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来源 :网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t1988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机遇和挑战,据调查,当前大学生运用网络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应采取管理与建设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期实现网络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据有关调查,截止今年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网络的“双刃剑”效应不可避免的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网络文化是指在网络技术支撑下,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的综合体,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体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自我性、虚拟性,不可控制性
  网络在物理空间上打破了自然疆域的限制,成为一种无界系统,即全球性开放系统。网络上运行的信息是公开、共享的,基本消除了“把关人”角色,因为匿名和上网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其个体很难控制。上网者在网络上以匿名方式随心所欲浏览信息、发表观点,容易给管理者带来困难,造成失控。网络的不可控性,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更高的理性分析和自控能力。
  (二)平等性、互动性、工具性,多元竞争性
  网络信息降低了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的成本,为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其平等性感染每个上网者,培养出平等自由的个性文化,而网络作为重要交际和传播工具,超出任何一种传统单向交流工具,便于交流和互动,不同国家、民族的各种信息资源共存,形成共荣共斥局面,因而造就了网络文化的多元形式共存,人们在网上自由选择文化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与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为了获取可靠依据,笔者于近期对西安培华学院300名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知识;网络对大学生个体观念和行为的影响;网络运行问题;学生对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评价,等。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以下影响。
  (一)有利方面
  1.大学生知识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调查显示,52.33%的学生会选择在网络上学习和查资料,18%的学生会选择在网络上看书,9.7%的学生会浏览红色网页。网络将最新的知识、科技动态、信息资料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有利于我们的大学生全面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取更多资料,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57.13%的学生愿意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问题,83%的学生愿意用网络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而几乎百分之百的教师都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育者大可利用网络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真正做到“实话实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信度和实效性,有的放矢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干预。
  3.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新阵地
  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更具广阔性,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新的宣传阵地,调查显示,17.5%的学生希望校园网的设计能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开拓自己的视野,校园网可以结合时代精神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利用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
  (二)不利方面
  1.挑战传统主导价值观
  69.98%的学生能够“辩证的、思考性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92%的学生“愿意相信国家的观点,反对反社会、反科学的看法”,20.3%的学生“容易受到舆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26.33%的学生认为网络黑客“很高明”,16.66%的学生认为黑客行为“可以原谅”,11%的学生认为“上网很后悔,浪费了时间”,这表明部分学生在长期接触网络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认识上会出现混乱,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主导价值观念淡化,这对高校的主导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2.挑战大学生身心健康
  71.33%的学生在网络上玩游戏,21%的学生打开过不健康网站,57.33%的学生每日上网,30.33%的学生每日上网两小时以内,21.66%的学生每日上网三至五小时,5.66%的学生每日上网六小时以上,部分学生每日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网络,导致不能正确区分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形成消极避世心理,不仅造成交际困难,也会产生多方面心理问题,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3.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安全
  47.33%的学生“经常上网购物”,20.33%的学生“受骗上当过”,网络系统以及一些购物网站的程序存在缺陷导致不计其数的网站被远程恶意网站所控制,存在各种网络安全漏洞。目前能够上网的智能手机基本已在大学生中普及,在手机已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当前,智能手机正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瞄准的目标,给校园的网络文化安全带来挑战。
  4.挑战高校规章制度
  12.66%的学生表示“在网络上说过谎”,6.66%的学生对网络上信息“有剽窃”,19.33%的学生“在论坛、博客上发过发泄性帖子”,42%的学生对网络上不健康信息“不理会也不举报”,因为网络监控困难,网络法律观念淡薄和道德失范,对高校规章制度提出了挑战。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管理与建设相结合
  1.加强法制、技术管理
  为了网络安全,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和加强技术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广泛开展文明网站、红色网站创建,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通信网络管理和引导,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性影响。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
  基于当前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高校建立自己的特色网站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既可以监控、过滤、清除可能侵入学校的负面信息,还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正确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选择中吸纳正确信息,让校园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学生创造美好、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家园。
  3.加强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
  这不仅可以为校园网提供安全屏障,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抵御黑客攻击能力和不良站点监控屏蔽能力,切实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有效检测、阻断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加强重要数据备份和网络系统恢复能力,提高校园网络系统的健康水平。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体水平和素质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具备深厚的马列理论功底、较高政治责任感和政治鉴别力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学习网络知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探求思政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转变工作思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保持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和大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5.加强网络学科建设
  不断加强网络学科建设,探究网络教育科学化、生活化的方法,切实做到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在网上的传播,从而做好网络文化安全教育,这样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二)教育与服务相结合
  1.开辟网络空间,扩展教育手段和功能
  面对网络信息多元化,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将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中,在构建健康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延伸校园文化功能,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新载体、新手段、新阵地,有效发挥网络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转变观念,树立网络传播为高校服务的思想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当前已处中心地位,大量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新技术的研制、推广和应用,必然通过网络来实现,因此要转变观念,认识到网络技术为教学、科研提供的便利条件,树立信息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的思想,指导其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调动日常使用网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1.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核心,是抵御西方社会价值体系渗透的力量之源。因此,应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养成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创新方法,不断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
  高等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从技术和法律角度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力和免疫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型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张俊.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J].高校讲坛,2008(23).
  [4]陆宝忠.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9(1).
  [5]王小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
其他文献
【摘 要】系统文档是讲述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系统逻辑设计,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放映系统设计阶段调查和分析的全部结果。系统文档他是下一步进行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纲领性文件。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文档来验证和认可新系统的开发策略和开发方案,系统设计师可以使用系统文档来进行前台界面设计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作为指导系统设计工作的标准。系统文档完成后,经过相关人员论证,找出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可以使得系统分析做的更完善
期刊
本学期,老年大学古典文学班黄先明老师对《红楼梦》进行系列解读。他的诸多感悟与分析,既有独特的见解,又有新鲜的观点。这给我以启迪,又促我再读《红楼梦》,深深认识到这部书不仅是优秀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学经典著作。其作者曹雪芹不仅是伟大的文学艺术家,而且更是伟大的思想家。若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在其著作中就蕴含着人性的核心价值是爱的哲理,由此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以诸多人物为陪衬,用许多篇幅刻意塑造了贾宝
期刊
【摘 要】《爱的教育》是一支通俗的、单纯的、美好的、永恒的“爱”的舞曲,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者一生必读的教育经典。在全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在学校、在学生中提倡和开展爱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上一切所需要爱护的人,培养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用爱去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让爱在每个人的心中永驻。  【关键词】爱的教育;教育经
期刊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有感染力的语言,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兴趣;把握知识结合点,通过设疑、解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激发兴趣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掘学生学习
期刊
【摘 要】亚当斯公平理论及公平差别阈理论是对员工在获取报酬时,如何才能感受公平进行相关研究的激励理论。本文通过对西安地区企业工资公平差别阈调查研究——以餐饮、交通运输及旅游业为例的探究以得出员工所能接受的工资公平差别阈的阈值,为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薪酬计划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公平理论;公平差别阈;薪酬  在人民物质及精神文化日益发展和丰富的背景下,员工对于心理满足越加全面。早在著名的美
期刊
【摘 要】像变换是变量变化的形态反映,变量变换是图像变换的解析表示。文章应用数学教育构建观,精心设计正弦曲线的教学过程,旨在使学生对形态各异的图像变换,达成便于把握、更触及问题本质的统一认识。  【关键词】数学;教育;构建观  构建主义认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己的经验,能动地构建对客体的认识。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于数学教育,就形成了数学教育的构建观。  数学教育构建
期刊
【摘 要】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生在感觉层次上的,因此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反应.本文是对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与音乐教育的关系作的简要阐述。  【关键词】联觉;心理;音乐教育;关系;艺术  一、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  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
期刊
【摘 要】够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够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建设和谐家庭一方面坚决贯彻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弘扬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  【关键词】和谐家庭;婚姻法;家庭暴力;社会主义道德  婚姻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为传统同时又是最富时代感的内容。是古老而有永恒的话题。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的和谐与否,关系到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关于到社会的稳定有序,家庭的演变的结果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生关系机械化、陌生化、功利化和自由化。为此,要营造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确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角色地位。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它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特定的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
期刊
【摘 要】阴阳太极图渊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鱼蛙彩陶纹饰;阴阳太极图是原始图腾及其艺术形态与古代自然哲学及其太极文化的抽象结晶;阴阳鱼太极图是鱼蛙(女娲)图腾的艺术造像。在原始思维中,蛙与鱼属于同一“神祗”——蛙是鱼的“高级”形态,鱼是蛙的“低级”形式。古代鱼与蛙具有同一性,“女”与“鱼”也具有同一性。娃鱼与鱼蛙相通,鱼蛙与女蛙相通,女蛙与女娲相通,鱼蛙就是女娲。  【关键词】文化哲学;阴阳太极图;女娲
期刊