首先是计划经济,此种类型的经济首先满足国家对土地、劳动力、产品的需求,仅根
期刊
[摘要]清朝所绘制的《百苗图》是近代中国早期的民族志。将《百苗图》与日本及奥斯曼帝国所绘制的图绘进行对比,以一个比较历史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处于扩张时期的几个帝国,从而指出对“他者”的民族志兴趣并非欧洲所独有,而是普遍地存在于全世界的帝国体系之中。  [关键词]《百苗图》;族群分类;民族志;比较历史学;阿伊努图绘;奥斯曼帝国  中图分类号:C952;K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
期刊
近年来,汉学人类学研究越来越引入历史纬度,“历史田野”遂成为民族志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历史的民族志”可以呈现出“过往的一段岁月”,但它却绝非是静态的“过去时”。历史是活在“当下”的,因此“历史的民族志”所面对的时间跨度亦包括“当下”,并且这种“当下”应有一种历史厚重感。上海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结合学术前沿及本所的研究积累和未来发展目标,于2011年7月18日至19日举办了“民间文化与公共秩序:‘历史
期刊
[摘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四川西康民族地区开展的一系列事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康边疆的建设和发展。小学的兴建,改善了川康边民的教育环境,促进了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医院的开办,使边民首次接触了西医,促进了西医业在该地的兴起;农场的创建,扩展了该地农牧业的饲养范围,为川康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生计干事,更新了边民的农耕观念。同时,边疆服务运动在边民的信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
期刊
姨娘已经老了,但是她仍旧在白茶山忙碌着。  姨娘十七岁嫁到潭头村,便在这片种满白茶树的小村子安了家。十七岁,花一样的年纪,连爱情也是朦朦胧胧的,像树上未成熟的青梅,咬一口,清脆生涩。她同那个时代所有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早早当家,夙兴夜寐,以一个农妇人最大的勤劳美德,维持着小家的生活。  让我意外的是,在那个乡下还流行包办婚姻的20世纪70年代,姨娘和姨丈竟是自由恋爱。确切地说,姨娘是跟着姨丈“私奔”
期刊
2013年10月26日,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筹办的“理论与方法: 羌学研究中心2013年学术年会暨灾难人类学成都论坛”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同时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3年年会的分会场之一。研讨会围绕“理论与方法”的主题,探讨如何在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提高羌学及灾难人类学的整体研究水平。  学术年会会场蒋彬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由羌学研究中心主任蒋彬教授主
期刊
“栀子花开,如此可爱  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  光阴好像流水飞快  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  栀子花开啊开,栀子花开啊开  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  栀子花开啊开,栀子花开啊开  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  我的栀子梦,是从何炅的这一首《栀子花开》开始的。那已是十多年前,当时电视里、街市音响厅里栀子花旋律整日如火如荼地播放,而我已经沉浸在紧张的上班下班、为人妻为人母的柴米油盐生活日常里
期刊
退休后,我有幸受聘参与档案馆民国档案整理著录工作,从旧卷宗的故纸堆里发现已逝去的那个时代的文化胎记,从而窥觅到当年文化时尚的影子。那时使用的商码数字、时间代码、公文用语都是我们现代人所没接触过的,陌生而新奇,但在70年前在政府往来的行文中,在商业贸易或市场交易上却广泛运用。随着岁月渐渐远去,而遗留在旧卷宗里的文字生命和文化价值却依然鲜活着。  商码字符  说到数字,人们的脑海里自然闪现出阿拉伯数字
期刊
[摘要]间断熵在文化领域被定义为一种永久的衰退,是人类文化系统对环境适应灵活性的永久萎缩,它预测并解释了灾后人类系统不能重建的原因。1989年发生于埃克森·瓦尔迪兹的石油泄漏事故是一次技术性灾难,对威廉王子湾地区的商业性捕鱼和建立在生存资料基础上的社区生活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在其随后的灾后重建中表现出明显的间断熵过程。究其原因在于:(1)自然资源基础受到严重损坏,影响了原有的生计方式;(2)外
期刊
作者简介:纪仁博(David Gibeault),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译者简介:赵秀云,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纳西学。四川 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3-0007-02  [中文文摘]对于祭祀的定义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笔者希望能够对祭祀给出一个符合中国内在逻辑的定义,而不是一个来自外界的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